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索高校貧困新生適應性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學貧困新生對于大學甚至城市的適應,以及大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適應性問題是本次調查的重點,針對這些問題,貧困新生在適應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而這些問題在新生教育、個性教育、人際關系發展等方面如果加以培育和協調是有可能幫助貧困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從而進一步健康成長的。
關鍵詞:適應 學習壓力 個體城市化 個性教育
貧困生作為大學校園中的特殊群體,其大學生活的適應性廣受社會關注。特別是在社會處于急劇轉型、社會節奏逐步加快的特殊時期,貧困生由于其自身因素、家庭等特殊情況在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中,能不能順利完成轉型,適應大學的生活,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什么樣的問題,能不能克服這些問題,怎樣克服這些問題,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和指導等等牽動著社會各個方面的目光。
一、貧困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所面臨的問題
(一)大學環境的適應
大學是伴隨著城市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大學總是浸透著一座城市的氣息。很多貧困學生在升入大學的同時也在開始融入城市。對于處于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而言,很多從農村生長的大學生在適應和融入一座城市的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的城市化進程。從這個角度而言,對環境的適應是從生存到文化的立體適應。這個過程既包括氣候飲食等方面的適應,更包括生活方式、精神狀態和視野的改變。
從本次調查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由農村進入城市中的大學進行生活和學習的貧困生在貧困生總數中占據76.8%。對于這部分同學而言,他們需要適應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從高中到大學的改變,而是要面對從農村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的轉變。而這不僅僅是表面的物質貧困的問題,而是因為物質上的缺乏導致了精神上拓展面縮小的問題。
有44.5%的貧困新生在第一次大型公共場合中會感覺到陌生與恐懼,在火車站、廣場等第一次到的地方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感和壓力。在業余時間的支配方面,農村來的貧困生基本上與電影院和劇場絕緣,與學生社團如滑輪社團、攝影社團等需要資金投入的所謂“貴族”社團絕緣。在收回的529份有效問卷中,只有一個生源地為農村的貧困生參加了滑輪社團這種需要資金投入的社團。
(二)人際關系的壓力
對于貧困新生而言,來到大學后接觸最多的是周圍的同學。與同齡人的相處是其生活的重要一環。從人格結構的成長過程來說,18歲左右的年輕人是其人格結構和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時候,周圍同齡人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于貧困生而言,如何處理和周圍同學、老師以及其他人的關系是他們生活的很重要的方面。在人際交往中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對周圍人的恐懼感和在交往中缺乏主動性這兩個方面。
調查顯示,有46%的貧困生在人際交往中有或經常有不信任感,感覺周圍的同學不真誠不可靠。63%的貧困新生從不或很少主動與他人溝通。
調查顯示,有37%的貧困新生很少與家里聯系,只有33%的貧困新生定期(每周或者每半個月)與家里聯系,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時期的青年人不愿意將自己的心事和父母訴說,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貧困生背負了太多家庭和父母的期待,當他們進入大學時對這種期待和背負的責任的一種心理不適應。這樣的情況對于貧困新生心理壓力的疏導非常不利,容易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和心理的自閉。
(三)對愛情的向往和壓力
貧困不等于沒有愛情,也不等于不能對愛情充滿向往。在參與調查的貧困新生中,大多數同學渴望被了解,對愛情充滿了憧憬。但是這樣的憧憬又是矛盾的,76%的被訪貧困生對自己在異性眼中的形象理解為無魅力或者少魅力。這不僅僅是自信心的問題,也是交往過程中的心理障礙在作怪。83%的貧困新生認為戀愛并不是大學階段的主題,但卻非常向往在大學階段能有自己的戀愛經歷。幾乎所有的貧困新生認為阻礙談戀愛的首要問題是“談戀愛需要花錢”,而且有77%的貧困新生認為花爸爸媽媽們掙來的錢去談戀愛時“心里會充滿罪惡感”。有47%的貧困新生認為花前月下的浪漫愛情與自己無關。在與異性的交往時,62%的貧困新生認為自己有心理壓力。
(四)學習壓力
在經歷了高考的洗禮后,大部分大學新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沒有懷疑。但每一個學生對大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環境都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大學在課程的安排、學習方式等方面的變化是非常巨大的。
