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線性作用看和諧社會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臨界效應要求安全閥式的發展
臨界效應,即在臨界點上系統出現失穩,產生分支和分叉,并借助此演化為新的系統和形成新的結構。系統變化的關鍵點就在于臨界點上出現的狀態變化,非線性作用所具有的“初值敏感”的特性在臨界效應中表現得異常突出。任何“臨界值”都可視為某個系統變化的一個信號,具有“預警功能”。從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來說,任何變化都是有征兆可尋、有端倪可察的。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我們以此能夠把握社會系統中各個要素的“安全閥”,注意把握要素變化的“變量值”和“臨界值”,并進行恰當地控制。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到點上,也就是說,我們因為對社會發展的質變做出一個定量的分析,從而可能對質變進行一些主動的控制,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就掌握了更多更大的引導和調控權。社會轉型時期,我國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比如經濟的發展與資源的短缺與浪費矛盾突出,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要求;社會貧富差距的明顯化和一些弱勢群體的出現,提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新課題;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增加,特別是黨群關系存在的新問題要求黨的執政能力有新的提高。各種沖突和問題的存在和出現,一方面是社會有所發展但發展不夠全面與和諧的體現,另一方面,沖突和問題的解決又依賴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這些現實的原因擺在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中國面前,所以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突變效應暗示潛伏式的發展
所謂突變,原意指的是那些突然發生的災難性變化。現實世界的火山爆發、橋梁斷塌、細胞分裂、胚胎變異、疾病突發、社會結構的激變等,都屬于突變。突變不等于質變。質變可以通過突變實現,也可以通過漸變實現,但究竟采取哪一種形式,則取決于控制條件。與十九世紀的生物學家居維葉的“沒有緩慢作用的原因能夠產生突然作用的結果”[4]的觀點相反,突變論認為“原因連續的作用有可能導致結果的突然變化”。在耗散結構理論中,系統存在著某種被稱為臨界值、閾值或關節點的因素,具有突變的基本特征。比如在貝納德熱對流、化學鐘等現象中,當控制參數越過臨界點時,整個系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以人無法控制的狀況由原先的某種物理相進入一個新的相。在系統處于臨界狀態時,這種因控制參量的微小變化即一個小的擾動就可以促使系統突然改變其性質,這就是突變現象,它對系統的演化和發展有重大意義。突變效應是利用在臨界點附近存在的臨界參數值,使它發生微小變化卻從根本上改變系統的性質。社會發展屬于一種潛伏式發展。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各個方面在一定時期并不得到明顯的提高,只有在一定條件的成熟或協同下,發展的效果才突然顯現出來。一個開放系統,因為某個要素的“漲落”變化,達到一定閥值(臨界值)后,通過非線性的影響,會迅速擴大到系統其他要素及整個系統,這時系統就發生突變,進入一個新的有序狀態。就像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的霎那,認識達到閥值,忽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于是,連帶的問題都迎刃而解,觸類旁通。這就是通過非線性作用中的突變效應實現的,表現出一種創生的性質,是即時效應和繼生效應的綜合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各個目標和任務按照自己的路徑發展,不一定能夠同步前進。但是,隨著社會各子系統發展成果的積累,達到一定閥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由隱到顯地呈現,這正是突變效應在社會發展中的潛伏式發展。
3契合效應帶動接力棒式的發展
田徑賽場上,4*100M接力賽是最吸引人目光的項目。田徑比賽4*100M比賽規則規定:接棒運動員可以在接力區(20M)前10M內提前起跑,但強調棒的交接必須在接力區內完成,而且是交接點的垂直投影點必須在接力區的垂直區域內。也就是說,這些運動員并不是和傳統意義上的100M選手跑一樣的距離,因為有10M的提前起跑時間,因此可以讓運動員直接到達較高的速度開始起跑。換句話說,100M的運動員起跑速度為0,而接力跑的運動員就遠大于0,時間上少了加速的過程,整個接力過程省了三次起跑時間,因此平均成績會比100M跑時有所提高。這就給了人們一種“接力棒式的方法”的啟示。從系統的內部要素關系來看,它體現的就是非線性作用的契合效應。真正和諧的社會發展過程不是隨著社會發展中各個子要素的完善而結束的,它處于一個不斷反復的持續進程之中。一個個相對完整的發展過程前后相繼,構成持續不斷、往復不已的和諧發展過程的鏈條。在整體指向高度一致的前提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體內容依據社會要素發展的具體進程分為前后銜接的“一以貫之”而又循序遞進的體系,猶如精密的齒輪之間一般,前后緊緊地銜接著,能夠成就1+1>2的結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個目標和任務之間,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與要求,這些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適合、彼此匹配、有機統一的。和諧社會的價值內涵,既包括穩定、協調,又高于穩定、協調,是社會穩定和協調的理想狀態;既體現公平,又促進效率,是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既包含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又包含社會發展的平衡機制,是社會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的統一;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不斷推進的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契合點和面是多方面的,比如民主法治層面和公平正義層面,前者為后者及其他層面提供法律意義的保障,后者在實現的過程中以生活、就業、公共服務等體現了前者的價值。又如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四個層面連接起來,就是囊括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發展要求,它們本來就是環環相扣,彼此相關的。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運用契合效應,打破“井水不犯河水”、“隔行如隔山”的觀念和局面,把各個層面的目標和總目標統籌起來。
4共享效應注重共贏式的發展
馬克思指出:“一般勞動是一切科學勞動,一切發現,一切發明。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以對前人勞動的利用為條件。”[6]“囚徒難題”(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的典型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是對共享效應最好的說明。共享不是非此即彼的。借用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提出的“多元一體”這一重要概念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中,各個目標共同構成的也是一個“多元一體”,“多元”與“一體”是辯證統一的,多元是一體中的多元,一體是多元中的一體。現代哲學實踐已經發生了由主體性向主體間性,從一元決定論向多元決定論轉向。每個人都是一個“自我”,這些“自我”擁有一個共同世界,世界是我的,也是你的、他的,自我與他我通過擁有共同世界而形成一個共同體。物理學的“共振現象”是指當外力作用下的物體振動頻率與他自身固有頻率相同時產生共振。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之間的作用波的頻率相同時,也會產生共振現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特殊的社會共享過程,和諧社會的共享包括:與人共享,與物共享,與自然共享;共享生活,共享民主,共享服務,共享文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的共振,將很好地改變單純依賴社會中的某個方面的發展來支撐社會進步的狀況,從長遠來看,是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能夠增強個體的自主性,削減人與人的沖突,避免人與自然社會的矛盾激化。
作者:蒙健堃單位:廣西醫科大學人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