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欣賞經典閱讀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經典閱讀已經和大學生漸行漸遠。在圖書館里,文、史、哲類的書少有人問津,快餐式的作品取代了曾經廣為流行的經典文學作品。隨著網絡的普及,在校大學生的主要業余時間基本被網絡占領,許多學生對網絡語言津津樂道的同時,對國內外經典卻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下,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一直在大力提倡閱讀,鼓勵年輕學子多閱讀經典,學會欣賞經典,確實很有必要。但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經典閱讀必須從實際出發,畢竟高職院校的學生和重點高校的學生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作為高職院校的圖書館人,一方面要做好“書”的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人”的工作。
筆者認為提倡經典閱讀還是要從實際出發,開小口,挖深井。一方面進入大學校園以后,大學生很難有大量的時間集中閱讀經典,另一方面,開出一系列的閱讀清單也會嚇跑不少大學生讀者。圖書館人不如因地制宜,從大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激活已學經典,從已知經典中發現閃光點,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經典不斷加以發揚光大,或許能將大學生閱讀中呈荒漠化的經典閱讀變成一片綠洲。圖書館人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欣賞,從而在閱讀中欣賞,在欣賞中不斷療愈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心理痼疾。因此經典閱讀與欣賞就必須要注重融合,注重創新,而要融合與創新,首先在于激活讀者的知識存儲。激活就是在閱讀欣賞中既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又堅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師生互動中運用的一種閱讀方法。在閱讀中,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鮮活的個體,教師根據不同的作品內容,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循循善誘,層層點撥,使學生善于發現和認識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實踐證明,點撥、激活是可以利用多種閱讀藝術,或曰點石成金,或曰畫龍點睛,或曰觸類旁通,或曰獨辟蹊徑,不一而足。教師要營造一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意境,在潛移默化中,在教與學點點滴滴的積累中,夯實基礎,總結提高,以求融會貫通,從而掌握基本規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熱情,而且提升了文藝欣賞水平,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了全面的基礎。具體探索如下:
1變教化為點化,助學生點石成金
經典閱讀與欣賞忌通過說教來顯示文學的教化功力,如執意去做,結果必定背道而馳。即生硬地通過作品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或游離作品之外進行說教,都是不可取的。而純文學閱讀脫離當今時代與社會,一味地追求咬文嚼字,也同樣不可取。現在學生知識面寬,頭腦靈活,敏感性強,就必須營造外在的學習氛圍,因勢利導,進行點撥激活,在師生之間溝通,能夠不經意地加深了學生對文學名著的理解,又能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與上進心。啟明書友會開展經典閱讀,其中一位學生在體育課上與年輕的體育老師產生了矛盾,滿臉委屈地向我傾訴。我就指導學生閱讀《西游記》。一周后名著《西游記》閱讀后討論:師:《西游記》最討讀者喜歡的是誰?為什么?眾生(異口同聲):孫悟空。他天不怕,地不怕,腦子活,本領大。師:孫悟空的本領哪里來的?生:須菩提祖師教的。師:孫悟空是怎樣向須菩提祖師學藝的?生:須菩提祖師講了幾種長生不老之法,而孫悟空不甘平庸,惹得須菩提祖師很生氣,在孫悟空頭上打了三下,關上中門背著手生氣地走了,孫悟空不顧別人的嘲笑,聰明地想到了須菩提祖師是在考驗他的悟性,原來打他三下的含義是暗示他三更天去學藝,關上中門背著手意思是要他走后門。師:這證明你們有悟性。但你們知道孫悟空如何學藝的?生:說不清。師:孫悟空很聰明,可他學藝也得十年。有七年是打基礎,有了悟性,才引起師傅的注意,后來又學了三年。你們看到孫悟空學有所成這個結果,忽視了他打基礎,培養悟性的過程,他是七年積累,三年提高。沒有積累就沒有提高,就不會有創新,就不會有大家心目中的孫悟空。它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捷徑的!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急功近利。