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探索。我們為你提供了8篇不同風格的藝術啟蒙教育參考范文,希望這些范文能給你帶來寶貴的參考價值,敬請閱讀。
摘要:結合鋼琴啟蒙教育對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意義,本文對目前鋼琴啟蒙教育中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問題展開了分析,提出了加強幼兒音樂感知、審美感受和提高幼兒審美能力的對策,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鋼琴啟蒙教育;音樂審美能力
在鋼琴事業取得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琴童”年齡日漸低幼兒,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幼兒接受鋼琴啟蒙教育。但實際上在幼兒階段,鋼琴僅僅是音樂教育的媒介,并非注重技藝傳授,而是要加強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還要對幼兒鋼琴啟蒙教育中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問題展開分析,以便有效開展幼兒的啟蒙音樂教育。
一、鋼琴啟蒙教育對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意義
在幼兒階段,人處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長時期,通過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幼兒智力發展、情操陶冶,并在藝術修養上得到培養。音樂作為聽覺藝術,包含不同風格、織體、音色和節奏,需要幼兒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體會音樂這種非語義性語言的魅力。因此,需要加強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確保幼兒得到多方面的發展。開展鋼琴啟蒙教育,幼兒需要學會如何用眼讀譜、用手彈琴、用耳辨音、用腳踏板和用腦思考,這一切不僅能夠促使幼兒智力得到開發,也能使幼兒充分運用視知覺開展綜合性形象思維活動,因此能夠加強幼兒對音樂的認知。實踐證明,4到6歲為人的最佳聽覺期,開展鋼琴啟蒙教育能夠培養幼兒節奏感,引導幼兒完成正確聲音觀念的建立,深入體會音樂的魅力,因此能夠使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得到培養[1]。
二、幼兒鋼琴啟蒙教育中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問題
現階段,受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學前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幼兒綜合教育水平依然較低。而幼兒鋼琴啟蒙教育中,一些教師難以將鋼琴學習與音樂審美能力培養聯系在一起,一味進行鋼琴演奏技巧的教授,導致幼兒產生了畏懼心理,無法體會音樂之美。在幼兒園鋼琴課程上,部分出身于專業師范學校的教師本身并不精通鋼琴,缺乏對鋼琴音樂美中自然美的感受,所以無法達到幼兒音樂審美能力培養要求[2]。在教學中,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幼兒強行記住各種音色,使得幼兒只能被動跟隨教師節奏完成鋼琴訓練,無法對音樂美進行有效的感知訓練。此外,部分教師在鋼琴啟蒙教育中盡管認識到需要對幼兒音樂審美能力進行培養,但是僅僅通過播放優美鋼琴曲對幼兒進行教育,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各方面加深幼兒體會。對于幼兒來講,由于經歷有限,單憑聽覺是很難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因此,難以達到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
三、幼兒鋼琴啟蒙教育中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
《福建農機雜志》2014年第二期
1科學啟蒙教育資源分析
科學教育的資源很廣泛,上至宇宙星空、風雨雷電,下至花鳥蟲魚,人類社會以及人們在與自然和諧相處表現的理智和應變等,可以是所見所聞,還可以是吃、穿、住、用、行等,應遵循科學性、趣味性、生活性、踐行性等幾大原則,在實際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能夠貼近孩子的內容來開展科學啟蒙活動。根據一般分類我們可以大致分為學校教育資源、家庭教育資源、社會教育資源等。
1.1學校教育資源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對于科學啟蒙教育來說我們所稱學校教育資源,特指學前幼兒(幼稚)園、中小學辦學必不可少的人財物等資源。人力資源是指教職員工、學生群體、組織;財力資源是指各項經費;物力資源指財力的物質化,包括周邊環境和可運用的物化條件,如學校的小山、池塘、科技場館等。學校教育資源具有多樣性、動態性和相對有限性等特點。
1.2家庭教育資源家庭教育資源是泛指可為孩子家庭生活、鄰里游戲、自助教習的物質類、精神性各種資源。現代家庭不乏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內涵、舒適的可供兒童實踐的環境,對兒童科學啟蒙來說都是寶貴教育資源。可以分為主觀性和客觀性2個方面: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是指家庭文化、家長學識及早教意識、家教經驗與教訓、家長的職業特長、業余愛好等等;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是指家庭經濟、信息條件、生活設施,相關的有教育意義的物品、器具以及的職業場所等等。家庭教育資源具有開放性、豐富性、隨機性、整合性等特點。
1.3社會教育資源社會教育資源,廣義上泛指一切影響于孩子身心發展的社會生活的全部有機構成;狹義上則指學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及相應的人、財、物、自然環境與社會組織等資源。包括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藝術館、體育館、運動場等場館,戲院、電影院、陳列室、書店、音樂廳等設施,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報刊、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實驗室、科技專家等科教文衛體社會教育資源;青少年宮、文化宮、社會實踐基地、社區各類設施等工(會)青(年團)婦(聯)社(區)系統社會教育資源;科技協會、“關工委”等社會教育資源。具有廣泛性、開放性、靈活性、公益性等特點。
2優化資源配置踐行科學啟蒙教育
