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佛系大學生的引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佛系大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胺鹣怠爆F象是一種亞健康的青年文化,其本質折射出當代一些大學生的復雜心理和精神需求。高校必須發揮思政課堂、網絡平臺作用,加強對“佛系大學生”價值引導,淺談一下如何在“佛系大學生”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正向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佛系;大學生;引導
“佛系大學生”和其他“佛系”青年一樣,都具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他們崇尚簡約質樸的穿衣風格,信奉“聽天由命”的學習信條,喜歡隨遇而安,懷有淡然處世的心態。這種“佛系”現象的背后折射出社會轉型期青年面臨的巨大學習和就業壓力,以及他們由此產生的焦慮和無能為力的心態,繼而轉化為對自身的“調侃”。針對這種現象,高校管理者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奮斗的目標,讓他們不斷地朝著夢想努力”。[1]
一、“佛系大學生”的基本特征
自2017年底,“佛系”這個詞開始流行并迅速成為當代大學生信奉的人生信條。作為當代青年的一員,很多大學生崇尚一切隨緣,生活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佛系女孩”喜歡粉紅色,喜歡淘寶、重視養生?!胺鹣党丝汀毕矚g說這樣的口頭禪:“你停在那里不要動,我走過來?!薄胺鹣蒂徫镎摺敝v究隨便買買,不評價、不退貨。他們利用“佛系”這一概念表達對待生活無所謂的態度,標榜看破紅塵,波瀾不驚??傮w上來看,“佛系大學生”這個詞的外在表現為不爭不搶,不論輸贏,隨遇而安,愛恨隨意。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很多當代大學生保持著極簡的生活態度、規律的生活節奏和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他們對待生活缺乏激情,對待身邊的人缺乏熱情,對待學習缺乏上進心,他們對自己的人生也沒什么大的追求。這樣的生活態度,“讓他們失去了生活的欲望和激情,每天在平淡無味的生活中度過卻不愿意去進行新的嘗試和努力?!盵2]由此看來,這是一種不健康的亞文化?!胺鹣荡髮W生”一般都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1.“佛系”的生活態度,他們認為沒有必要生氣,不著急的事情就不要催,緩一緩再說,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在經歷過人生的某個階段之后,總結出來的他們自認為正確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寵辱不驚。2.崇尚“簡約質樸”的穿衣風格。“佛系大學生”在對衣服的選擇上崇尚自然舒適,對衣服面料的舒適度要求比較高,尤其喜歡穿簡單的棉麻制品;在衣服的顏色和款式選擇上也以簡單為主,拒絕穿鮮艷或者夸張的衣服。穿衣風格獨樹一幟,認為穿衣講究舒服自在,不是為了給別人看。3.“聽天由命”的學習方式。“佛系大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不爭不搶、不急不躁,認真吸收教師教授的知識,該考的證都考,沒有更高的學習目標;在就業上也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對于薪酬的概念也很模糊。相對來說,他們更加注重工作中的自我認同,沒有對物質的欲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4.“你來我歡迎,你走我不送”的交友態度?!胺鹣荡髮W生”對待愛情和友情也以相處舒適融洽為主,對待朋友不溫不火,不急不燥,好聚好散。你若來,我雙手歡迎;你若要走,我決不強求。這種交友態度也是當代青年面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而衍生出的一種消極心理。5.“淡然處世”的心態?!胺鹣荡髮W生”認為人活在世上要清心寡欲,不爭不搶,他們崇尚簡單的生活,“主張人要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不要過分貪婪、虛偽、做作,要以平常心來為人處世?!盵3]
二、“佛系大學生”產生的原因
(一)“佛系”和“佛系”青年一詞的產生“佛系”這一概念最早源于日本,在日本著名經濟學者、思想家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中首次被提及。事實上,“佛系”在中國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我國魏晉玄學、唐朝一些山水田園詩中都有對“佛系”內涵的詮釋,只是沒有用“佛系”這個詞表達出來。那個時候的詩歌多表現出一種希望歸隱田園、遺世獨立、追求自我精神愉悅和隨緣的交友態度,這都是“佛系”狀態的一種表現。對于當代青年來說,“佛系”是他們在重重社會壓力和物質社會的壓迫之下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因此受到很多同齡人的認可,并將其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和指導思想,用來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目前,“‘佛系’青年逐漸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成為當代青年生活方式的一種獨特標志,并漸漸發展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心態?!盵4]
(二)“佛系”是當代大學生緩解壓力的方式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當代大學生感受到的學習和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使得他們變得越來越焦慮和煩躁。面對這樣的壓力,大學生在生活之余,努力尋找緩解壓力的方法,于是“佛系”活法就成為他們緩解壓力的“救命稻草”,通過對自己的調侃,“佛系大學生”把生活的壓力進行釋放。在當代經濟迅速發展的趨勢下,社會也開始面臨轉型,當代大學生面臨很多的危機,尤其是在學習、就業以及個人發展方面都面臨巨大的挑戰,“這就使得他們運用自嘲、調侃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狀態,借以緩解壓力和對生活提出抗爭?!盵5]這也是當代大學生在努力捍衛自己的思想,用戲謔的方式來面對社會的壓力和表現自己的無奈的一種表現。事實上,很多“佛系大學生”原本都對自己的生活充滿希望和激情,他們在最初也希望自己學業有成、順利就業,并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基礎,獲得穩定的交際圈,生活美滿幸福。