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商業3.0時代,傳統商科教育需改革升級為新商科教育。在此背景下,作為新商科代表的工商管理專業從學校、教師、學生、課程4個方面聯動制定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學校是人才孕育的搖籃,需提供組織、制度、資源、基礎保障;教師需建設為雙師型隊伍,提高專業素質、拓展素質、信息化能力,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課堂管理;學生需改變學習觀念與學習態度;課程設置要合理,課程內容要去重增前沿。這對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商科;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
一、引言
互聯網、區塊鏈、5G、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催生共享經濟、新零售等新商業形態,步入商業3.0時代,對人才提出新需求:新技能、解決復雜問題、復合型等。可見,傳統商科需轉型升級,建設為新商科。作為新商科的一類專業,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是培養與社會去求匹配的人才。然而,我國現有600多所學校開設的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專業知識、能力、本土教育與國際化教育脫節、缺乏全局意識與創新意識等問題。因此,作為民辦高校的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簡稱“移通學院”)進行改革:結合外界環境與自身特色,學校定位于以商科教育為核心的信息產業商學院,構建“商科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完滿教育”與“書院制”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對非商科學生開展商科教育后,處于傳統商科教育的工商管理專業在校內失去自身特色,在校外失去市場競爭力。因此,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是移通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二、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
當前,移通學院工商管理專業采用傳統商科人才培養,在學校、教師、課程、學生4個方面存在不足。
(一)學校
為了契合社會人才需求,工商管理專業重新定位于信息產業本科MBA,培養既具備信息產業知識和技術基礎,又具備商業思維、創新意識、領導能力的交叉復合型人才。但是僅停留在理念層次,換湯不換藥,還沒有形成具體實施細則,具體內容如下:一是缺乏領導小組、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等;二是工商管理專業教育還是傳統商科教育,現有人才培養方案與專業定位、社會人才需求不匹配;三是學生培養能力不夠全面,培養人才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分析問題、知識應用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四是資源方面存在不足,如落后的實驗實訓基礎建設、校內為學生提供的多樣化完滿活動與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校外師生實踐資源少,學生只能見習但不能真正認識企業;五是在外,教師工資水平略低于當地教師市場水平,在內,教師薪酬水平比行政崗位、輔導員崗位略低,薪酬激勵機制不足;六是營造學生地位“高于”教師地位,致使教師為了高學評教而不愿意管理課堂。
(二)教師
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每人每學期至少授課2門,無法形成團隊合作。同時,教師隊伍結構、教學觀念、教學水平也存在不足。在教師隊伍結構方面,工商管理專業任課教師總計有9人,均是碩士研究生,年齡集中在30-40歲,偏年輕化,僅2人有3年以下的企業經驗,實踐經驗少,也不熟悉信息產業知識。在教學觀念方面,有67%的教師想單純傳統教學,不愿意接受改革、做科研、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水平方面,教師以講授專業知識為主,不能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與知識的應用;沒有掌握與信息產業管理相關的前沿信息、技術、知識,不能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生的教學評價單一,包含卷面成績+平時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僅包含課堂總體表現、考勤、作業,評價指標單一,重結果,輕過程;課堂管理寬松,甚至放羊式管理,期末給學生劃詳細的重點。
(三)課程
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存在不足。在課程設置方面,專業教育83學分;通識教育7門,18學分;完滿教育(社團類活動)45學分。其中,專業基礎課程5門,包含宏微觀經濟學、管理學、基礎會計學、市場營銷學、應用統計學;專業核心課程15門,包含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財務管理、績效與薪酬管理、勞動關系管理、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招聘與人才測評、戰略管理、公司治理、運營管理、網絡倫理與電子商務法規、消費心理學、跨國公司管理、信息產業MBA案例分析、Excel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專業選修課程5門,包含網絡廣告學、公共關系學、創意管理、商務談判與商務禮儀、財富管理。可見,課程結構權重失衡,如通識教育學分數太高,專業選修課數量與類別均少。課程設置偏傳統專業課程,具體行業銜接性不高,不能實現交叉培養與基于學生興趣愛好的個性化培養。在課程內容方面,課程內容重復性大,沒有較好地處理重復性內容,導致一部分內容重復學習一部分內容沒有學到。故而,課程設置沒有與專業人才定位匹配,沒有凸顯專業特色。
(四)學生
學生生源較差,認為理論課就是記憶,期末臨時抱佛腳就可以及格。因此,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不愿意參與課堂,也不愿意參與各種各樣的學科競賽與活動,不能獲得知識、能力的提升。