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得科學啟蒙教育異彩紛呈,資源利用需要一定的機制保證。學校要形成完整的資源開發利用機制,高效開發利用科學啟蒙教育資源。其一,在國家、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建設中,按照“就近選擇,注重體驗”原則,有機地融合家庭和社會資源,形成教育特色;其二,研究家庭、社會資源各自特點,積極主動引導帶動家長、社區有效開展科學啟蒙;其三,發邀請函倡議書、頒導師證輔導員制、教育基地掛牌等,激勵倡導家庭、社會科學教育活動長期有效運行,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多方位穩定、發展的合作關系。家庭及社會有關方面也要從國家利益的高度出發,建立和完善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杠桿機制”、科學管理“互動機制”,實施活動“安全機制”,評價“激勵機制”,促進家庭及社會有關方面高效開發利用資源。形成三方互動、溝通機制,創建科學啟蒙教育工程,三方擰成一股繩,使科學啟蒙教育資源更豐富、達到最優化。
摘要:現階段,俄羅斯鋼琴學派在鋼琴創作以及鋼琴演奏藝術方面均展示出極為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自19世紀末俄羅斯鋼琴學派開始孕育發展以來,已經成為能夠對當今世界鋼琴藝術造成巨大影響的學派之一。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建立是以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基礎,結合西方的鋼琴演奏技巧以及旋律,經過短短的半個世紀,已經在世界鋼琴學派中獨樹一幟。在建國初期,中國鋼琴學派在啟蒙時被諸多蘇聯音樂家引導,因此深受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影響,他們將先進的鋼琴教學理念帶入中國,也積極帶動中國鋼琴學派的發展。俄羅斯鋼琴學派具有優秀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本文重點對俄羅斯鋼琴的啟蒙教育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俄羅斯鋼琴學派;鋼琴教育;啟蒙教育
俄羅斯鋼琴學派具有嫻熟的技巧以及極高的藝術性,俄羅斯鋼琴學派也憑借這兩點而被世界鋼琴藝術界所稱頌[1]。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演奏技巧、教學方式以及演奏風格流傳至今,被諸多音樂家推崇和模仿。
一、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特征和形成
(一)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特征俄羅斯鋼琴學派能夠很好的尊重原作曲家的構想,通過優秀的藝術風貌以及極致演奏風格有效而獨特的將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有效而獨特的真實還原作品情感表達出來,在彈奏過程中注重音樂的準確的表達,將演奏忠于作品本身。學派中的絕大多數鋼琴家均有著崇高的演奏修養以及對作品的解讀能力。并且一代一代對鋼琴學習者進行啟蒙,讓他們也具有這種良好品質,對這種品質進行傳承。
(二)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形成東歐、北歐等離俄羅斯較近的歐洲國家在19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優秀的作曲家,他們為基礎創作出體現自身民族特色的音樂,這些音樂能夠良好的反映出民族精神以及民族風貌,這一類的音樂被稱為民族音樂,而這些熱愛本民族的作曲家也被稱為民族音樂作曲家,他們的存在對俄羅斯音樂的萌芽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后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俄羅斯是現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單一民族國家,民族極為團結,具有拼搏和奮斗的精神,在該民族的發展歷史中,民族音樂始終與民族共同發展,再艱難也沒有停止音樂的發展。從俄羅斯民族出現到蘇維埃政權期間,俄羅斯民族自身積累了非常多的優秀音樂。西歐的音樂形式傳到俄羅斯后,俄羅斯諸多藝術家們并沒有盲目的跟隨潮流,也沒有閉門造車不求發展,他們沒有被西歐音樂的洪流驚退,也并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參考學習先進的西歐音樂理念,結合自己民族優秀的音樂傳統,創作出具有濃郁俄羅斯風格的民族音樂。
二、俄羅斯鋼琴學派啟蒙教育的特點
在音樂界中,俄羅斯音樂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也受到全世界音樂家們的熱愛及模仿。與歐洲音樂的發展和傳播相比,俄羅斯鋼琴藝術的誕生時間較晚,但是,其發展非常迅速,并且在20世紀30年代涌現出大批優秀的音樂家,這里在外界看來就是誕生鋼琴家的搖籃。
學前兒童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的主體性意識;同時,仍須經過社會化過程,從“不成熟”狀態解放出來,走向“成熟”狀態,成為遵守社會生活準則和行為規范的人。但是,學前兒童不具備相應的邏輯思維和科學驗證能力,只能接受社會準則和行為規范的啟蒙教育。啟蒙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學前兒童在道德啟蒙教育中的主體意識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必須是自覺的主體,具有主體意識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前提。
1.學前兒童主體意識與學前兒童道德意識
人先天不同于動物,在基因中就獲得主體性遺傳,具備主體潛能。皮亞杰認為認知結構是人主動建構起來的;蒙特梭利認為幼兒具有人的完全意義,還具有自發的吸收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即吸收性心智,這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性。兒童的認知是兒童作為實踐主體,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教育實踐中,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是不容置疑的。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實踐,現代媒體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寬了其視野,尤其進入幼兒園,接觸到伙伴、教師、集體、環境等社會實體后,以學習的方式經驗、以直觀的方式認識,初步理解自然與社會,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盡管不是自覺意義上的。他們以自己接受與否,選擇對人對事的態度,用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學前兒童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現自己的存在、力量和價值。其實,學術界雖然沒有明確承認學前兒童擁有主體意識,但是,在方法論和教育實踐中卻鮮明主張雙主體理論、主體性教育思想,呼吁實現學前教育中兒童主體地位的回歸。
