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傳記文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忠實而又細致地記述了中國傳記文學研究從“荒地一片”到新芽遍野,到枝繁葉茂的欣欣向榮的全過程,可說是目前中國年輕學人介入傳記文學研究的入門指導書。
[關鍵詞]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傳記文學研究;引路標
新世紀之初,我國出版了法國學者勒熱訥的《自傳契約》中譯本。譯者楊國政在序言里說:“目前在中國,自傳文學的研究正像當年勒熱訥涉足該領域時一樣,仍是荒地一片……”[1]當時,不但中國的自傳文學研究如此,整個中國傳記文學研究景況相似,“缺乏嚴肅的傳記文學批評”[2]。(這里,中國傳記文學研究有兩層含義,一是,以中國傳記文學文本為對象的批評研究,二是中國國內研究外國傳記文學的理論構建。)七年之后,中國傳記文學研究景況如何?筆者以為已日漸繁榮,日漸深入,自成體系。何以見得?《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便是明證。這是因為《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最突出的特點是梳理。這本專著不但梳理了中國傳記文學批評理論的基本要素,不但梳理了中國傳記文學文本的歸屬,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忠實而又細致地記述了中國傳記文學研究從“荒地一片”到新芽遍野到枝繁葉茂的欣欣向榮的全過程。如果說《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是目前中國年輕學人介入傳記文學研究的入門指導手冊,那也毫不夸張。
中國傳記文學研究概觀:三年前,全展教授出版《中國當代傳記文學概觀》,好評如潮。三年后,這本《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不妨理解為其姊妹篇,或可另曰《中國新世紀傳記文學研究概觀》。首先,其“理論闡釋”部分便囊括了所有傳記文學文本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論問題。遍觀中外傳記的最初歸屬,無一不被劃分為史料范疇,將其作為一種文學派別來研究是“批評界對傳統主流文類如戲劇、詩、小說的拓展,到今日已有‘枯竭’之勢,因此有意另辟疆域,研究原本較不受人重視的文類”[3]。所以,真實性和歷史性是傳記文學研究與生俱來的“原罪”理論。要想介入傳記文學研究這一領域,“真實性”與“歷史性”理論是兩個無法繞開的門檻。如何邁過這門檻,《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為我們做了示范。既然是把文學性作為傳記的研究重點,那么其文學特征成為進入傳記文學研究大觀園的第二道門楣。“語言藝術”與“文學樣式”是研究任何文類的基本功課。傳記文學因具體的文本不同而語言風格各異,然而作為同一種文類,各種文本語言特色有其共性。了解其共性,才能更好地評判具體文本的特性。真實性歷史性也好,語言藝術特征也罷,這些基本原理都基于傳記文學這一“古老、獨立的文學樣式”。不了解這一文學樣式,其他就無從談起。正如有好的文筆能成為文體家卻未必能成為小說家一樣,因為小說不單是語言的藝術,它還包括情節、主題等其他最核心的要素,進行傳記文學創作也要有基本的理論要素。講述了這么多的理論,還怕初入門者不明白,干脆給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運用這些基礎理論,此例便是“亦史亦詩史詩兼容——試論影視傳記片的美學特征”。用心良苦!
中國傳記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南開大學著名學者朱一玄的主要著作有:《水滸傳資料匯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金瓶梅資料匯編》、《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儒林外史資料匯編》、《西游記資料匯編》、《紅樓夢資料匯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等。朱先生的這些著作的意義經歷了時間的檢驗:“朱先生著作的學術價值,最初是不被認可的。學界認為《資料匯編》不是學術著作……而朱先生的《資料匯編》卻是永垂不朽的。因為歷史可以涂抹,歷史資料既不能抹掉,也不能篡改,所以是永存的。”[4]而這些成果卻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為專項研究的學者提供了諸多的方便。《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最突出的學術意義也是如此,其第二板塊“現狀研究”不妨作為中國傳記文學研究資料匯編來使用。因為這部分是作者做足了功課,對當代中國傳記文學文本與新世紀中國傳記文學研究進行了“微觀細化與宏觀整合”[5]。雖說是資料匯編,卻不乏一位成熟學者的真知灼見,因而其對后輩學人的指導意義也是雙重的,因其具體而微地列舉了中國當代各個時期的不同種類傳記文本,所以為年輕學人省下了搜集文本的時間,其中的理論闡釋又為具體文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多方位的視角。
《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的資料匯編角色體現得更完整的是“當代:傳記文學理論研究與批評態勢”和“新世紀六年傳記文學研究述評”兩篇。前者悉數了中國當代致力于中外傳記文學研究的知名學者,并客觀中肯地論述了他們著作的特點與意義,而后者則主要是對新加盟傳記文學研究這一領域的新人新作的推介,哪怕是不起眼或者很稚嫩的批評文章也被搜羅來并呵護有加地予以鼓勵,從而使整個傳記文學研究閃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正是由于這樣細心的梳理和匯總,中國的傳記文學批評開始有著精彩紛呈的氣象,讓人從中看出希望與未來。所以,稱《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的作者為“第一位認真而系統地點評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的學者”[2]是再恰當不過了。這樣一位學者的專著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傳記文學研究的豐富翔實的資料索引。
中國傳記文學文本批評范本:傳記文學批評的基本理論有了,傳記文學批評的資料有了,那么到底如何從研究者的專業角度批評具體的傳記文學文本呢?這是《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第三部分“文本批評”要解決的問題:視角獨到,直切要害。《價值掩飾不了缺陷——評劉曉慶?我的自白錄?》便是典型一例。自傳的特定主題——追問、揭示自我——決定了“我”的真相就是自傳的真相。如何還“我”一個真相?如何還自傳一個真相?這是自傳寫作者與自傳研究者有義務探討的一個問題。《價值掩飾不了缺陷》從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答案:“自傳的寫作,難就難在要求作者寫人敘事時深入角色,抒情議論時跳出角色,該熱時則熱,當冷時則冷”[6]。“熱”“冷”二字或許可以成為自傳批評的一個經典。《鄧肯自傳》是“熱”的典型,正是作者的熱情飽滿,激情澎湃,使“我們讀這本書,如看見一位天才女子的興奮、熱忱、沮喪、悲哀、苦笑、血淚”[7];董竹君《我的一個世紀》則是自傳的“冷”的代表,可能是作者寫自傳時的年紀已近百歲,所以對所有的事件的記述都跳出自我,保持距離,仿佛在講他人故事;而新近出版的著名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則是“冷熱”有度、作者與傳主“我”的距離把握得恰到好處。傳記文學文本批評的尺度不在理論的高深,而在其切中要害,獨具建樹,這是《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第三部分“文本批評”給我們的啟示。
《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印證了中國傳記文學研究的發展史,勾勒出了當代中國傳記文學發展演變的輪廓,同時也在其發展演變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讀完此書,我們知道:中國的傳記文學批評正在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菲利普·勒熱訥.自傳契約[M].北京:三聯書店,2001:9.
[2]趙白生.替當代傳記號脈[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4.
[3]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J].中外文學,1997,(4):134-136.
[4]楊心恒.恂恂宗師朱一玄[J].南開大學學報,2007,(944):4.
[5]劉安海.傳記文學園地里的微觀細化與宏觀整合[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51-53.
[6]全展.傳記文學:闡釋與批評[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70.
[7]林語堂.人生的歸宿[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