所以,他們一般都會為自己定下一個個目標,努力去朝著目標前進。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巨大的學習和就業壓力以及各種社會交際困難,讓他們的目標難以實現,在這樣的巨大壓力下,大學生選擇“佛系”的態度讓自己解脫出來。這種“佛系”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態度,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妥協,但是他們在妥協之后,還是要擔起責任,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累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當代大學生生活環境有保障還有一部分大學生之所以能夠“佛系”地生活,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父輩已經為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財富,使得他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這部分大學生家境優越,父母對他們十分溺愛,不但為他們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還在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就業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對于這部分大學生來說,他們本來就不需要自己工作賺錢,生活費和各種費用都由父母供應,這就使他們失去了奮斗的動力,只要學習,吃吃喝喝就可以開心度過每一天,在他們的概念里只有學習、吃喝、買買買。他們沒有經歷過父輩們的艱苦奮斗,因此,對于“節約”“勤奮”這些詞沒有基本的概念,這就使得他們的價值觀十分模糊,缺乏人生目標的指引。因此,“佛系”這個詞在一定程度上和“啃老”是分不開的。從本質上來說,“佛系”其實也是一種“富貴病”。[6]
三、對“佛系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途徑
(一)正確看待“佛系大學生”的積極因素從客觀的角度來講,不驕不躁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佛系大學生”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下選擇的一種自我治愈和心理調試的方法,是當代大學生的素質修養的體現。因此,“佛系”這一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積極因素,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和傳揚,這與社會上一些消極避世,逃避責任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有本質的區別。雖然“佛系”有著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但是他們也有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積極向上的一面,他們對待生活樂觀積極,對待學習和工作盡心盡力,對待朋友用心真誠,這也是他們的優點。還有一些“佛系大學生”喜歡規規矩矩、凡事按部就班,崇尚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但是這只是他們選擇在喧鬧的塵世中尋求一絲寧靜和平和,并不是他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張頤武曾經說過:“你可以追求風花雪月的詩意生活,也可以以天下為己任”,這句話不但點出了當代青年肩負的責任,同時也對當代青年的生活態度給予了肯定。很多人覺得前面半句是張教授對當代“佛系”青年的一種批判,其實不然,這兩點并不矛盾,并不是說擔負了社會責任就不能享受自己的生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佛系大學生”,從他們的身上找到閃光點并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其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適應。對于“佛系”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對他們的積極態度予以肯定,讓他們繼續保持遇事平和的心態、坦然面對得失;另一方面要把中國傳統的社會觀、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鼓勵學生發揚民族精神,不斷奮斗,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家國情懷”,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利用課堂教育對“佛系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對“佛系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陣地。一方面,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防止學生在人生方向上走偏;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和教學方式要接地氣,不能空談理論,要與社會熱點和實事相結合,注重解決學生的疑惑和實際問題,充分展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同時,“教師還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闡述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他們自己思想上的困惑,教師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出謀劃策,為他們答疑解惑。”[7]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對大學生的引導作用,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三)加強與“佛系大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溝通和交流是了解學生內心想法的重要手段。為了做好“佛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教師要經常與他們進行談話,給予他們人生關懷。通過談話,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個人信息、生活狀況家庭情況等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在他們遇到學習和生活困境的時候為他們出謀劃策,解決實際困難。