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才培育論文:院校藝術人才培訓的新思路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郭倩俞左繼明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
人才定位不清的問題
綜合性大學藝術院系在創辦之初普遍承襲了各重點專業藝術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結構、課程體系等框架,對自身生源情況及社會需求情況缺乏準確分析,人才定位模糊不清。盡管多年來一直努力思考,摸索,提出了關于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倡導大眾化教育,但在具體操作上,人才定位還是瞻前顧后,既陶醉于精英教育,留戀曾經的象牙塔,又想關照市場所需的實用型人才,使這種復合型人才培養出現“兩層皮”現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方式等仍個性不足,缺乏科學規劃及創新點。教學中傳統的重專業課,輕通識課,重技能課,輕理論課的傾向依然嚴重。
辦學軟硬件不足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綜合性大學藝術院系的歷史不過20年,其中表演、編導、動漫設計、數字技術、播音主持等專業是新增專業,辦學歷史不足10年,且在師資和教學設備上幾乎都是零起點。雖然經過幾年的積累摸索,專業建設的軟硬件有很大改觀,但缺口仍很大,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在校生需求。尤其是在師資上,初期由兩三個在職教師加上七八個外聘教師撐起一個專業的現象不在少數。隨著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穩定的專業教師隊伍已基本確立,來源構成主要是專業藝術團體一二級演職員、升格后的老中專教師以及剛走出校門不久的本科或碩士畢業生三大群體。他們的職稱與學歷水平呈現高職稱低學歷,低職稱高學歷的狀態。高職稱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強,而學術研究弱,難以發揮真正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人才出口(就業)的尷尬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學生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調,專業單一、知識結構偏窄,加之藝術人才在就業上存在的注重專業對口,以及文藝體制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等因素,造成綜合性大學藝術類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學生就業與入學相比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局面。
新形勢孕育出新機遇———化解尷尬
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日趨擴大,大眾期盼接受藝術教育,提升自身藝術素養的愿望更強烈,這成為當前綜合性大學藝術教育發展迅速的主要動因。然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人們開始懷疑社會、市場對藝術人才的真實需求,擔心藝術人才市場可能會出現泡沫化。
主席在全國第九屆文代會、第八屆作代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發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認清時代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堅持為人民服務,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奮力開創文藝發展的新局面的總動員令。認真學習研究《決議》和《講話》精神不難看到,所提出的關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讓人民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關于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培養文化消費新的增長點;關于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等指示精神,及時化解上述的擔憂,擴大藝術人才的就業空間,為綜合性大學藝術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更為其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綜合性大學的藝術教育應該以此為契機,站在《決議》描繪的我國文化繁榮的新藍圖的高度,重新思考自身的藝術人才培養問題,解決好以什么樣的視角認識人才定位,以什么樣的理念對待人才培養,以什么樣的思路抓好專業建設的問題,切實擔負起推動高等藝術教育繁榮發展的歷史使命。這也是高等藝術教育能否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體現。
全新視野下的觀念轉變
1.新視角下的人才定位
《決議》中提出關于建設宏大人才隊伍,包括:一要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二要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的戰略目標。據此,應結合自身生源和辦學條件等實際情況,正視自己與一類專業院校的差距,發揚綜合性大學的整體優勢,將人才定位在本科層次教育應以大眾化為主,側重為基層文化建設培養能從事各種文化服務的實用型人才;研究生層次教育應以培養創作型,研究型、管理型的精英人才為主,為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服務。
2.新理念下的人才培養
《決議》中提出的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指示精神,以及主席的《講話》中對全國文藝工作者提出的“四個希望”,即希望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正確方向,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放歌的歷史責任;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銳意創新,自覺主動地承擔起推進文化創造的歷史責任;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德藝雙馨,自覺主動地承擔起弘揚文明道德風尚的歷史責任。從中皆傳達了出這樣一個信息,即新時期我黨已從宏觀到微觀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界定高素質藝術人才的質量標準,為重新思考高等藝術教育的人才觀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考其德行,察其道藝”這個傳統的擇才標準在當下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因此,綜合性大學藝術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德藝雙馨、和諧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藝術人才。同時,要求教育觀要放在關注學生和諧發展、全面成長這個重心上。協調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人文情懷的培養和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協調好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的關系,堅持普遍培養重點提高,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協調好技能教育與理論教育的關系,重視引導學生研究、質疑、探索、創新的學術精神的養成;協調好專業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的關系,踐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職業操守;協調好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的關系,堅持三貼近原則,通過參與藝術惠民等實踐活動,鍛煉藝術才干。
3.新思路下的專業結構優化
《決議》提出“鼓勵和扶持高等藝術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優化專業結構,”“抓緊培養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的國際化人才”。“實施高端緊缺人才培養計劃,搭建文化人才終身學習平臺”。等重要方針,要以此為指導去思考專業結構調整,壓縮與一類專業院校相比明顯缺乏社會競爭力的專業,增加如群眾文化與管理、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市場開發與管理(經紀人)等新專業、有效優化專業結構,從而滿足新時期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需要。
新時期的文化發展戰略為高等藝術教育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為人才培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刻,綜合性大學藝術院系更要抓緊練好內功。內功的錘煉不能僅滿足于觀念的轉變,更要落到實處,即: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本科質量工程建設,創新藝術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下足功夫,從形式到內容,從硬件到軟件全面提升,才能徹底擺脫自身困境,走出一條既符合新形勢要求,又融合自身特色的高等藝術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