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產業發展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農業發展的主旋律。茶產業是新縣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在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縣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外部環境,決定了茶產業的轉型升級。
一、新縣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外部環境
(一)新縣茶產業現狀
“中國名茶之鄉”新縣是河南省茶葉主產區之一,多次獲得“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特色產茶縣”等殊榮,茶葉是新縣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2萬hm2,產量460萬kg,產值10億元。通過無公害認證的茶園面積有0.4萬hm2,有機茶園133.33hm2;茶葉生態旅游休閑觀光園3個;培植新林公司、華隆公司等20家規模加工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新林公司榮獲“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稱號;培育八里畈鎮和陳店鄉2個“河南省茶產業明星鄉鎮”;除綠茶和紅茶主導產品外,另開發磚茶、禪茶、花茶、養生茶、速溶茶粉和茶酒等品種;打造“新林玉露”“羚銳正山堂養生信陽紅”等茶葉知名品牌,“新林玉露”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二)茶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當前,我國茶產業發展進入到結構矛盾突出、漲跌變化敏感、消費趨于理性的新階段。從國際、國內來看,傳統產茶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快發展,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高檔茶、禮品茶等土特產品銷售嚴重縮水,市場逐步萎縮,茶葉消費回歸大眾消費市場。
二、新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茶園生產機械化程度低,成本高、效益差
新縣茶葉生產機械化程度低,茶園耕作和茶葉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以“純手工”或“半手工”的形式進行,生產效率低、耗時長、成本高、效益差。
(二)茶園管理粗放,抗御災害能力弱
茶園的管理水平和茶園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參差不齊,茶園的抗災害能力弱。
(三)加工過于分散,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工業化程度低
標準化生產意識淡薄,產品質量不穩定,創新性、延伸性不足。新縣茶產業目前的基礎性建設仍顯滯后,茶葉種植、加工規模小且過度分散,生產加工工藝、技術和設備水平普遍落后,產品絕大部分屬于初級農產品,新產品及茶葉深加工產品的設計研發能力明顯不足,成本高、利潤低。(四)品牌不響茶葉產品種類多,品牌少;名茶多,名牌少。
三、新縣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與對策
(一)加快產業基礎性建設,促進集約化、規?;a
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和辦法,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加強科技的應用和推廣,在生態茶園建設、名優茶機械化采摘、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茶葉智能化加工、茶葉精深加工及產品可追溯性等方面,向著標準化、集成化、規?;娜a業鏈方向發展,通過科技創新,改變一家一戶小農經營的生產模式。
(二)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實現產品轉型
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工作思路。首先,樹立大眾茶不等于低檔茶,大眾茶可做成品牌茶的觀念。從注重春茶開發向注重春茶、夏茶、秋茶均衡開發的轉變,從注重芽茶利用向注重芽與一芽多葉綜合利用的轉變,從注重發展高檔茶向發展高中低檔茶并重的轉變,在大眾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產品的梯次結構,提高茶葉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其次,樹立通過深加工將初級農副產品茶葉轉化為工業產品,積極開發綠茶粉、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等多元化茶葉產品,帶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
(三)提升茶葉一產以外的價值,探討“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
以生態茶園為載體,發展觀光休閑養生業,將一產和三產相融合。從產業鏈和產品延伸角度,探索建設“茶、果、花、林”間作體系和立體生態農業體系,發展“生產+旅游觀光”模式的生態觀光茶園來體現地方特色和產業特色。
(四)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實現市場和營銷轉型
建立現代茶葉流通體系、“互聯網+”網絡體系,鼓勵跨區域開設連鎖店、專賣店,范圍可涵蓋茶食品、飲料、深加工產品等所有涉茶產品。
(五)樹立品牌意識,實現品牌升級
信陽毛尖和新縣名優茶均來源于地理資源,屬于資源經濟,停留在理化指標上,這類產品受資源約束,難以做大。因此,在抓好產品質量的同時,強力宣傳和推介,打造和建設具有特色的茶葉品牌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是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和目標。
(六)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扶持機制
對于傳統茶葉市場,前期投入資金量大,后期資金回籠緩慢是諸多茶企面臨的最大問題。茶業供給側改革,解決茶企的資金流動問題是關鍵。因此,在加大對龍頭企業、業主、大戶等主體以獎代補的同時,加大相關涉農項目整合力度,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地水、電、路等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金融部門應不斷完善信貸融資機制,加快探索農、企、銀三者之間產業化投入融資機制,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茶葉信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信用農戶,切實解決發展資金的問題。
作者:董慧 單位:新縣茶產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