在學生進入迷茫期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與學生進行友好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學生遇到的困惑并和學生一起想辦法,為學生在迷茫中指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引導他們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談話和溝通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8]“佛系大學生”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教師要認真了解他們這種思想形成的原因,抽絲剝繭,找到內在的因素,從這些內在因素入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學生重拾生活的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摒除消極思想。
(四)利用網絡正能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網絡上宣揚的個人主義、去中心化、多元化的價值觀念與當代大學生追求自我價值和宣揚自我的心理不謀而合,因此,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可想而知?!胺鹣怠边@一概念最初也是由互聯網開始興起,最后成為流行的趨勢。當代大學生是接觸網絡媒體最多的群體之一,而且他們對網絡媒體的依賴程度也比較深,基于此,高??梢曰ヂ摼W為媒介,順應時代的發展,利用網絡資源來對“佛系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梢蚤_通校內網絡平臺,利用互聯網平臺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消除消極避世的心態,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幫助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五)加強對“佛系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很多“佛系大學生”都缺乏堅定的信念,為了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高校教師要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培養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9]要用學生熟悉的事物——社會熱點和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來進行黨的政策和理論的宣傳,配合趣味的方式方法對黨的方針政策進行解讀,引導“佛系大學生”對這個時代的機遇和責任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不斷地提高他們的社會接納能力,摒除“佛系大學生”一切隨緣、隨遇而安的消極避世心態,使他們正確面對挫折,勇于擔負起社會責任。
(六)幫助“佛系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目標想要幫助“佛系大學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動力,就要幫助他們定立合理的人生目標,這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針對“佛系大學生”注重短期和可實現目標的特點,教師可以幫助他們設立階段性的人生理想和發展目標,并通過學生的表現,每過一個或半個學期就對他們的目標實現情況做一個階段性總結,對他們取得的成績予以鼓勵,讓他們對實現目標更有沖勁。例如,對于剛入學的學生,教師可以幫助他們制定一個大學三年的學習規劃,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和興趣愛好隨時調整。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目標不僅僅表現在自我價值的實現,還要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實現學業上的成就的提高和個人的發展,還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而“佛系大學生”一味強調自身愛好和興趣,對學習和工作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對高校的大環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加強對“佛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重拾積極樂觀、勇于拼搏的生活態度,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擔負起社會責任,為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冷文勇.論儒家文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J].語文建設,2017(8z):51-52
[2]王磊.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幾點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7(25):84-84
[3]康海軒.德育視域下的青年生命教育觀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8(10):103-105
[4]佚名.當代中國“佛系青年”價值觀初探[J].理論導刊,2018(08):63-67
[5]佚名.輔導員對當代大學生“佛系青年”的價值引領[J].文教資料,2018(23):108-109
[6]佚名.“佛系文化”現象與青年責任觀透析[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03):61-65
[7]陳賽金,陳超俊.當代青年“佛系”現象的成因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18(7):108-113
[8]張琦.高校輔導員對“佛系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J].西部素質教育,2018(12):44-45
[9]康海軒.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1):88-91
作者:王春麗 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