大學課程的安排較為專業,學習周期較短。在學習方式上,很多學生不適應大學課余時間多,課外活動較多等情況,在學習時間分配,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內容的縱深發展、學習內容的實踐和應用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特別是對一些從農村出來的學生而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習方式的轉變,還有原先教育不平等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比如在對計算機的熟悉程度、實驗課的操作流程上,農村生源地貧困生感覺到陌生的占到34.8%。他們要在短時間內彌補由于各種原因而造成的學習方面的劣勢,這對他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以上這四個方面的困難都滲透著貧困生每個人的心理方面壓力和調整。在心里裝著家庭經濟壓力的同時,他們還要面對更多的適應性問題和心理調節方面的壓力。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更需要社會和學校給予恰當的指導和幫助。
二、大學貧困新生適應性的對策思考
(一)健全新生教育
新生教育的內容不僅僅是對校規校史的學習,更應該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對新生,特別是貧困新生進行教育。比如學校所在城市的情況、學校周邊環境、學校的各種設施、各個職能部門的介紹、學習方式方法、生活中的各種注意事項等等。
有47.5%的貧困新生在開學之初最迫切想了解的是學習場所,如圖書館和自習室等等實用指南,另外有34.3%的貧困新生認為生活設施,包括周邊商場、飲食場所、公交系統等方面的指導是最迫切想知道的。從而我們可以看出,新生入學伊始的茫然和新生教育的重要。為了避免新生在一些日常性的事務中遇到不必要的困難,新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實用性的教育應該占有一定的比例。
教育的方式可以采用座談會、主題講座或者老師與學生一對一談話等多種方式,或者采用新老生交流會等方式進行。調查中發現,69%的貧困新生對于一對一的談話方式更認同。認為通過這種方式能更好的接受信息。在新生教育的方式中,貧困新生最討厭的方式是召開大規模的講座,很多貧困新生都會選擇坐在后排,由于場地和當時的環境因素等條件的限制,貧困新生最不容易在這樣的方式下獲得有效信息。
新生教育是學生適應環境最好的方式之一,增加對城市生活和學校生活適應的教育,對于新生特別是對于新生中從來沒有經歷城市生活的農村貧困生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二)建立貧困生檔案
建立貧困生檔案更有利于長期跟蹤和關注貧困新生在適應新生活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貧困生檔案的內容包括本人家庭經濟情況證明材料,貧困生認定過程材料、在校期間接受資助情況記錄,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心理狀況和貧困生個性發展與個人生涯規劃材料。通過這樣的貧困生檔案,對貧困生進行物質、心理、精神等多層次多領域的關心和幫助才能夠讓貧困生無障礙的融入到大學生活中去。
(三)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
良好的人際環境是所有學習和工作的有利前提,給貧困新生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主要是指在貧困新生周圍形成一種具有人性關懷和人文關懷的環境。具體而言,要在學生中形成不炫耀自己的財富,不對家庭經濟情況進行過多談論,尊重差異,貧困生的勞動,只有創造出這樣的周邊環境,才能讓進入大學的貧困生享受平等對待和無聲關懷。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就是在精神層面摘掉“貧困生”的帽子,讓因經濟等原因造成的不平等因素在精神層面減少到最低。
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要求學校必須對非貧困生進行教育。在當前的國情下,很多獨生子女由于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難免有時會非常自我,這是一個社會現象。在大學的集體生活中,難免與其他人產生沖突,從而傷害到別人,特別是對于相對較為敏感的貧困生而言,這種沖突的傷害可能會造成更為長久的后果。所以,良好環境的創立必然是多方面共同進行的,特別需要非貧困學生的配合與支持。只有在全體學生中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圍,和諧的人際環境才有可能實現,對貧困生的非歧視也才有可能實現。
(四)對貧困生進行個性教育
在調查中發現,貧困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與非貧困新生并無太多差異,但是貧困生在興奮性因子上顯示出嚴肅認真、寡言內省,在憂慮性因子上顯得多困惑和擔憂,在緊張性因子上顯示出激動緊張,在次級人格因素上,貧困新生較羞怯審慎。新入學階段是大學生心理與人格形成的關鍵期。特別是對于上面我們提到的正在進行“個體城市化”的農村大學生而言,這一時期是其塑造和培養健康人格的重要時期。針對這樣的情況,個性教育是培養健康人格的有效方法。對貧困新生進行個性教育要以促進貧困新生的個性健康發展為根本目的,強調良好個性潛能和優勢的發掘與發展,培養貧困新生良好個性素質全面和諧發展。這種教育針對人的個性差異,通過一定訓練的培養,使其得到充分發展,包括培養良好的個性,糾正偏差的個性,使個性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個性教育,有利于貧困大學生在相對貧困的物質條件下,關注自身積極人格特點。
在進行個性教育中需要注意要將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校的文化傳承相結合,一方面這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對于貧困新生和所有學生而言,與所在學校的文化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融入到學校的文化中去,才能真正的領會大學的靈魂,擁有大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