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雙生子出生的人口學特征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登報的1989年中國市、鎮、縣分年齡的年中婦女人數(15~49歲)和198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中國市、鎮、縣分年齡育齡婦女(15~49歲)生育的子女數及分性別組成的雙生子對數。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實行較為嚴格的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管理制度,在這種體制下,城鄉之間以及都市和城鎮之間不論在經濟狀況、居住環境、生育觀念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別,他們屬于不同社會經濟狀態的群體。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是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最后一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質量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同。本文所選用數據為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第二種口徑統計的數據。2.研究方法生育事件和生育結果都可以用來描述生育量。人口學上一般將生育率定義為每1000個育齡婦女的全年生產活產嬰兒數。這是從生育結果定義生育率。由于本文考察的主要是生育胎數,而不是生產嬰兒數,即關注的是生育事件,所以本文的生育率指的是胎生育率。在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生育數據中,提供的是1989年育齡婦女全年生產的子女數及雙生子對數。假定每次生產只有單胞胎和雙胞胎兩種類型(三胞胎及多胞胎類型極為少見,忽略不計),可將各個年齡婦女生育的子女數換算成生育胎數。即生育胎數為生育子女數減去雙生子對數。
二、市鎮縣育齡婦女分年齡的生育率與雙胎出生率
1.育齡婦女、生育胎數、雙胎數的年齡分布育齡婦女、生育胎數和雙胎數是決定生育率和雙胎出生率的三個重要參數。各年齡組育齡婦女人數主要是由該年齡組女性的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共同決定的,它與人口的總體年齡結構有關。生育胎數和雙胎數是育齡婦女的衍生參數,它們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1989年的育齡婦女都是1974年以前出生的,當時的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呈現成長性結構分布,這一特點在1989年年中婦女人數的年齡分布上可以明顯地反映出來。從表1可以看出,育齡婦女隨著年齡的增加,其百分比分布呈明顯單調下降趨勢,其中死亡率的年齡特點加大了下降的幅度。而生育胎數則是由育齡婦女人數和生育率共同作用的結果,20~24歲育齡婦女的生育胎數占到總生育胎數的一半以上,20~29歲育齡婦女的生育胎數達到總生育胎數的80.4%,這是婦女生育最旺盛的年齡階段。雖然雙胎數的年齡分布與生育胎數相近,但其集中性程度明顯下降,其百分比分布有向高年組偏移的趨勢。如20~29歲育齡婦女生育的雙胎數只占總雙胎數的73.8%,低于生育胎數的比例,而20~34歲育齡婦女生育的胎數和雙胎數在生育總量中的比例卻是相同的,均為90.3%。2.市鎮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與雙胎出生率中國市鎮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與生育年齡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并且隨齡變化模式一致,都表現為單峰偏正態分布。1)。20~24歲生育率最高,大約為一般生育率的2.5倍,25~29歲雖有所下降,但仍然居于較高水平,大約為一般生育率的2倍,隨后,生育率急劇下降,且隨著育齡婦女年齡的升高持續下降。中國市鎮縣雙胎出生率明顯受女性生育年齡的影響,并且與生育率具有完全不同的隨齡變化模式。雙胎出生率在30~34歲以前隨著育齡婦女生育年齡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縣育齡婦女的雙胎出生率在30~34歲達到峰值,而鎮的峰值年齡推遲到35~39歲,市則始終保持隨著育齡婦女生育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的趨勢。盡管如此,不論是市、鎮還是縣其育齡婦女在30~34歲和35~39歲的雙胎出生率差別都不大,均呈現一個雙胎出生率相對穩定的平臺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最高生育年齡階段,即45~49歲育齡婦女的雙胎出生率都出現異常升高,達到雙胎出生率的最大值。1989年中國育齡婦女的一般生育率為78.83‰,在這些生育事件中,雙胎出生率為7.81‰。雖然同為生育事件,但單胎生育與雙胎生育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生育事件,前者主要受生育政策、生育觀念和生育意愿的影響,后者則主要受婦女生理和生物學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婦女的避孕方式和生殖方式如口服避孕藥、試管嬰兒等對雙胎的出生有一定的影響,由于缺乏相關資料,哪些因素對中國雙胎出生率有影響尚難以確定,但可以肯定,試管嬰兒對1989年中國婦女雙胎出生率沒有產生影響,因為我國的首例試管嬰兒是1988年誕生的。