三、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
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從學校、教師、課程、學生4個方面提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如圖1圖1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
(一)學校
工商管理專業定位明確,但是需要相應的具體實施方案:一是組建小組,成員包含高層領導、院領導、教研室主任;二是基于專業定位,重構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教師、學生三層面的執行措施;三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重塑師生地位;四是提供相應的實施保障,如基礎設施方面可以引進新的實驗室軟件,建設綜合實訓樓,改善教室網絡環境、裝修、教學設備,建設智慧教室,制度措施包含適當提高薪酬水平、教師課程改革激勵、教師教學改革激勵制度、教學評價制度、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完善學科競賽制度,資源方面包含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校企合作,讓師生走進企業,切身感受企業運營管理,讓企業家以專題、專家、講座的形式走進課堂,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將企業管理現場“搬到”教師,讓師生進行觀摩。
(二)教師
教師因教學任務重,可以依據輕重緩急,依次安排課程改革,塑造教師隊伍,改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師隊伍方面,通過名師講堂、校企合作等渠道走進企業,培養兼具理論與實踐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或者招聘、引進具有豐富企業經驗的教師。在教學觀念方面,學院、教研室通過討論、會議形式傳達學校改革方案與制度,讓教師認識到做科研、提高教學水平的必要性,同時核心課程以課程項目的形式立項。在教學水平方面,第一,教師要結合前沿知識,注重汲取專業素質與拓展素質。教師可以通過精品課程、專業書籍、講座等途徑深耕專業知識,拓展課外知識;通過澎湃、鳳凰等途徑了解實事新聞、前沿知識與技術,并將其引入課堂教學。第二,教師要具備信息化能力。在互聯網+時代,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基于互聯網平臺,借助騰訊課堂、釘釘、學習通、雨課堂、QQ屏幕分享等方式,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平臺。第三,完善教學設計,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對分課堂、BOPPPS、項目導向、問題導向、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演講等多種教學方案,讓學生高度參與,培養學生人際交流、創新、思辨等能力。第四,基于積分管理理論,制定積分指標與標準,管理學生的教學評價,兼顧過程與結果,第五,加強課堂管理,期末考試適當基于考試重點,考核方式與考核內容多樣化,兼顧理論與應用。
(三)課程
為了匹配專業定位,課程設置需遵守多樣化、交叉性、應用化、本土與國際化,并且及時調整、補充課程內容。在課程設置方面,首先降低通識教育的學分,增加專業教育中的選修課程(個性化課程)門數與學分;其次,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與信息產業背景,專業教育分為專業課和綜合課程(個性化課程),去舊迎新,添加大數據、新媒體、人工智能等前沿課程。在課程內容方面,首先確定哪些課程之間的內容重復,其次,相關任課老師一起協商討論、確定重復內容的歸屬課程,最后,結合多種經典教材,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教學。
(四)學生
學生要改變大學教育認知、學習觀念與學習態度。通過年級會、班級會、學長學姐分享會、名人效應等多種途徑,讓學生認知到大學不僅僅是學習理論知識,還要積極參與課堂,借助各平臺充電儲能。這樣才不負大學時光,方不負職場。總之,新商科背景下,學校需提供組織、制度、資源、基礎保障,師生通過課程達到教與學,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可見,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需要學校、教師、學生、課程4個方面耦合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倩.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規范研究——基于湖南省六所高校的樣本分析[D].湖南農業大學,2017.
[2]楊靈.民辦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
[3]林巍.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溫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15):15-17.
[4]張海報,梁婷,黃霞.民辦大學工商管理專業“2.5+0.5+1”人才培養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8(1):96-102.
[5]潘鎮,李金生,白俊紅,陳德良.“四元耦合”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8(3):47-49.
[6]周舟.“互聯網+”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跨界培養對策與建議[J].江淮論壇,2017(3):74-78.
[7]賓厚,王歡芳.工商管理專業“項目式”人才創新培養模式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6(11):117-119.
作者:陳嬌 秦春蓉 李義紅 葉璐 李魁梅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淬煉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