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滲透英語教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就非常重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強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對于推動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時間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集中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上面,而對于中國文化卻很少涉及。筆者認為,在傳授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不應忽視中國文化的傳授,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內一些研究者(例如曾宏偉2005;江平2006;周琳2008等)的注意,筆者本人也曾在不同的場合零散地談到過類似的觀點(例如崔剛2003:崔剛,羅立勝2006)。為了進一步引起英語教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重視與思考,本文擬專門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二、基本概念
本文中所指的中國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所積累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學術思想、宗教、教育、文學、藝術、科技、建筑、歷史、語言文字等。二是指中國當今社會的基本國情。所謂滲透,就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內容,它不能取代專門的中國文化課程,也不能改變英語課程的性質,而是要服務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一些描述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當今社會的表達方法(比如使用英語介紹孔子與儒家思想,諸如‘詩經》、‘論語》、‘紅樓夢》等崔剛,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國經典著作的英語表達,諸如“和諧社會”、“黨總支”、“經濟特區”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表達的翻譯等),進而能夠使用英語介紹與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也進一步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
三、為什么?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是貫徹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所必需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于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課程要求”指出,英語課程要“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那么這個需要是什么呢?在語言文化方面,一方面我國急需提高自身的文化軟實力。改革開放三十年使我們的經濟實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四,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一。而綜合國力提升速度則相對較慢。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并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軟實力的強大與否一方面取決于文化的內涵是否豐富,是否具有重要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影響。因此,‘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規劃發展綱要》強調“要發揮多元載體的文化傳播作用”,“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中國文化的傳播不僅是某些專門機構和組織的事情,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承擔的義務。英語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使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與國情,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如果每一個英語學習者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速度就會大大增強。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強。面對當今世界所存在的紛繁復雜的各種困擾,許多西方學者也主張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與此同時,也有許多西方的人士對于中國的文化存在著許多誤解。曾經擔任我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商務參贊的鄭偉章(2006:56)曾經寫道:“墨爾本一所大學的老師告訴我,一個學生聽他的朋友講,到中國做生意,光學中國話還不行,還必須要了解中國文化,就是送禮。因而,送禮就是中國文化,留長辮子就是中國文化,裹小腳就是中國文化。”對于文化的誤解很容易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中國威脅論”與此就有很大的關系。要滿足西方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求知欲,消除他們的誤解,除了專門機構的宣傳與介紹之外,更要依靠大家在與西方人的交往中,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他們介紹中國的文化。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人應該是我國對外交流的主流群體,他們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學會使用英語介紹與輸出中國的文化,這就為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則遠遠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由于我們只是重視了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中國文化,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大學畢業,通過了四級、六級甚至英語專業畢業之后,都不知道像‘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語中該怎樣翻譯。許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當西方同行與他們談論Confucianism/Taoism(儒/道)時,我們的學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顧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為數不少的中國學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譯名是Confucius,還有人鬧出把Mencius(孟子)奉為異國圣者而譯為“門修斯”的笑話。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課程要求”規定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而跨文化則應該至少包括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兩個部分,而英語文化的掌握也要立足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識與了解。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也可以導致文化遷移現象的產生,與語言遷移類似,文化遷移也有正負遷移之區別。劉正光和何素秀(2000)指出:“以往關于外語學習中的遷移理論在對待母語以及母語文化的干擾問題時,對負干擾研究得較多、較透徹,同時對負遷移的作用也有夸大之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母語遷移理論的重新認識和深入研究發現,母語和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和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同時存在相當大的正遷移。”因此,外語文化教學中也不能忽視母語文化的教學。首先,教授和發現影響傳遞信息的各種文化因素(包括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必須以英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即中國文化為比較對象,只有通過兩種文化差異的比較才能找到影響交際的各種因素。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和確定哪些目標語文化知識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其次,只有充分地掌握中國文化,才能準確地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以平等的心態對待西方的文化。一方面不要有民族自大的心理,不注意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不要產生自卑心理,盲目崇洋。王宗炎(1998)指出:“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在進行西方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如果忽視中國文化的教學,甚至還有可能造成自卑、媚外的心理,以致不能以平等的心態與對方進行交際,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心理障礙,從而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通過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可以使學生通過比較與借鑒,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自覺地根據文化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語言行為。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而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首先在于講話者本人要有思想,然后才能言之有物。許國璋先生說過:“光學幾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這樣的女孩子,語音好,語調也好,打招呼的那幾句開場白很像個樣子,可是談完天氣之后,再也沒有話了,不能連貫地談論正經的事。既沒有知識,也沒有看法。這樣是學不好語言的。”(轉引自劉潤清,1995)張紹杰(2007)也指出當今外語專業的學生通常是“嘴巴快、耳朵尖、思維空、文化淺”。而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使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使用英語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首先是一種文化的溝通,一個中國人與西方人大談西方文化既沒有優勢,也不會令對方感興趣。而向他們介紹中國文化,并一起討論中西文化的差異,應該是在交流過程中的正確選擇。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然后要知道該如何使用英語進行表達。這也正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目的之所在。
4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青年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都處在形成的過程之中,他們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是又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在學習異國文化的過程中,如果不善加引導,他們很容易會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和道德觀,很容易疏遠甚至忘記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鑒別力,辯證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避免盲目地崇拜和接受西方文化,樹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從而增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實現中西文化交流的雙贏(楊紅英2008)。另外,文化鑒別能力也是英語學習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于1991年對全國26名“最佳外語學習者”的調查與分析結果表明:“調查對象在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自己突出的揚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和交際能力,而且對于整個人格的完善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對待母語、母語文化的態度與對待外語、外國文化的態度是互動的;對于母語、母語文化和對于外語、外語文化的掌握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四、怎么做?
