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傳播視域下審視競技武術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于文化傳播的視角,以探析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路徑為線索,通過對競技武術自身的文化背景與其內部文化沖突的消解、傳播內容的主動調適及傳播發展的理性思考進行闡述。認為:競技武術的傳播發展應恪守文化底線,適時調整文化傳播方式,摒除生搬硬套與墨守陳規的舊有范式,開啟個性化探索的道路,能夠提升本民族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存能力;立足于傳播內容和傳播媒介兩個方面探索符合文化價值的意義創造、方式創新,從文化傳播角度對競技武術套路傳播發展的具體原則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競技武術;套路;文化傳播
中國武術是傳統文化的濃縮載體和身體符號,引導和規訓著人們的思想精神。在文化學領域中,民族文化的發展問題始終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之一。在時代性與民族性碰撞、融合的背景下,武術的發展問題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者們的研究視域,其中以競技武術的傳播與發展問題更為凸顯。與此同時,競技武術的普及涉及到對象、內容、媒介等因素,更應注意的是作為文化的載體,由于社會環境、個人社會經歷、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使人們對競技武術文化價值的認知與解讀也不盡相同。近年來,以跨文化的視角進行關注和研究武術傳播的研究著作層出不窮,其中就透露著武術的傳播問題始終是武術研究的“頭條”。撫今思昔,文化社會學的棱鏡下審視武術,其可分為傳統和現代兩種格局。無需贅言,競技武術是基于濃厚的民族文化為積淀而建構成型的運動項目,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觀念。正因如此,競技武術作為民族體育涌現于國際賽場,不可避免的造成中西方文化觀念的沖突,并日益擴大。就競技武術而言,根據當代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要求,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更呈現出豐富的樣態。詮釋武術相應的時代價值,從而使其不斷煥發出強勁的時代生命力。為此,對競技武術的傳播發展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與思考,對解讀武術這場“文化盛宴”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意義。
一、競技武術文化差異背景下的平衡發展
(一)文化差異的“解讀”本尼迪克特指出:“文化是人們通過活動而呈現出來的一種思維模式。”[1]其中,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借以“某個民族”為限定語,強調和凸顯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文化的差異萌發了沖突的幼芽,“文化沖突是人們交流中具有必然性的對抗。”[2]文化與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難免出現碰撞與摩擦,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具有流動性特征,并非一味固守傳統,而是更多并廣泛地汲取跨文化或外來文化的營養,壯大本土文化的發展。就武術發展歷史而言,“審視武術的歷史,可以得知,傳統與現代共同組成了武術的不同時期。”[3]由此看來,文化的沖突、碰撞、融合與創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然而,競技武術本是可以消解或弱化文化之間的矛盾與不合理,但依據目前武術的發展卻是呈現舍本逐末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全然照搬外來文化的發展模式,導致對本土文化的發展卻僅顯現出一種輕描淡寫的態勢。因此,探尋不同文化的平衡共生是維系競技武術健康性、科學性的基點。在一定程度上,武術可以“風格西化”作為劃分競技與傳統的理論依據,以脫鉤于傳統武術及傳統理念的本位立場,與國際化、體育化的運動項目廣泛結合。在近六十多年以來,競技武術的發展成為“跨文化對話”的媒介,媒體的轉播使我們見證武術套路在國際賽事上的頻頻出現,并逐步靠近于世界大型賽事的態勢,無疑使“國家形象”在武術競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競技武術套路的傳播與發展應以吐故納新的態度在競技場上爭奪話語權,才能真正促進武術的對外傳播發展。
