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人才在非物質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為傳播載體寶貴的人類文化瑰寶。隨著傳承者的過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受到了巨大威脅,為了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文化相關部門開始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來。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點
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是指它的表現形式時時刻刻處于一種流動與變化的狀態,而非靜態停滯,致使它從最初的產生,到日后被完善,被創新,最終形成體系。生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性特征是指它依托于生態環境而萌芽成長,可接受外界的信號有所變化,實現其創新與升級。當它成熟完善后,又映射出生態環境的特征。傳承性。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重點是形態與內涵,傳承的基礎是傳承制度與傳承方式,一代又一代人通過約定俗成的傳承制度與傳承方式將其形態與內涵傳承下來,才讓世人看到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變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的過程中,伴隨著環境的變化,傳承人的創新與改造,衍生出很多分支,表現形式上會產生變化,而其內涵卻始終如一。變異性的存在也是其“進化”和“傳播”的結果。二、高校藝術教育人才在非物質文化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
(一)高校藝術教育人才是非物質文化傳播的重要主體人是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人更是非物質文化傳播的主體。正是由于“人”的存在,非物質文化才得以傳承與流傳。非物質文化無論具有的是何種表現形式,它都需要人來將這種表現形式保存并傳遞下去。當然,保存的形式可以是通過書寫留在紙張之上,也可以是通過技藝的傳授得以保留。非物質文化是人類特有的文化,人就是它的傳播主體。高校藝術教育人才是專業從事藝術學習、研究、創新與發展的人才,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掌握藝術形式,將藝術形式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現到世人面前。相對于其他專業的人才而言,他們需要更多的承擔起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工作。非物質文化作為具有稀缺性、瀕危性特征,這就要求高校藝術專業人才更要重視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成為它傳播的重要主體。各種類型文化的繁榮發展才使我們擁有了一個燦爛的文化氛圍,在這個繁榮的景象的營造過程中,非物質文化功不可沒,為了繼續保持我們所擁有的文化可以繼續繁榮下去,就要付出更多精力來傳承與保護它,而這重任就落在了高校藝術教育人才的身上。
(二)高校藝術教育人才是非物質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非物質文化之所以具有“非物質”性就在于它不是以其他“固定”的載體存在于世間的,它的載體是人。它扎根于人的思想之中,存活于人的生活之中,通過人的所掌握的表現形式來展現,經過人與人的口傳心授而得以傳播、延續。非物質文化被稱為是“看不見”的文化,它由人來保管,由人來經營,而人這個個體成為了它的“棲息地”。高校藝術教育人才會通過系統的學習來掌握藝術的深奧內涵,在他們掌握了藝術的內涵后,學習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后,再將這種藝術進行加工傳播給更多的人們。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進入了衰落期,年輕人們一門心思撲在“世俗版理想”的實現上,沒有人愿意掌握非物質文化,成為非物質文化的載體。然而,掌握非物質文化的內涵與表現形式,是當代高校教育藝術人才的責任,他們既然選擇了藝術行業,就應承擔起這份歷史使命,成為非物質文化的載體。
(三)高校藝術教育人才是非物質文化傳播的重要客體或內容非物質文化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既它可以對個體實施社會化的教育,將個體塑造為傳統文化的產物,將“野蠻人”變為“文化人”。人們在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時,往往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文化”的傳播上,既文化內涵與文化表現形式的傳播,卻忽視了“人性”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精髓所在。通過科學家的實驗與調查研究,“人性”并非是先天形成的,它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并非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所掌握與傳承,也使人性變成成熟與完滿,而人性的特征也同樣伴隨著非物質文化的傳播而被傳播出去。藝術教育人才在高校學習的任務除了掌握專業的藝術技能,再者就是通過學習塑造完美的人格。學習什么文化藝術,什么文化藝術的特征就會滲透到骨子里,伴隨著文化藝術的表現而一同被傳播出去。那么,高校藝術教育人才在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與載體的同時,自身也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客體與內容。
二、結語
高校藝術教育人才是我國藝術教育人才的重要組成,在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重視與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一方面讓更多的藝術類人才了解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所在,一方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滲透到他們的思想之中,將他們培養為更全面、更優秀的藝術事業接班人。
作者:曾筠毅 單位:廣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