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天性成長的自然主義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順應天性:點燃幼兒成長的基因
所謂天性,《教育大辭典》上的注解是“人的先天本性”。語出自《荀子•儒效》,“是天性也,積靡使然也。”也就是說天性是自然給予的、先天的一種客觀存在,教育只有去啟蒙、點燃、引領,才能達到發展之目的。這就決定著教育要遵循孩子生命蓬發的內在邏輯,順應孩子的天性。即要讓孩子自由地表現他們的涂鴉、游戲、好奇之心,以生活般的真實來實施教育。《中庸》開篇即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是說,天所賦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講述的故事,也形象地揭示了教育要順應孩子天性的道理。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他種的樹沒有不成活的,每一棵都長得高大茂盛,結的果實又好又多。他在回答訣竅時說:“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意思就是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不過順應樹木的本性,讓它自由自在地生長罷了。
在兒童的眼中,自然事物同他們一樣,是有生命、有喜怒、有意識的。他們可以與小草共眠、為螞蟻加油、跟積木對話;他們認為“水中有月”“花開有聲”“天黑有魔鬼”。正所謂,一加一等于二,那是成人學了數學后的大腦反應,是按照成人的邏輯、客觀標準而得出的結論。但在幼兒的世界里,一加一肯定不會正好等于二,潛藏著太多太多的“新奇答案”。正如費魯奇所說:如果說成人的“腦袋里都是尋常定式的邏輯”,那么小孩就“寬廣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點式的,不會走你事先規劃的路徑,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獨來獨往”。魯迅在《看圖識字》中也稱贊兒童:“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盧梭在《愛彌兒》開篇中的話更讓我們深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變壞了。”他認為,不但因為天性至善,教育應順應天性的自然發展,而且就教育的效果來看,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乘。由此可見,不是孩子的思維有問題,而是我們大人要以合理的行為去接受孩子、引領孩子、發展孩子。
二、發展天性:創生幼兒成長的彩虹
布魯姆在《教育評價》一書中劈頭提出的責問——“是選拔還是發展”的問題,值得我們傾聽。我們可以發現,曾經暢銷和風靡過的《早期教育和天才》《神童作坊》《哈佛女孩劉亦婷》,這些書的理論、主張、做法其實是違背兒童成長天性的。事實也證明了:魏永康的成長煩惱、王思涵被大學勸退、寧鉑的“逃亡”……凡是違背孩子成長天性的教育,遲早是要失敗的。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兒童的成長發展有其身心發展的規律,教育應當從尊重、順應兒童的天性出發,尊重兒童的自然本性,遵循兒童認識事物的特征,滿足兒童的需要,順應兒童的興趣,關注兒童的文化適應等。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活動、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師要做的工作,就是設法藝術地把潛藏在孩子身上的“內在生命力”點燃。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發展的特定“時間表”。就像孩子長身體一樣,有些孩子在小時候長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齡卻開始緩慢增長或者不再長了;而有些孩子在小時候“不太長個兒”,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卻“突飛猛長”。生命不在管制而在于放牧,因為天性是自然賦予孩子的,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發展孩子是要在尊重和順應孩子天性的基礎上發展,只有在天性的展現中,我們才能把握孩子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使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正如冰心所說:“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筆者認為,新西蘭的“學習故事”值得我們借鑒。
新西蘭“學習故事”的核心是改變了我們過去的兒童觀、教育觀,即“相信每個孩子天生就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其實是契合的。但要把“學習故事”拿來為我所用,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單單是寫寫幼兒學習故事那么簡單,學習故事一定要記錄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魔法時刻”。如果我們的教育理念不轉變,教育教學的行走方式不改變,還是認為孩子沒有力量、需要精心呵護,那么“學習故事”這一外來物要在我國生根、開花、結果是不可能的。“學習故事”套用張愛玲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要求教師為幼兒“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做一名長大的兒童,懂兒童會研究兒童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孩子,在其教育理念中,他相信教育具有強大的力量,相信每一個孩子的可教育性。也正如維果茨基認為的那樣,兒童有自己的“大綱”。他指出,學前教育是否成功,取決于“教師的大綱變成兒童自己的大綱的程度”。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是斷然難以實現的。
作者:邢舟亞單位:浙江省嵊州市經濟開發區中心幼兒園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