(二)思維方式的“和解”思維方式是人類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是基于人類對客觀現象進行分析的過程。思維方式與文化密切相關,是主體展現于現實世界的文化表征。就競技武術套路而言,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其為,“戴著中國武術的帽子,穿著西方體育的外衣,邁著競技體育的步伐。”[4]在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顯示著由東西方文化對武術這一文化資源的爭奪與搶掠;另一方面又流露出東西方文化沖突在這一項運動表現中顯得微不足道。從文化發展的層面考量,競技武術套路之所以能夠在多元異質文化的包圍圈中生存并發展,必然有其適應大眾文化訴求的歸因。“在思維方面,更能體現出東西方的文化不同。”[5]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重心偏于“內”,即氣質、品格、修養等,將精神內涵賦于身體的展現,追求“天人合一”的狀態。與東方思維相比,西方的科學精神或理性思考顯然存在一些矛盾或不合理,西式思維注重人本身的價值,將直觀思維注入身體的塑造和培養上,展現出別樣的內涵美。就文化發展而言,“中國人習慣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去誘導文化的發展,并經過不斷的滲透,成為人們共有的價值理念,去建構人們持續發展的文化基礎。”[6]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構普適性文化理念的同時,亦有可能萌生另一種隱性風險,即營構的“新文化”對原生環境的適應能力明顯下降。簡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競技武術是基于傳統文化而提煉出的“新文化”,競技武術運動可以在與其他體育競賽項目的交往中顯示出強大的實力,隨著世界格局的環境變化,凸顯其與時俱進的應變能力。但與此同時,競技武術又必須揚棄部分的傳統文化內涵,以適應時代對大眾文化的模塑。競技武術的本質在學界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討論,爭論產生的根源在于人們對自身文化背景及思維方式的過分支持與維護。競技武術雖也承載著文化沖突的縮影,但也表現出一種“和解”的生存態勢。迄今為止,競技武術的廣泛傳播引起了國內外武術愛好者的關注和重視,這也恰恰說明競技武術的傳播發展打破了東西方文化沖突的僵化局面,促進文化之間的有機結合。競技武術套路的傳播應合理掌控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因此,文化對話及他者角度審視與反思競技武術套路的傳播與發展,是弱化大眾對競技武術的一些不理解。
二、競技武術套路傳播內容的主動調適
(一)技術內容的梳理,迎合大眾審美競技武術之所以能夠屹立于國際競技體系中,是因為其擁有自身的運動特色和民族文化。西方體育所形成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武術的納入,逐漸在表現形式上出現了和平的演變,即武術技術逐漸向“羅格斯主義”[7]靠攏。就技術內容而言,競技武術的多樣化與形式化發展雖豐富了“文化產品”,但對于其本質內涵層面卻有部分性的缺失,導致競技武術套路對技術的追求僅停留在表面的局部難度動作上,借鑒、吸收、嫁接其他運動項目動作的“改造體”。正如旋風腳360°汲取體操的旋轉性難度,形式層面上改造為720°,但其本質仍未改變。僅僅附和了西方競技評判體系的標準,演化出復雜的內容體系。這一現象凸顯了競技武術套路是多元文化的集合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雖停留于技術表面的文化產品,但并未受到冷落。審視競技武術傳播現狀,不難得知,在一定程度上,競技武術套路能夠抓住大眾文化的“敏感神經”,因其變換多樣的運動軌跡、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引起觀眾視覺的強烈沖擊,符合當代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譬如,在武術表演或是影視作品中多表現出的身體極限動作,歷來都是大眾審美的主流趨勢,貼合了大眾的審美趣味。在某種意義上,在內容上的“改造”加劇了武術的傳播。文化傳播過程中,技術內容是展現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傳播對象能否快速接納并再次傳播的依據之一。首先,就競技武術套路自身魅力而言,“武術形與神的結合,能夠創造一定的境界”[8],可以恰如其分的營造出“技擊意境”[9],使人們能夠以身體彰顯出武術的魅力。其次,就欣賞者而言,套路內容的娛樂性是其傳播的主要價值。同時,競技武術套路的娛樂化傳播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能過度追求泛娛樂化。
(二)本土文化的維系,彰顯特色文化武術所彰顯的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催生了競技化的武術套路,而競技武術若持長遠眼光審視自身,則在傳播中應突顯自身的文化優勢,其本位就伊始于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和倫理價值觀,這些文化無法被西方理性思維所解釋。競技武術文化,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應持以批判性繼承的態度,不僅在實踐上繼承傳統武術的精髓,而且在空間上抽提時代文化的精華。整合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時代的變化中既保持本土文化的精華,又要擴充新的內涵。“民族性是武術的根本,也是武術保持特色和獨立性的基石。”[10]在競技體育文化風靡全球的語境下,提及橄欖球必會想到美國、提及劍道也會想到日本,這種現象并非發生于偶然,而是恰恰說明了一個運動項目的發展必然有其文化背景為支撐,并在項目中凸顯文化特色,是傳播內容應逐步趨附調適的關鍵因素之一。正如武術競技化的發展以傳統文化為背景支撐,結合體育主流趨勢而主動調適傳播內容,并以獨特的文化特質立足于競技賽場,展現本土文化的魅力與特色。