須菩提祖師的做法非常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尊重孫悟空的選擇,體現了一種人文精神。注重營造外在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就能變教化為點化,化腐朽為神奇。該班有的學生有厭學情緒,有的甚至還與老師之間產生了不愉快,通過引導,啟明書友會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學生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感悟不斷升華,經典作品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訴求,這就是經典閱讀中的激活,這就是欣賞中的點石成金。
2化感性為理性,讓學生畫龍點睛
經典閱讀要求在閱讀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培養學生感性認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性提升。在閱讀與欣賞中,通過閱讀指導給學生具體作品上的點化,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將知識激活。在欣賞《荷塘月色》時,通過指導,學生讀后感覺意味深長,意猶未盡,有學生竟然玩味文字的味道。問:老師,《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卻一字未提月光,可是卻讓人覺得這只能是月光下的荷塘,這是為什么呢?師:你們各抒己見,求得答案。眾生:朱自清文學功底深厚,又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朱自清有駕馭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師:大家開始體味到了文章的妙處了。這個問題可以用唐代詩歌理論家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含蓄》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你們能領會這話的意思嗎?眾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笑)是用襯托方法,不直接寫事物的本身……在經典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不少學生都認為藺相如智勇雙全,能顧全大局,是一個目光長遠的人,而廉頗作為一個“以勇氣聞于諸侯”的名將能負荊請罪,實屬難得。在討論中我覺得藺相如的“勇”是“智者之勇”,而廉頗的表現是“勇者之智”,我們在閱讀中欣賞他們的精彩表現,我們也分析出廉頗藺相如之爭的癥結所在。廉頗需要療愈的是心中對藺相如的出身低賤,重軍功而輕外交謀略的心理痼疾。藺相如以寬廣的胸襟作了退讓,“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情操徹底療愈了廉頗的心理痼疾,也給我們以深沉的思考:趙國有了文能治國的藺相如與武能安邦的廉頗,國力自然提升了一大截,上下齊心,其利斷金,秦國能奈趙國何?通過點化,學生的認識得到了質的飛躍。即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理解抽象的文學理論,這樣來調控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來培養興趣,然后主動提出問題。教師問有所指,含而不露;學生則急于解惑,渴求根源。這就是經典閱讀中的激活,這就是欣賞中的畫龍點睛。
3轉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觸類旁通
經典閱讀與欣賞不僅僅是閱讀目的的集中體現,而閱讀療愈的內容主要由學生在閱讀中消化,即“功夫在詩外”。學生閱讀《勸學》,教師點撥。師:請就“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利足”在古今作品中舉出例子。生:歷史上有許多飛人。比如夸父追日啦,《水滸》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師:我也來說一個民間傳說。關羽騎著赤兔馬日行一千,夜行八百,周倉跟隨。關羽想周倉天天跑來跑去太辛苦了,想給周倉買匹千里馬,卻未能如愿,只好挑了一匹日行八百的駿馬。三天下來,周倉急了,這樣下去豈不是要耽誤關羽的行程嗎?第四天周倉要關羽盡管縱馬揚鞭,他保證跟上。于是關羽策馬飛奔,而周倉卻將馬的四蹄捆起來,用槍挑在肩上,甩開大步,追上關羽,周倉可算一個“利足”了吧。生:(笑)十足的“利足”!翌日《勸學》閱讀與欣賞。很多學生已經成誦,。課下輔導課。生:老師,能不能再講講“利足”?師:好吧,再講一個。“《說岳全傳》中講岳飛一次在打敗金兵后帶張保奉詔回京,途中收留了企圖打劫他和的王橫,并讓張保與王橫和自己的胯下駿馬賽跑,結果張保跑到馬頭的位置,王橫跑到馬尾的位置,從此岳飛身邊就有了‘馬前張保,馬后王橫’,這兩個人也是‘利足’。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抗金豪情使王橫也由攔路打劫的小人最終成為抗金的英雄。”……以上是《勸學》閱讀與欣賞的片段,包括閱讀指導、集中點撥、延伸補充,但其中都貫徹了一個“激活”法。即以自主閱讀為主,老師點撥欣賞為輔,學生與老師相輔相成,注重閱讀欣賞的融會貫通,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拓寬了經典閱讀欣與賞的內容。在課堂,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哲學、歷史、地理、神話、宗教等等熔于一爐,教學生以方法,給學生以啟迪,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心靈也在師生交流中感受了震撼,受到了滌蕩。這就是閱讀中的激活,這就是欣賞中觸類旁通。