要改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教學失衡的現狀,需要從政策引導、教學研究、教材編寫、教學和課外活動等幾個方面下工夫。
(1)從政策制定的層面來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問題,這在行政管理特征明顯的我國顯得尤為重要。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在“課程要求”中明確地表明這一要求。現行的“課程要求”規定了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達到的三個層次的英語能力要求,只是在“更高要求”一部分的翻譯能力中規定學生要“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或文化的文章”。這既與“要求”中所描述的教學性質與目標不符,也與中小學英語教學存在著不銜接之處。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已經把“熟悉我國社會生活的一般話題,例如職業、節日、風俗、社交“札儀”、“能在交流中用英語簡單介紹祖國文化”、。有較強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作為知識和情感態度日標,而到了大學階段卻沒有使這一目標得以延續。這反映了大學英語教學主管部門對于這一問題的忽視。
(2)加強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為了做好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需要就教授的內容、教授的方式等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研究的重點可以放在一下幾個問題上:第一,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需要傳授那些內容?中國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一直到近現代,是一個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延續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諸子88百家自由爭鳴的局面。中國的文學作品更是浩如煙海,經史子集數量龐大。中國的科技也曾經領先于世界,四大發明、鑄造、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都代表著我國對于世界文明的貢獻。另外,中國的建筑藝術、繪畫、書法、音樂、醫藥等也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如此豐富的內容,是不可能完全通過英語課堂來覆蓋的。因此,我們需要對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所要傳授的內容有所取舍,需要研究取舍的標準以及根據這些標準需要教授的內容。第二,中國文化與國情表達術語的統一。由于中國文化內涵的豐富性,人們對于其中的許多內容往往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從而導致許多術語的翻譯不盡相同。目前這類翻譯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外國人所做的翻譯,這些翻譯往往能夠考慮西方文化的特點,更容易為西方人所接受,但是有時候所表達的意義不夠準確。另一類是由中國學者所做的翻譯,這些翻譯的特點是表達的意義比較準確,但有時不容易為西方人所理解與接受。如何在兩者之間取長補短,英語表達方法的統一是一個當務之急的工作。這不僅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對于我國的對外宣傳則更為重要。第三,中國文化滲透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在何時、何地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也是需要實驗與研究的重要問題。
(3)教材、教學與課外活動。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教材的內容,加入一些與中國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文章作為課文。同時在練習題的設計中也應考慮加入一些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Oil練活動。另外,還要把中國文化的滲透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不僅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傳授,還包括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培養,尤其是要通過英漢兩種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差異的比較來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在單詞的層面上,英漢兩種語言具有很大的差異。有些詞匯只存在于漢語之中。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例如“饅頭”、“節氣”等;還有些詞只存在于英語中。在漢語中則沒有相對應的詞,例如,cowboy和hippie等。另外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某些詞語看起來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不然。例如,servicestation不等于。服務站”,而restroom也不等于“休息室”。而且,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語言中只有一兩種表達方式,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則有多種表達方式。例如,漢語有一個復雜的詞匯系統表示各種親屬關系。有姑媽、姨媽、舅父、外祖父、外祖母等各種詞匯,而在英語中相關的表達方式要簡單得多。對于某些詞匯來說,英漢的基本意義大體相同,但是派生意義的區別可能很大。例如,peasant與漢語中。農民”意義接近,但是在英語中,peasant往往帶有貶義。在短語、成語、諺語這個層面上,英漢兩種語言也體現出很大的文化差異。尤其是成語的問題更為復雜。<漢英詞典》的主編之一王佐良教授在‘一部詞典的編后感》一文中寫道:“把‘布衣蔬食’直接譯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在今天就會引起誤解。布衣蔬食在中國標志著生活儉樸,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嗎?現在,蔬食遠非窮人所專用,已是西方醫生給飲食過量的百萬富翁們開的藥方了。”諺語是民間流傳的至理名言,往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點和態度,例如“要知朝中事,鄉間問老農”、。衙門自古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都帶有明顯的中國文化內涵。而“Anappleadaykeeps山edoctoraway.”和“Youcall’tteachallolddognewtricks.”則具有明顯的英語文化內涵。除了課堂之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聽讀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聽力材料和文章。像ChinaDaily等英文報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英語廣播、中央電視臺的英語節目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
(4)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首先要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加入中國文化的成分,這對他們的將來會有什么樣益處。還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中國文化的學習。例如,我們可以考慮在考試中加入中國文化的成分,不論是閱讀的文章,還是寫作的內容都可以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另外,也可以考慮組織一些以使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為主題的競賽活動。
五、結束語
在本文的最后,我們還需要指出,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要遵循適度、交際和平衡的原則。所謂適度原則就是它不能改變英語課程的性質,而應該服務于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培養這一基本的目標,過度的中國文化知識傳授可能會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交際原則是指在文化傳授的目標首先在于使學生學習有關中國文化的表達方法,滿足學生的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需要,然后在此基礎上來加深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認識。平衡原則是指在強調中國文化導入與滲透的同時,又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忽視了對于西方文化知識的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