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行政審計指標思索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舉國上下支持教育、重視教育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卻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體表現如下:
(一)資金投入不足盡管我國教育經費投入總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相對于教育發(fā)展速度而言,其總量的投入仍然顯得捉襟見肘。據有關統(tǒng)計顯示,2008年我國人均教育經費為160美元,不到2006年世界人均教育經費400美元的一半,不到經濟合作組織國家人均1800美元的十分之一。
(二)資源使用效益低下長期以來,一方面由于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于教育需求來說顯得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教育資源使用不當和浪費的現象。表現如下:一是教育設備閑置,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二是師資力量分配不均,導致某些地方師資力量相對充裕而沒有充分利用,而其他地方因缺少師資而無法很好使用。
(三)機構臃腫、管理僵化由于教育部門是隸屬于政府的機構,其產生和存在都是以國家強制為前提條件的,人們通常認為能進到這些部門工作,則意味著端到了“鐵飯碗”,從此可以衣食無憂了。因此導致其工作人員較多,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四)監(jiān)督約束機制弱化由于教育行政部門屬于政府職能部門之一,國家為了保障教育行政部門履行相應職責,就必須通過財政撥付一部分資金來實現其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能。可見,教育部門的收支并沒有嚴格遵循市場交易規(guī)則,廣大民眾無從監(jiān)督。同時教育行政部門也存在以權謀私亂收費情況。
二、教育部門績效審計指標的特性
由于公共職能部門活動具有非市場化、社會公益性、活動軟約束、活動目標多元化、活動程序化等特征,而作為公共部門之一的教育行政部門其活動的特征也必然遵循一般公共職能部門的活動特征,而呈現出公共職能部門活動的一般特征,因此,教育行政部門績效審計指標的特性也必然表現如下:
(一)教育行政部門績效審計指標的多元化不同的行政部門其履行的公共受托責任是不同的,即使是同類型的行政部門由于其所處的層次、地位不同,其承擔的受托的責任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績效審計對象的多樣化,勢必會導致績效審計指標的多元化。
(二)教育行政部門績效審計指標的全面性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之一,其所履行的職責就是進行教育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教育服務。究竟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效率如何,在履行職責過程中資源耗費程度如何,這些都是績效審計時要考慮的因素。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包含不同層級和組織,每一層級的機構和部門所履行的職責也各有其不同點,因此,績效審計指標的設計應結合受托績效責任情況盡可能全面,以利于對不同層級的教育行政部門的績效進行考評。
(三)教育行政部門績效審計指標的可核性與模糊性一般而言,不管其處于何種層次和水平,績效審計指標基本上可以計算和衡量。反之,若有些指標的可核性較差的話,則不利于績效審計評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績效審計指標均可以計算呢,也不盡然。如,在評價教師的科研轉化時,即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生產力提高多大比例,可能該部分指標的可核性就差一些,因此績效審計指標必然會采用可核性與模糊性相結合來更好地開展績效審計。
(四)教育行政部門績效審計指標的相對穩(wěn)定性與時效性績效審計評價指標是考慮了特定時間、環(huán)境和經濟條件等相關因素后確定的,只要外部環(huán)境和條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績效審計指標也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評價指標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但只要評價的機構、項目和資源等發(fā)生了變化,則績效審計指標也相應會發(fā)生變化,績效審計是一種建設性的審計,和傳統(tǒng)的財務審計的防護性相比,其評價指標基本上不具有剛性規(guī)定,這也體現了其與時俱進的特性。
三、教育行政部門績效審計指標的設計
傳統(tǒng)的績效審計指標一般都是從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環(huán)保性(即5E)等方面來設計的。而本文則揉合了傳統(tǒng)的5E審計的內容從機構、項目和資源利用等三個方面來設計績效審計指標。
(一)教育行政部門自身績效審計指標設計其內容對包括人員配備情況的績效審計指標(如表1)和對教育機構自身管理的情況審計指標的設計(如表2)。
(二)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績效審計指標
設計其內容包括對項目績效審計指標(如表3)和教育資源績效審計指標設計(如表4)資金到位率———該項指標反映財政教育支出專項資金的到位和使用情況,主要監(jiān)督資金的使用,防范教育專項資金被擠占挪用。資金配套率———該指標反映中央財政教育專項資金占地方配套投入的資金量和這些資金的到位情況,反映地方財政對教育專項工程投資的承諾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