三、雙生子出生性別組成分析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雙胎數據提供了雙生子對出生的性別組成信息,即男男、男女、女女三種類型的雙生子對出生信息。從生物學來源上,雙生子分為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兩種類型,同卵雙生子是來自于同一個受精卵,其在第一次細胞分裂時發生了分裂分離,并各自發育成一個個體,這種類型的雙生子在遺傳組成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其性別組成必然是一致的,即性別組成只能是男男型或女女型。而異卵雙生子是婦女在一次排卵周期中排出兩個卵,并分別被受精,其遺傳關系同正常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相同,因此其性別組成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不相同。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只能是異卵雙生子,而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則可能是同卵雙生子,也可能是異卵雙生子。所以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與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之間的比例關系既包含異卵雙生子內部的關系,還包含異卵雙生子與同卵雙生子的關系。在自然情況下,異卵雙生子對的性別組成是由生物學因素決定的,其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與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存在比較穩定的比例關系,因此異性組成的雙生子對與同性組成的雙生子對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反映異卵雙生子與同卵雙生子之間的某種比例關系。異性雙生子對與同性雙生子對的構成比例(異性/同性*100)在不同的婦女生育年齡階段差別較大,并呈現明顯的變化規律,即在30~34歲以前異性雙生子對的比例隨著生育年齡升高而上升,隨后逐步下降,且下降的幅度大于之前上升的幅度。通過對市鎮縣的比較,市的異性雙生子對的比例最低,縣次之,鎮最高。鎮婦女生產的雙生子中,其異性雙生子對的比例在所有年齡階段都明顯高于縣和市。
四、討論
生育事件是人口學工作者始終關注的熱點課題,然而對于生育事件中的雙胎出生及其人口學意義卻沒有引起我國人口學家的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長期以來,我國人口學界關心的現實生育問題主要是生育率水平及其對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的影響,而雙胎出生在這些方面作用微小;特別是雙胎出生率較低,且具有散發性特點,給雙生子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但雙生子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人口學現象,尤其是與單胎相比,其在圍產期風險、家庭養育成本、社會關注程度以及反映出的女性群體生育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別,雙生子在人口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雙生子的生育特點及其流行規律是雙生子人口學的基本特征。同為生育事件,雖然單胎生育率與雙胎出生率都與女性的生育年齡和所處的社會經濟狀態有關,但是它們呈現不同的發生特點和流行規律,它們屬于不同性質的生育事件。單胎生育率主要取決于生育政策、婚育年齡、生育意愿等社會學因素,而雙胎出生率主要受女性的生育年齡和生理特點影響,婚育的人口學因素和群體的社會經濟狀況對雙胎出生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女性的生理過程實現的,它不僅影響雙胎出生率,而且還會影響雙生子對的性別組成情況。因此,在一般生育率和生育總量保持一定的情況下,女性的年齡生育、生育方式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將會對雙胎出生率和雙胎的性別構成產生較大的影響。自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始終保持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人們的工作環境、生活節奏、經濟條件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地變化,人們的婚育年齡也有推遲的趨勢。由于城鎮化和高齡生育都會導致雙胎出生率和異性雙生子對比例的升高,尤其是隨著體外輔助生殖技術的普及和發展,體外輔助生殖服務機構為了保證體外受精的成功率,常常用多個卵進行受精,導致雙胎甚至多胎的發生率顯著上升,實施體外受精的女性常常是在正常受孕失敗,并在求醫仍然不能達到目的后才進行體外輔助生殖的,因此這些女性一般生育年齡偏大。可以預期,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將可能會迎來雙生子群體在人口中的比例持續升高。(本文來自于《人口學刊》雜志。《人口學刊》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干建平龍剛張青單位:黃岡師范學院人口生態學與資源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