4任思想穿越時空,引學生獨辟蹊徑
高等教育要求教師不拘一格,在教與學中取長補短,因此采用師生換位,以學生為老師,教師為學生,既可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又能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相長。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交流時有人將“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中“計未定”后面的逗號寫成了冒號。學生的無心插柳讓教師眼前一亮。師:你們能不能將“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這句話重新標點?生:“計未定”后面的逗號改成冒號。師:為什么?生:說不出。師:趙王知道不知道怎樣處理和氏璧?生:趙王要么答應秦王把和氏璧拿去換十五座城池,要么把和氏璧留下來看秦王怎么反應。但是,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因為害怕秦兵來攻,趙王根本上就只有一條路:答應秦王把和氏璧拿去換十五座城池,但去了又怕受騙上當。師:要不受騙上當,什么最關鍵?生:(恍然大悟)選擇使者最為關鍵。在這里從上下文來看“計未定”的根本原因沒有好計策。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去貫徹趙王的意圖:要么把十五座城池拿回來,要么完璧歸趙。找這樣的人正所謂千金易得,人才難尋。用上冒號,正可以突出‘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要點在于尋找一個‘可使報秦者’。找不到這樣一個人,一切想法都是空想,在這里,選好使者后的關鍵是無論是完璧歸趙還是以璧易城,都是要維護趙國的尊嚴,要讓秦國國承擔理虧的責任。藺相如的謀定而后動與包括廉頗在內的“肉食者”的束手無策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說這句話可以標點成:“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生:(掌聲雷動)好!后來有讀者讀《戰國策》時問我《馮諼客孟嘗君》中的馮諼不也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嗎?為什么除了一個狡兔三窟的故事之外再也看不到馮諼有所建樹呢?在啟明書友會交流時,我對書友們說,思路決定出路,態度決定高度。以藺相如與馮諼為例,兩個人的起步應當是差不多,甚至馮諼的“高度”超過藺相如。為什么?因為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又身為齊相,位極人臣,相當于今天世界知名的大企業,能得到孟嘗君這樣的人賞識固然可喜,但這樣的平臺顯然也制約了馮諼的進一步發展。反觀藺相如,他投靠的是“宦者令繆賢”,一般人是看不起的,廉頗與他的矛盾就是一例。但正因為繆賢是趙王的“宦者令”,而繆賢又有知恩圖報的情結在,藺相如作為一個“勇士”,又有“智謀”才得到繆賢的推薦,脫穎而出,從而成就了一番事業,青史留名。藺相如的思路與眾不同,獨辟蹊徑,他的出路顯然比馮諼寬了很多,關鍵是他看到了透過繆賢可以更好地將自己的主張表達給趙王。趙王與孟嘗君相比,其中的差距不言自明。而馮諼的幾個“長鋏歸來乎”表明馮諼劍走偏鋒,他那持才傲物的態度,客觀上也制約了自身的發展。閱讀與欣賞中獨辟蹊徑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即變空間的“左思右想”為變時間的“思前想后”,進行換位思考,提出問題,進行探索研討,通過總結來讓師生共同提高。這也是現在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發展方向。“完璧歸趙”成為師生交流中的亮點。畢業多年后,學生見了還是念念不忘,說是老師激發了他對文學閱讀的興趣。這就是激活,這就是獨辟蹊徑。
總之,不論是變教化為點化,教學生點石成金,還是化感性為理性,教學生畫龍點睛;也不管是轉被動為主動教學生觸類旁通,還是讓思維穿越時空,教學生獨辟蹊徑,它都要求教師必須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注意在閱讀與欣賞整個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有的放矢地點撥激活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以解決。這就要求教師在師生互動中不斷提高自己,促使學生拓寬新知識,了解新思想,掌握新方法,把握規律,張揚個性,使其真正具有創新能力。我校啟明書友會的發展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