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缺失現象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人們在價值觀、傳統習慣、政治信仰等方面表現出的特點,以及人們表達感情、相互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在經濟貿易、科技交流中不斷發展的。語言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定的語言形式。隨著人們對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認識的加深,人們開始注意到語言與文化以及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產生認識誤區,即過分注重目的語文化,總認為目的語就是交際的全部,忽視本國語言文化在交際中的作用,造成了在跨文化交際中,外語學習者無法在目的語與本國語之間建起良好的溝通橋梁,無法實現真正有效地雙向交際和溝通,這種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些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不注重對本國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以至于無法’用目的語恰當的表達本國語言與文化,最終導致交際的失敗,即人們常說的本國語文化缺失現象。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國文化輸出與外國文化輸人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輸出與文化輸人同樣重要。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往往注重對目的語的研究,而忽視了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研究,所以中國文化在交際中常常處于不利地位。近代歷史上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進行的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是以輸人西方文化為主,很少有中國文化向西方國家輸出的現象。另外,從文化的影響力來看,西方文化尤其是英語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明顯大于我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其原因主要在于強勢經濟對其文化的助推。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優勢不斷地向發展中國家傳播西方文化,進而影響和改變著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則處于劣勢,優秀的中國文化難以輸出,結果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我國優秀文化無法輸出,西方文化則大量輸人。由于本國文化輸出不足,跨文化交際也就演變成了文化引進和文化侵略。隨著我國文化交流現象的日益頻繁,在進行交流時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許多中國人可以非常流利的用英語同外國人談論國外的傳統節日如圣誕節、復活節以及情人節,但對外國人非常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文化如武術、中醫、儒家文化等卻不知該如何用英語進行表達,嚴重的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成功既需要學習者了解和熟悉目的語國家文化,確保對外交際的成功進行,還需要掌握如何用目的語準確的表達中國文化,以達到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中國人在跨文化交際時無法用目的語對中國文化的詞語進行翻譯,如許多人不知道該怎樣翻譯孟子”、“老子”。這樣的跨文化交際既無法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也易造成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最終必然導致交流的失敗。
二、跨文化交除中中團文化缺失的原因剖析
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濟上的強勢造成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據優勢地位。在許多國家,除專門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之外很少有人了解中國文化。英國記者麥克雷曾指出:美國的優勢和大國之尊,既不表現在天然資源的豐富,也不表現在經濟規模的強大,甚至也不表現在政治影響的廣泛,美國強權最為隱秘而且最具殺傷力的表現在于文化上的擴張與滲透能力。①因而有學者這樣說,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在不斷地傳人中國并逐步擴張自己的勢力,而中國文化則很少輸出國外,中國文化在交流中受到了極大地沖擊了荊比實在跨文化交際中交流的雙方應當享有平等的地位,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這樣才能實現雙向交流。但是對于中國文化來說,英語文化屬于強勢文化,因而人們往往容易受到強勢文化的影響,自覺不自覺的學習和接受強勢文化。這必然造成中國文化在交流中的缺失現象。
(二)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忽視中國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由于受語言學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語法結構的講解,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形成了學生對語言的機械記憶和模仿。另外在講解詞匯時過分重視語言形式教學而忽視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與制約。這種教學脫離了語言具體運用的語境,即使詞匯和語法掌握的再好,在運用時也會出現種種問題,更別說準確的表達我們的傳統文化了。近年來,雖然我國的外語教學逐步重視語言教學的文化因素,但許多教師還是習慣將文化教學看作是一種理解外語的工具和手段。許多教師為避免學生在交際中出現用語和理解失誤,在教學時側重于對外語文化的介紹,卻忽視了中國文化的介紹傳播。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津津樂道,對于中國文化卻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長此下去,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無法準確的用目的語表達本國文化,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自然會產生缺失現象。
(三)歷史的原因改革開放前我國一直處于保守的閉關狀態,文化輸出受到限制。解放后,時期文化交流又被封殺,造成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改革開放后,雖然國家鼓勵文化的自由交流和文化輸出,但由于歷史的長期阻斷以及改革開放時間尚短,我國文化輸出必然受到較大影響,這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際中出現中國文化缺失現象的重要原因。
三、克服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缺失現象的策略與路徑
(一)建立平等的丈化意識文化具有多元價值,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特殊性,任何文化都是與其所處的特殊環境相適應,因而不存在絕對的和普遍的文化價值標準,也不能以一種文化的價值來衡量其它文化的價值。應該以一種平等的心態來對待不同的文化。③中西文化并無好壞優劣之分,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成功必須尊重交際雙方的人格,在平等的意識和心態中進行。在跨文化交際中相互尊重對于交流雙方起著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交流涉及到人對人,人對社會,人對自然的基本關系,而且與文化的自覺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著更為密切的關聯。”目前,在文化交流中,我們最需要是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學會用目的語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的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重視中國文化教育,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加強我們的母語文化教學,尤其是母語文化的外語表達能力。④
(二)增強主體文化意識每一種文化普及的背后都是經濟力量的助推。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它所承載的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必然會隨之擴散。如果想擺脫這種文化的影響兒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文化也是現代化的一種標志,舍棄這種文化其實就是在遠離現代化,因而也是不明智的。正確的做法是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增強我們的主體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在文化侵襲中繼承和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費孝通認為中國文化要想得到傳播必須走文化自覺之路。他指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已經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次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叱就是說中國文化不能固守和封閉,喲須學會正確的看待其它國家的文化,以開闊的胸懷接受其他國家的文化,在與其它文化的碰撞中,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成長。這樣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并利用所掌握的外語技能傳播中國文化。
(三)改革外語教學,加強中國文化教學學習外語的目的既在于了解和研究外國文化,借助外語進行跨文化交流;又在于利用外語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和傳播中國文化。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日益引起教師們的重視。但是,跨文化交際不是單方面的交流而是一種雙向交際。所以在教學時既要注重西方文化知識的導人,還要注重中國文化的介紹。由于每一種語言都與其特定的文化相對應。所以,在外語教學中如果忽視了中國文化的介紹,那么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就失去了語言的依托。目前在我國外語教學中出現了重視西方文化,輕視中國文化的中西文化失衡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必然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因此需要改革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將語言訓練與文化學習相結合,強調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幫助學生掌握雙重文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文化交流是世界發展的趨勢也是文化發展的趨勢,只有在不斷地交流和碰撞中才能實現文化的發展和進步。針對跨文化交際中國文化缺失的現象,我們既要學習外國文化,也要學習本國文化;既要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傳播中國文化,也要與時俱進,以開闊的胸懷接納外國文化。只有將中西文化進行對比與融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實現平等的雙向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