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內容融入漢語課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背景
我所在的孔子課堂學生都是自愿報名學習的,大多數為已經工作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漢語的成年人,對于他們來說,學習動機比較明確,但學習條件不夠充分,如果堅持學下去,也是不容易的。由于自己有做過俄文導游的經歷,在語言方面稍有優勢,校方委以重任,教零起點成人學生和一個已經學了一年漢語的小孩班,孩子平均年齡在十二歲。俄方一再強調,這個孩子班是孔子課堂唯一的一個未成年人班,他們已經非常不易地堅持學習了一年漢語,一定不能讓學生流失。
二、教學策略與收獲
面對非目的語語言環境中的學生,如果你的課堂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學生很可能會陷入學了忘,忘了學的怪圈,如何教呢?通過接班前的聽課,與老教師的交流,我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建立一個活躍的有文化內涵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中文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來俄羅斯之前,我盡己所能,收集了所有的教學資料,足有250G,還帶了漢辦配發的工具書。在備課時,細心查找資料,選擇可以應用在教學中的內容。比如在學習漢字時,加入一些國內給幼兒制作的漢字學習的動畫,如“日、月、生、羊”等等,學生看了覺得很有意思,字也就很快記住了。還將網上搜集的圖片和小動畫放在課件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家”這個字時,我展示了形態各異的“家”字書法圖片,學生不僅學習了漢字,還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充分利用教材所配的音頻視頻資料,使課堂有聲有色。
(二)融中國文化于語言教學中,使課堂更有味道
語言教學實際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當語言課堂中有了文化的加入,則更有生機,更令人回味。比如,在教學生“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這幾個詞時,我便告訴學生,中國人的家庭是非常注重長幼有序的。哪怕是在兄弟姐妹之間,弟弟妹妹對哥哥姐姐也是不能直呼其名的,然后教他們如何稱呼。在學到教師的“教”字時,我告訴學生,中國是一個孝親尊師的國度,首先,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要把老一輩人“扛”在肩上;其次,要尊敬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教“中國”的“中”字時,我也會順便告訴學生,中國古代有“中央之國”的意思,同時,傳統的中國人都比較喜歡“中道”,認為不會有好到或者壞到極點的人和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即所謂“陰”和“陽”,如果理解了“中道”,你們就會理解為什么中國人在有些場合更愿意沉默,為什么中國人比較含蓄。學生們都聽得或若有所思或驚嘆不已。在教“貝”字和“玉”字時,我播放了《你好,中國》俄文版中關于“寶貝”和“玉”這兩個詞的文化介紹片子,學生也就記住了“貝”和“玉”字做偏旁的含義。當我在教《你們家有幾口人》這一課時,有一位學生用俄語說,我們俄羅斯人說這家人多,就是“口”多,我立刻想到中國的一句俗語,“家有十口,吃飯雷吼”,并給他們解釋了意思,學生們都贊嘆,中國話真有意思!當然,教學中也有文化不適應和沖突的時候,比如:在講“愛”字時,擴充了“愛心”這個詞,我說,一個人很樂意、總是熱心地幫助別人,我們說這個人有“愛心”,但有學生卻不以為然地說,這是你們中國人的想法,我們不這樣認為。我突然想起,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們俄語老師和烏克蘭兒媳婦之間的文化沖突的故事,做婆婆的給兒媳洗了衣服,兒媳很不高興,一定要給婆婆錢。當兒媳要回國看望生病的父親時,婆婆要兒媳帶錢給親家以表心意,兒媳卻嚴詞拒絕,認為婆婆太瞧不起他們家了。這也許就是文化差異造成對事情的看法截然不同。和我們一起的志愿者告訴我,她在課堂上講:父親是家里的依靠,像大樹一樣。全班同學哄笑,說我們俄羅斯人認為傻瓜才像樹。將中國文化融于語言教學中,使課堂教學起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如此信步拈花,使學生通過感觸語言背后的文化深化了語言學習。
(三)創新的教學設計,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好的課堂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設計當中,除了語言教學中一些基本的課堂活動,我還加入一些更加大膽和活潑的課堂活動。比如在小孩子的課堂里,加入一些闖關和競賽游戲,不僅學習好的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吃力的學生也都變得躍躍欲試,不停地翻書,找答案。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生詞,我在小學生的課堂上就進行了詞語斑馬線游戲,將寫好的詞語正面朝上,一個挨一個分成兩排平鋪在教室的空地上,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小組,站在斑馬線兩端,各組每次派一個學生從卡片上走過去,要讀出卡片上的詞語。對于不會的詞語可以求助本組成員,但求助后自己必須用這個詞語來造句子,最后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可以得到小獎品。學生們都“玩”得可起勁了,下課還不停地討論游戲中的事情。在成人教學中,講解新課文時,還設計一些帶拐彎的問題,學生們覺得回答這些問題很考智力,有挑戰性和趣味性。如此看來,再平淡的教學內容,只要多用點心思,采用適當的教學形式,也會變得津津有味。
(四)漢語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
漢語教學中熟字生詞的現象比較普遍,教材上的詞匯量畢竟有限,因此,我認為在漢語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詞語,而是適當地擴充一些詞匯,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有利于語言學習。我根據學生平時學習的生字生詞,注意收集一些由常用字組成的俗語、諺語、成語、繞口令、謎語等,以備上課時使用。比如說,講到“沒”字時“,大”和“小”都已經學過了,我就擴充“沒大沒小”這個詞,學了“男、女、老、少”這幾個字后,就擴充“男女老少”這個詞,擴充的詞匯一定要與學生的生活和興趣緊密相連,比如,學習了“好”字和“漢”字后,我就擴充“好漢”這個詞,是“勇敢堅強、有作為的男人或英雄”的意思。就有學生激動地說“:我在長城上見過這個詞,是寫的!”我又把“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介紹給了同學。比如“生意”這個詞是HSK的四級詞匯,但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我給他們擴充了“做生意”這個詞,他們記得就非常牢。另外我還經常利用下課時間播放一些中國元素比較鮮明的MTV,他們都感覺非常有意思,有些學生下課都不愿意走出教室去享受一下學校的茶歇。為了改善學生語音,我常在課堂中適當加入繞口令,每當看到學生們面帶微笑地認真讀繞口令的表情時,我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和欣慰。
三、教學感悟
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密不可分,語言教學是文化傳播的基礎,文化傳播豐富和助力語言教學。采取適當的形式進行漢語教學,每個字、詞、一句話背后都有文化婀娜多姿的身影。因此,在漢語教學中細心體會教學內容中的文化意義,采用適當的形式予以展現,許多看似枯燥難懂的內容也變得親切易學了。我的俄羅斯中文教學之路剛剛開始不久,但工作的樂趣已遠遠超過了生活和氣候的不適,能用中國文化為學生打開漢語之門,引導學生用心去學習,不僅讓我體會到作為漢語教師的神圣價值,更讓我感受到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讓中國文化在漢語課堂中煥發異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