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文化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言是民族文化特有的符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會隨著一個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不同民族,自然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而這些主要是通過民族語言顯示出來的。可見,語言離不開文化,同樣,文化也必須依靠語言來發展。因此,進行英語教學,自然也離不開文化滲透,離不開語言文化的教育,應把英語語言文化教育滲透在基本的閱讀教學實踐中。
一、滲透語言文化教育的原因簡析
1.便于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當今世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各文化之間的交際已經成為跨民族的生活主題。由于各民族價值觀、傳統觀念等的不同,導致各民族文化差異也很大。因而,怎樣克服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已經成為民族交流、國際交流的主要問題。比如在中國,“龍(dragon)”這個字,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就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我們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龍”反而是一種邪惡的象征,是一種可怕的怪物。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除了弘揚民族文化外,還需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種種差異。
2.便于理解文化概念的屬性。我們知道,在跨文化交流中,語言只是載體,文化才是核心。故而,學習英語不純粹是為了掌握一門口語,而更多的是為了交流。為了使得交流更順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需更多地了解語言之間的差異。比如red一詞,無論是西方還是中方,都與喜慶相連。但也有不同的屬性,如在東方,紅色還往往象征著革命,意味著奮發前進的意思。而在西方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同時,“red”在英語中還意味著使人生氣,比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等等。由此可見,文化才是語言的靈魂,是反映一個民族精神特質的最本質的東西,這都需要教師的有效分析。
二、落實語言文化教育的內容概述
1.有關稱呼用語的教學。在漢語中表示親屬關系時,有泛化現象,比如小一輩稱呼長輩為叔叔、阿姨等。但在英語文化中,親屬稱謂之間卻不能被廣泛用于交際。如果我們簡單套用,也稱呼西方人長輩為“UncleSmith”“AuntieBrown”,那么對方聽了就會感覺不舒服,畢竟在西方文化中也只有關系非常親密的人才適用此類稱謂,而且還要帶名字,比如“UncleTom”等。再如,學生都知道teacher的意思是教師,如在漢語中,學生尊敬李老師,很自然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Li”,如果西方人聽了就會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在西方,“teacher”僅僅只是一種職業而已。
2.有關贊美用語的教學。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贊美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對于西方國家來說,一般情況下贊美僅僅只是談話的開場白,是一種交際的“導入”。自然贊美的內容也很多,比如外貌、新買的東西以及個人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功等。通常情況下,贊美一般針對別人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方面。比如,在打扮上,很多時候可以贊美別人發型,但很少贊美別人頭發。對別人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而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下,贊美的范圍更廣泛。可見,在不同的文化里,贊美也是講究場合和時機的。
3.有關隱私用語的教學。對于年齡、婚姻等方面問題,西方人認為這是個人隱私,如果直接詢問比較反感。比如,在JEFCBook1“Lesson16”這一課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為什么MrsRead不肯說出直接的年齡,因為在這里,年齡是個人隱私。對于中國來說則不同。還有中國人用于招呼的口頭禪,比如“你去哪兒?”(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等等,對于西方來說都是隱私,都不太適宜,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們進行語言類教學就要引導學生知道不同文化里口語的忌諱點。
三、進行語言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學習。在學習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較學習,要善于在對比辨析中總結經驗。因此,在英語文化的學習中,重點是針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如西方文化特有的打招呼、感謝以及贊美等方面,教師要善于把里面的文化差異自覺運用到具體的英語教學中去。比如對于見面問候,中國人最常見的說法是:“你吃飯了嗎?”(Haveyouhadyourdinner?)這在本土文化里是客套話;但是對西方則不行,在西方文化里,人家就真的以為你要請他吃飯。而西方人見面一般都是以交通、天氣為話題進行交流的。因此,這種文化差異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多加引導。
2.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活動交流可以增加學生體驗的機會。諸如,教師可以有意識搜集一些西方文化、藝術、風土人情、節日以及歷史,可以運用現代媒體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有直接的感官,有直接的體驗,這往往比教師照本宣科要好得多。比如在英語中“What'syourname”這一句頻率出現很高,但是具體怎樣運用,卻很少提到。因而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對話,或者可以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西方人一般都是先介紹自己,比如“Iam…”,然后對方才會說自己名字。而在面試等場合,需要詢問名字時,一般會說“You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們會認為是在審問。誠然,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最基本的方法還是需要引導學生在有效運用中不斷積淀。只有多向學生推薦課外英文讀本,多給他們制造增加了解西方文化的機會,多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多創設一些英語學習環境,才能引導學生加深對文化的理解以及運用。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需要學會在潛移默化中加強文化滲透,帶頭尊重中西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尊重文化的差異。
作者:方曉玉 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古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