道德意識潛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人的自然稟賦,人的生物性中包含著合作和自我犧牲的傾向,人在最原始的內心深處就有與人聯系的迫切渴望。可以說,道德意識作為潛能存在于每個人的自然機體中,是人的社會性本能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原始的道德意識占道德意識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一種潛能,必須經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學前階段是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教子當在幼,養正當于蒙”,應該及時讓生物學意義的道德種子萌發、生芽,生成社會意義的道德之樹。
2.學前兒童主體性在道德啟蒙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第一,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構成了學前兒童參與道德啟蒙活動的本質特征和根本屬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為教育內容,以指導人們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為目標,也就是塑造思想,因此它的對象必須具有主體意識。否則,就喪失了實踐根據和實踐價值。
第二,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構成了道德啟蒙教育的本質。道德啟蒙教育是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自我確立和自我完善。道德意識是主體意識與對象意識在道德世界的統一,它的確立與完善只能由主體自身完成,其他都是條件準備。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此對于精神上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而當代鋼琴教育能夠真正的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和享受。在我國,鋼琴已經進入的尋常百姓家,并且鋼琴已有百余年的發展,這其中離不開鋼琴教育,可以說,是鋼琴教育鑄就了如今我國的鋼琴文化。本文主要圍繞文化視閾下中國當代鋼琴教育的發展現狀展開分析和論述,首先介紹中國當代鋼琴教育的概念及相關內涵特征,然后分析文化視閾下我國當代鋼琴教育的發展和轉變,最后對我國當代鋼琴教育進行有效的反思,以期為相關學者帶來一定參考。
關鍵詞:文化視域;概念內涵;縱橫比較;深入反思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要求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中國當代鋼琴教育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中國當代鋼琴教育呈現出了自身的發展特征,而且也是正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當中不斷完善,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因此必須要對我國當代鋼琴教育的現狀進行深入反思,才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進我國當代鋼琴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我國當代鋼琴教育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我國之所開展鋼琴教育一方面是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另外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鋼琴本身作為一項高雅的藝術,通過進行鋼琴曲教育,能夠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一方面為了提高全民的音樂素質,真正的去激發學生們的心智和審美能力,這樣也能夠實現我國的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另外,通過進行當代鋼琴教育也能夠為一些專業化的鋼琴人士提供就業的崗位和機會,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業難問題也日益攀升,只有不斷的開展一些專業課程,才能夠滿足一些專業型多樣化人才的就業需求。
二、中國當代鋼琴教育呈現出了以下兩個發展方面的特征
首先,廣泛性。近年來,我國人們對于鋼琴這門優雅藝術的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而且我國很多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已經走上了國際市場,比如說李云迪、朗朗等,這樣就提升了我國鋼琴在世界中的認可度。另外鋼琴演奏對于鍛煉演奏者的手腦身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國當代鋼琴教育也正在向廣泛化的方向發展,鋼琴的學習人數不斷增多,而且各個學校開設的音樂院系也在不斷完善。其次,技術性。由于中國的鋼琴教育起步較晚,所以全民的音樂認識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人員片面的認為音樂鋼琴教育就是要鍛煉技術,這種想法就忽略鋼琴、音樂的統一性,也很難表達出音樂中所包含的內涵和深刻意義,對于中國鋼琴教育而言,不僅要去追求技術性,而應該去深入的挖掘鋼琴音樂的內涵。
三、我國當代鋼琴音樂教育發展的比較分析
一、音樂教育對兒童啟蒙作用
音樂教育在啟蒙教育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我們稍稍懂事之后我們就愿意聽媽媽給我們催眠歌,音樂是我們的第一堂課。從我們牙牙學語開始我們首先接觸的是各種兒歌,通過學習抗戰時期出現的紅歌像《紅星歌》,《英雄贊歌》,《參加八路軍》,《歌唱二小放牛郎》,《畢業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等這些氣勢恢宏的歌曲,學習它們或許比聽一些抗戰時期的英雄故事更能夠鼓舞人心,如身臨其境般,音樂雖短而它所代表的意義卻是千言萬語訴說不盡的。跟著音樂的腳步我們開始慢慢成長。啟蒙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教育階段,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所以音樂教育關系到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和全民族音樂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們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擔,肩負著繼承傳播人類文化遺產音樂藝術這一寶貴財富的重大使命。音樂往往比言語更能夠把一種精神,一種生活狀態表述的更加淋漓盡致。就像對于沒當過兵的人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出軍旅生活到底會是怎樣一種光景,一首短短的短短的軍歌便可以了解到。
