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拼貼藝術語言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來到新疆這片美麗的土地時,這里優美的風景和質樸的少數民族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筆者。在這里,筆者見到了一望無際的沙漠,看到了終年積雪的一座座大雪山和雪水融化匯集的湖泊。清澈見底的湖泊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璀璨奪目。南山上的松林就像一排排威武的戰士,守衛著美麗的新疆。這里的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情激發了筆者繪畫創作的激情,同時也激發了研究材料和技法的渴望。筆者用繪畫色彩記錄新疆情,首先嘗試了拼貼技法在新疆題材油畫創作中的運用,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構圖模式、思維模式使畫面更具立體感,使得藝術作品的內容更充實,從而吸引觀者,給人們帶來獨特的藝術視覺享受。
一、拼貼藝術的概況
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藝術家對藝術的本質有了不同的見解,藝術家的藝術思維也各具特色。拼貼藝術不僅在油畫創作中被藝術家加以運用,還在設計、攝影、影視、陶瓷等藝術中得以體現。就油畫而言,拼貼藝術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在一種材料上涂上糨糊或膠水,然后將其貼在一幅繪畫作品的表面;也可以將剪下來的紙張、布片或其他材料貼在畫布及其他底面上,形成畫面。拼貼藝術是一種比較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開始嘗試運用不同的媒介材料進行油畫創作,將紙張、布料、沙子、糧食、貝殼、樹脂等各種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運用到油畫創作中。據史料記載,拼貼這一概念是在1912年由立體派畫家提出的,但拼貼藝術出現于1907年到1914年間,是由勃拉克還是畢加索提出則尚無定論。當時的畫家不滿足于畫面效果,就使用報紙、墻紙、木片、油畫布作為畫面的肌理,使得畫面效果更加豐富,裝飾效果和視覺效果更強。
勃拉克作于1913年的《單簧管》是他的拼貼代表作。他以木紋紙、報紙及有色紙,在畫面的中央拼貼出一組簡潔的形狀,并以鉛筆在這組形狀的周圍勾畫出線條和陰影。在這里,畫家主觀情感的表現與客觀的物象相互融合,從而產生出一種雖使人意外卻又令人信服的造型和親切感。在這個樸素而嚴謹的畫面結構中,每一視覺要素,無論是不同的紙片還是輕淡勾畫的線條,都能成為一種符號。那些線條使剪貼的圖形獲得某種依托和含義,甚至還能讓人從中感悟到某種精神的內涵。
二、創作感受
由于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所以其地域文化也呈現出多元、開放的特點,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十分緊密。新疆文化自古以來內容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很高。在國內現有的少數民族繪畫題材的研究中,以拼貼技法結合少數民族繪畫題材的研究較少。
筆者以新疆最具特色的趕巴扎的場景進行繪畫創作研究。趕巴扎是新疆地區的一種典型的社會文化活動,主要以交換商品、社會交往、娛樂、會親看友的形式,反映了新疆地區繁華、熱鬧的社會生活狀態,具有新疆地區的人文特色。在創作過程中,筆者首先勾勒鉛筆草圖和色稿草圖。在技法上采用拼貼的方式,拼貼藝術的造型、構圖十分靈活,既可以與實物相符,也可以夸張、變形,無論怎樣變化,最后都要保持創作的本意。拼貼藝術變化多樣的造型帶給觀者獨特的視覺享受,賦予藝術家無限的創造性思維。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將宣紙揉搓,制造出凹凸不平的肌理,拼貼到油畫布上作為肌理的底子,擺脫了以往的繪畫模式,不受透視、空間等因素的影響。由于拼貼藝術材料本身具有立體感,所以拼貼藝術語言具有不同于傳統繪畫的空間感。拼貼藝術的這些特性使得筆者的作品更具靈活性,這就是拼貼藝術的構圖帶來的魅力。
在色彩方面,筆者采用了拼貼的肌理效果,色彩和肌理的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質感。筆者的作品整體以紅色為主色調,色彩飽和鮮亮,視覺沖擊力強,地域文化比較鮮明。拼貼技法的運用更能襯托出這種鮮明的色彩關系,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相適應,大的塊面和濃烈的色彩構筑了畫面的主體。筆者的作品描繪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趕巴扎的地毯市場,背景在拼貼的肌理上填充了裝飾性的圖案,紅色色調的畫面顯得和諧、浪漫,同時營造出一種熱鬧的氣氛。
三、結語
筆者此次研究拼貼藝術語言在新疆題材油畫創作中的應用,摒棄了傳統的繪畫模式,進一步將明暗法還原為構圖和色彩,使得色彩更為純粹。這種繪畫方法有助于體現新疆當地的人文風情,讓觀者在感受拼貼材料的美的同時,也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在提高繪畫表現力的同時也加強了趣味性,有助于油畫創作者進一步對創作方式進行革新。
作者:趙洋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