(三)文化價值的重構,促進武術傳播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由于人的價值觀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對武術就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冠以某種功能為價值取向目標,體現多種“本同末離”的文化價值。正如武術文化在未與競技文化交匯之時,其文化價值更多的在于娛情和修煉自身方面,體現出非功利性的特點,集中體現于中國含蓄的文化內涵。傳統的競技濫觴于傳統文化,扎根于民族意識與傳統思維方式的沃土之中,并基于儒家“和”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以和平為前提的競技觀。而隨著外來文化的崛起并漸進于本土文化之時,現代意義上的武術競技文化仍在探索之中,追根溯源,影響武術運動的外來文化是以西方文化為首的競技體育,其文化價值是基于“量化”的評判標準而得以廣泛傳播。從競技體育的角度審視武術運動,其意象審美及勁力通達就目前評判標準而言,似乎無法標準化。因此,西方競技文化在未滲入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時,其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解構與分析,并躑躅于武術文化的融合與重構。正如競技文化對傳統思維模式的旁敲側擊,以體操、籃球等西方運動項目打開了中國競技化的市場,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趣味,并呈現競技化的直觀思維模式,為武術文化競技化發展及文化價值的重構奠定重要的基礎。“文化殖民和文化滲透,其實質就是解構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價值體系,'化'掉文化的社會主義內涵,'化'進它們預設的規定軌道中去。”[4]競技武術套路的出現,重構其文化價值,使之更加貼合大眾文化的“口味”,這也是文化發展與傳播的必然過程。競技武術套路的藝術化、娛樂化、健身化等多元價值在文化重構之后,都體現出不同的價值效益,并廣泛傳播于各民族之間。就傳播角度而言,武術需完成三個要素,“動作的規范化、勁力的精細化、身法的均衡化”[11]簡言之,競技武術套路是對武術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轉型,使其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成為具有時代性的武術。
結語
2016年全國武術協會主席秘書長會議中張秋平主任指出,“國際推廣是武術爭取早日進入奧運會的一個重要條件和基礎,并結合‘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將進入奧運會作為競技武術發展的重要目標。”不難發現,競技武術踏入國際體育行列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在武術傳播的宏觀層面研究的同時,競技武術的“文化揚棄”抑或“削足適履”不可避免地遭受學者的爭議,但基于競技武術套路本質進行考量,競技武術套路濫觴于國際間的文化“對話”之中,倘若其完全主動趨附于西方競技思想,追求“高、難、美、新”的競技范式,那么其核心及內涵將被抽空呈現“失重”的狀態。競技武術套路的傳播應本著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結合體”而努力,并非全盤接收西方競技理念而將傳統文化束之高閣。
參考文獻
[1]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期,p27-30
[2]郭瑞青.論當代文化沖突背景下中國地域武術的文化創新[J].四川體育科學,2015年第6期,p1-3+11
[3]陳振勇.中國武術傳統在現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p17-21
[4]李龍.深層斷裂與視域融合:中國傳統武術進入現代視域的文化解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p42-46
[5]侯玉波.從思維方式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N].光明日報,2003年10月14日
[6]伍學進,何國松.可持續發展與文化進化[J].咸寧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p85-87
[7]虞定海,劉靖.批判與重建:武術國際化傳播反思[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7期,p80-84
[8]王崗,吳松.現代競技武術套路技術體系及其價值取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p62-65+87
[9]張秋平.文化的內部整合:傳統武術技擊性的出場角色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7年第10期,p37
[10]陳振勇.奧運語境下武術文化的發展與審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11]張繁.傳統武術文化的“碎片”整合與思考[J].武術研究,2017年第2期,p35
作者:何炳權 單位:四川民族學院教務處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