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統戰與校園信仰問題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校作為培養國家戰略人才的重要基地,現已逐步成為宗教文化宣傳和宗教勢力滲透的重要場所。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不斷以開放的思維去探索和發現未知領域,青年群體的信仰,亦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宗教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正逐步走進大學校園的課堂,并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大學生關注。新形勢下,青年教師和大學生清醒、客觀、正確地認識宗教及宗教信仰,對高校統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高校統戰;宗教信仰;青年教師;大學生
統戰工作是黨的一條重要戰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起,“宗教升溫”現象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開始顯現,宗教在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這些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群體的信仰,也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他們不斷以開放的思維去探索和發現未知領域。與此同時,宗教對他們產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大學校園作為國家培養戰略人才的重要基地,現已逐步成為宗教文化宣傳和宗教勢力滲透的重要場所。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步入關鍵期,高校統戰工作要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研究現階段高校群體信仰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高校群體信仰問題的探究能為中國教育問題提供智慧、經驗和借鑒。信仰問題隨著高校群體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正逐步走進大學校園,并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大學生關注。然而,我們也注意到,部分高校沒有采取恰當的方式,為師生提供一個了解信仰體系的平臺。至今仍然有許多師生對宗教比較陌生,對宗教的認識和學習存在困難或障礙。而宗教的長期性、復雜性、民族性、群眾性和國際性的特點又客觀存在,導致大學生和青年教師容易產生片面的理解并帶來消極影響。高校統戰部門從青年教師與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現狀入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對校園信仰問題進行梳理與剖析。旨在提供一些能引導大學生健康、正確認識宗教,從宗教問題中得到智慧、經驗和借鑒,使校園內的宗教信仰成長為健康、積極、有益于社會進步和高校發展的、與社會主義體制相適應的新型范式,為現代教育的發展作貢獻。第二,高校統戰工作既能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經驗,也能為正確處理現實的社會關系以啟迪。對“宗教”本身而言,定義頗廣,一些書籍將宗教簡單概述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描述成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的反映。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只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1]信仰從表面來看是對個人的行為、主張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榜樣或指南[2];從心理層面來說,信仰包含感性、理性等多種成分的一種復合心態。因而,宗教信仰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一種具有社會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現象的產物。宗教信仰具有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等一系列關系的功能,特別是信仰對于人的推動作用,能推動人不斷向前發展,這也為高校管理提供了借鑒。我們可以汲取宗教信仰的積極意義,為教育及教育管理服務等提供借鑒,增進多元一體的國家認同和民族意識,抵御西方勢力對高校進行宗教滲透和西化,營造高校各族師生團結友愛、和諧進步的良好氛圍。
二、校園信仰在我國高校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目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進一步深入,開放、多元、新穎的思潮得到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的認同。盡管政府近年來相繼出臺和完善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等相關政策法規,但高校作為非專職性宗教機構和組織仍有很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3]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也缺少適當、便捷的途徑去了解宗教及其文化內涵。導致部分師生不熟悉宗教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甚至出現了漠視或歧視民族宗教人士的行為,不利于校園穩定和民族團結。對于如上問題,以下從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認知的內外兩方面進行剖析。
(一)外部因素首先,相關宗教政策法規與高校實際管理間的落實錯位和缺位。我國的《憲法》《宗教事務條例》等諸多國家宗教法規政策中都對宗教活動的開展、宗教文化的傳播等行為進行了定義和規范,對正常的宗教活動予以保護,對任何利用宗教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組織和個人予以打擊。在大學校園中,師生缺少一種適度了解宗教的機會,導致很多人對宗教文化和宗教知識認知不足,在此基礎上去看待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自然出現了將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認識趨于簡單化、片面化的現象,甚至部分個體無法正確、客觀、理性地看待宗教信仰,對部分情況進行了錯誤判斷和認識。其次,非法宗教勢力向校園滲透和校園盲目抵制宗教的極端情況偶有發生,宗教管理標準中缺少具體處理的意見,因而學校的教育管理部門沒有應對的具體機制和措施。為維護高校教學科研工作正常開展,多數高校采取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宣傳和活動,進一步阻礙了校園師生了解國家宗教法律法規的途徑,無法正確看待宗教及宗教信仰。再次,缺乏社會主義宗教觀的正確引導與宣傳,加之國際社會和我國部分地區近年來發生的由極端宗教勢力引發的問題,也導致部分民眾對宗教望而卻步。這些問題的發生對如何引導和培養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也產生許多困難和挑戰。[4]最后,大學師生與宗教人士間缺少溝通,且交流不足。宗教具有的神秘性和民族性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和關注,尤其是校園中信仰宗教的學生其服飾、飲食、習慣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或宗教特點。非信仰師生與宗教信仰者間關于民族宗教問題的交流普遍偏少,對民族宗教的認識和了解比較片面,某些方面甚至存在誤區。部分師生的行為可能會影響校園的穩定和民族間的感情。