一首《軍中綠花》道出了多少軍人內心深處對親人的思念,一首《小蛋殼》道出了讓我們領悟到軍人那不怕苦不怕累的剛毅品質。一首短短的歌曲把戰士的生活描述的淋漓盡致。
二、音樂教育有利于開發兒童智力
對于兒童來說音樂不僅僅是啟蒙的工具是開發智力不可缺少的。兒童在認識事物了解身邊的事物的時候最早使用而且使用最多的也不過就是耳朵了,兒童會用最純真最不帶成見的聽覺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響,鳥語,由此可見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單獨把一首曲子拿出來念詞相對于記憶譜上曲子的兒歌很明顯后者比較容易記住。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科學眼睛表明:語言和音樂是由左腦和右腦分別掌管的。如果只是把詞念出來,我們只有一邊腦袋接收信息,相當于僅僅用了一半,而如果是唱出來既有詞又有曲兩邊大腦同時動了起來,這樣顯然就是后者更容易記得牢。由此可見音樂能夠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此外,音樂對于提高兒童的思維方式以及想象能力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會欣賞音樂能夠強化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鍛煉了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我們都很熟悉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是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據說愛因斯坦生前是個快音樂的人,他在鋼琴,小提琴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研究者還說:愛因斯坦從喜歡的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自然音樂規律的反應從而有了后來科學上的一系列不菲的成就。所以我們不可以小覷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三、結論
音樂在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以及在國家之間的交流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過音樂借鑒他國優秀文化傳統,進行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音樂文化的存在形式決定了音樂教育是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定表現形式,而音樂教育作為一種音樂文化形式則反作用于音樂文化本身,從而使音樂教育自身呈現深刻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內涵。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使音樂教育成為音樂文化傳承活動中有著深刻民族氣息的文化形式。通過音樂教育來傳承文化,來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來培養祖國的花朵可見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保山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摘要: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聆聽音樂便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在眾多樂器當中,鋼琴是優雅的藝術,是精神的盛宴。鋼琴教育民族化是中國鋼琴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就目前發展現狀而論尚存在一些問題,針對新時期高校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提出了幾點意見。
關鍵詞:
鋼琴教育民族化;必經之路;戰略研究
引言
鋼琴是一百多年前從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的,因其寬闊全面的音域受到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在我國,任何一所藝術類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鋼琴課程已經是一門必修的專業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鋼琴教育在我國也在不斷的完善。鋼琴教育民族化是指我國的鋼琴教育應該中西合璧,除了借鑒西方鋼琴教育的方法,還要重視結合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讓鋼琴教育也走“中國特色主義的道路”,形成中國人特有的音樂風格和鋼琴教育體系,同時把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把中國音樂的神韻傳播到世界。[1]
一、當前鋼琴教育民族化存在的問題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其中,“啟蒙教育”主要指幼兒階段,包括幼兒園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那么,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如何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又有哪些思想資源可供借鑒和使用呢?
一、傳統蒙學中的德育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等。具體到啟蒙教育,則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蒙以養正,正為首要
《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圣功也。”所謂“養正”,就是培育正心,根絕邪念。也就是說,教孩子如何做人,首先要讓孩子分清正邪、明白善惡,而這最好從娃娃抓起。幼兒階段是品性養成的關鍵時期,傳統蒙學講究以知進德、以知促智,強調挖掘善性、開啟良知并引領人生。我們從《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幼學瓊林》等經典啟蒙教材中不難看出。
(二)仁愛教育,愛是核心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愛”,而《弟子規》中的“仁愛”思想是“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有仁愛思想的人,猶如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柔軟而細膩,正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教育孩童,就要把愛的種子播撒在幼兒心田,讓幼兒關注身邊人,心系家人、伙伴,廣泛地愛人。
(三)感恩教育,以孝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