(二)內部因素首先,高校師生對待宗教缺乏辨識性思維。在現今這個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既需要以開闊的視野、開 放的心態去面對新事物和新思想,又應以辨識性的思維去理性看待周圍的一切。宗教信仰因其本身具有的獨特魅力,而受到許多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的關注。與此同時,部分宗教勢力和極端宗教分子,打著宗教自由、宣傳宗教文化的旗號,伺機在大學校園中進行宗教活動,逐步將宗教勢力滲透至大學校園。部分師生正因為缺乏辨識性思維,導致他們盲目學習外來宗教文化、信仰宗教,并不同程度上產生模糊、錯誤的認識,影響了其對宗教的正確判斷和把握尺度。[5]其次,部分師生個人理想信念不堅定。部分師生在多元文化競相發展的年代,面對錯綜復雜的信息時,沒有堅持個人的理想信念,而是隨波逐流。理想信念不堅定,不僅會影響自身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構建,且對高等院校開展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最后,高校青年師生面對科研或就業壓力時,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在困難、挫折和壓力面前,每個人的反應不同。部分青年師生在困頓挫折中容易迷失人生目標與追求,存在向命運妥協的心理以及扭曲的三觀心理[6],這些都不利于高校師生客觀地認識、改造世界,造成部分青年師生在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時存在困難。
三、應對高校相關宗教與信仰問題新常態的舉措
首先,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對宗教根源、本質、社會功能、發展基本規律分析梳理后建構起來的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7]在符合我國現行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樹立正確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每一位高校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加強引導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可以指導和幫助青年師生清楚地認識宗教的本質,更好地去辨識宗教文化,學習和掌握宗教中優秀的品德,摒棄宗教落后和消極的成分。同時,有利于全面提升青年師生的綜合素質,維護校園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其次,高校統戰部門牽頭開展宗教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增強青年師生對宗教的辨析能力,加深對宗教社會功能的了解,從宗教文化中學習優秀和進步的思想,從而有力地改善目前高校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同時,逐步消除師生對宗教片面、錯誤的認識,促進師生與身邊信仰者正常接觸。最后,把握輿論的正確導向。部分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對宗教本質等認知不足,通過輿論宣傳會對青年師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產生導向作用,所以,校園新媒體和傳統報刊雜志等平面媒體需要正確、理性、客觀地介紹宗教,實事求是地展現宗教的本質等問題,引導師生正確辨識宗教。
四、關注高校統戰事業,努力開創高校統戰工作新局面
高校統戰工作涉及高校師生、派等各類群體的信仰、情感和習俗,在指導和處理過程中,政治敏感性強、政策性強,具有特殊的復雜性。高校黨委能否正確領導好和指導好高校統戰工作,直接影響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邊防的鞏固。首先,高校統戰工作具有國際性和戰略性。從國際環境上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民族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國際范圍內的社會思想、文化、觀念不斷融合、碰撞、沖突。極端勢力在世界各國家和地區隱蔽地開展勢力擴張活動,同時加緊在我國教育文化宣傳等領域進行滲透。西方反動勢力往往利用宗教自由、人權問題等對中國施壓。做好高校統戰工作,促進各民族師生間相互交流交融,抵御利用宗教對高校進行滲透和防范校園傳教,引導高校師生自覺提升中華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感。其次,高校統戰工作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從國內環境上看,我國正處在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新舊更替過程中,會加劇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沖突和震蕩。極端宗教勢力趁此變革的時期,借機進行非法宗教活動,危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安定團結。目前,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仍然面對多種民族宗教勢力的挑戰,因而高校統戰部門有責任在黨委的領導下,引導廣大師生認識社會主義科學宗教觀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既是一脈相承,又是在繼承基礎上結合當前的社會實際進行改革創新。[8]高校統戰部門還要充分評估宗教工作的復雜性,把握宗教社會功能的雙重性,引導高校師生正確看待宗教的積極作用,安全防范宗教的消極作用,進而合理利用宗教的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踐中發揮應有的社會價值。最后,無論從國際環境,還是從國內環境,高校統戰工作是促進校園信仰等諸多問題的良性催化劑。高校統戰部門要給廣大師生一個正確認識和明辨宗教的途徑,積極引導廣大師生正確接觸和辨析宗教的本質和特征。關注高校統戰工作的發展,促進宗教信仰在校園文化中的積極作用,規避宗教信仰的消極作用,結合黨在各個階段面對各種宗教和宗教工作的狀況,逐漸形成高校統戰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長效機制,為推進我國“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革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70.
[2]李仁質.從啟蒙無神論到科學無神論的轉變———論馬克思主義對人本宗教觀的繼承與批判[J].求實,2003,(10):10-11.
[3]胡春風.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觀及其中國化[J].哲學分析,2011,(2):84-97.
[4]左鵬.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解析[J].理想理論教育,2006,(17):42-45.
[5]陸祉亦.高校青年教師信仰問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9.
[6]鄭小波.和諧社會視角下對宗教的新認識[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0,(5):19-22.
[7]宇恒偉.恩格斯宗教觀簡論[D].云南師范大學,2005.
[8]吳倬.高校應重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103-107.
作者:劉修志 段志國 朱秀平 賈涵 單位:煙臺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