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仁義干涉思想看危機中的基本人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不干涉內政是聯合國憲章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西方主導的國際法的一個基本法則,也是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內容。但在國際關系的實踐中,歷來存在大國對中小國內政的干涉,尤其是存在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的內政進行或公開或隱蔽的干涉、或粗暴的軍事干涉或柔性的經濟封鎖制裁、或合法的(打著聯合國的旗號)或非法的干涉等多種情況。冷戰結束后,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以人權干涉主權更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趨勢。從科索沃戰爭到現在的利比亞戰爭和當下的敘利亞危機,以人權為旗號對獨立國家的主權進行干涉有越演越烈之勢,且似乎有得到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支持的趨勢。這種新情況使中國外交陷入一種兩難困境:要么繼續堅持現在的不干涉內政原則,從而不僅與借人權干涉他國主權的多數西方國家處于對立,而且可能會與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利比亞戰爭和敘利亞事件中西方的干涉都得到了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的立場對立;要么改變一貫堅持的不干涉內政原則。中國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回顧一下2000多年前孟子在齊燕戰爭時提出的仁義干涉的歷史與思想,對我們理解當前的外交局勢,或許能有幫助。
一、華夏體系時期的一些干涉內政的情況
在孟子之前,華夏體系已經存在用仁義作標準對一些國家的內政進行干涉的現象。公元前632年,晉國與楚國大戰于衛國的城濮,衛國國君先與晉國結盟,未成,又轉向楚國結盟,但衛國人不肯,把衛成公趕出了衛國,用以向晉國討好。在戰勝楚國后,衛成公也不敢回國,派大夫元咺協助衛成公的弟弟叔武回去治理,但后聽說元咺大夫要奪權,就把元大夫在自己身邊的兒子角殺了,但元咺仍然忠于衛成公。后來晉國恢復了衛成公的國君地位,并派兵護送衛成公復位,又任命了寧武子為輔佐大夫。這樣一來,衛國的國內派與跟隨衛成公的國外派之間就產生了尖銳的矛盾。[1]寧武子為緩和國內的矛盾,與大夫們立下盟約說:?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以及(遭到)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便皆降心(拘制心志)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捍(保護)牧(牛)囹(馬)?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衰。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無保(恃)其力(功),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牽扯)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這段話說,上天降禍于衛國,導致君臣不和,現在上天引導它的善意,使大家能重新在一起,沒有在國內的人,誰來保衛國家?沒有跟隨國君在外的人,誰來保護國君?認為國內國外的人應當團結,從今天起,過去的就過去了,跟隨國君在外的,不要恃仗功勞,與叔武子在國內的,也不要懼怕,雙方不要互相怪罪。這個盟約把衛國的國內派和國外派團結在一起。但衛成公的軍隊回到國內后卻殺死了在國內掌權的叔武,元咺也逃到國外。元咺因此事就向晉國提出起訴,認為衛成公違犯了盟約,晉國的獄司在審理時認為,衛成公一方有罪,并殺了衛成公的人,逮捕了衛成公并把他關在囚室中。元咺新立了公子瑕為衛國國君。衛國的事要由晉國來解決,這在今天很荒唐,但在當時卻很普遍,因為根據當時的禮和秩序干涉中小國家的內政,是霸權國的一個職責。晉國在公元前511年曾準備派軍隊幫助魯國國君恢復君位。當時的魯昭公內為權臣季氏所不容,外齊國和晉國又不想讓魯昭公到本國來居住,因此魯昭公不得不住在一個小城里。晉定公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為了維護盟主國的威信,想派軍隊把魯昭公送回國。晉國權臣范獻子認為,可以先召魯國季孫來,不行再攻他。晉定公接受了他的建議,派人對季孫說,如果你前去見魯昭公,我一定會讓你平安。季孫答應了,跟隨晉國的使臣一起朝見魯昭公,魯昭公準備原諒季孫,但跟隨魯昭公在外流浪的手下不同意,提出希望晉國能派兵把季孫趕走再回魯國。所以,當晉國大臣勸魯昭公與季孫一起回國時,魯昭公對晉國大臣說,如果晉國真的對魯國好,讓我回魯國,我只有一個條件,一定不能見到季孫氏在魯國。晉國大臣只好讓季孫回國去國君的事務。最后,在魯昭公隨從的反對下,魯昭公未能回國,后來死在流放地。名正言順的國君死在國外,晉國失去了干涉的理由,更主要的是,魯國昭公雖是國君,但一直沒有管理國事,國事很早就是由季孫氏的,季孫在魯國國內也有很高的威望。晉國權臣趙簡子一開始還想懲罰季孫子,認為季氏使他的國君出逃,不懲罰不好,但又認為魯國百姓擁護他,不知如何才好,這時晉國太史蔡墨勸說道,季孫作為副國君是有權掌握國家大事的,況且這已經有四代了。季孫氏在魯國威望很高,百姓只知有季孫,已經忘記了國君了,一個已經被人民忘記的人,怎么能得到國家呢?而孔子雖然主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當魯國身邊的齊國發生弒君行為時,孔子還是忍不住想讓魯國進行干涉。公元前481年,?齊陳恒弒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齊(齋戒),而請伐齊三?,這一年,齊國的陳桓在舒州殺了齊國國君。孔子知道后心情很沉重,他齋戒三天,并三次請求魯哀公派兵攻打齊國,因為在孔子看來,陳桓弒君實在是不能容忍的。但這個想法也實在太天真,連魯哀公都說:?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魯國除開春秋初期曾有一次戰勝過齊國外,其余的幾百年時間中,大多數是受齊國欺負的,因此魯國不得不緊緊依靠晉國的幫助,所以魯哀公說,我們拿什么攻打齊國,魯國被齊國削弱已經很久了,魯國根本不是齊國的對手,再說,即使打下來,又能怎么樣?但孔子認為,陳氏弒君絕對得不到齊國民眾的支持,因此他回答說:?陳恒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孔子認為陳桓殺了齊國國君,齊國百姓不親附他的有一半。以魯國的群眾加上齊國不服從陳桓的一半,是可以戰勝的。?魯哀公也不好駁孔子的面子,畢竟是孔子是魯國的國老,因此推辭說,讓孔子找主政的季孫氏,但是孔子也自知季孫氏不會理會他,因此也沒有向季孫氏提起。[2]
二、燕國內亂與齊燕戰爭
從上文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中也有干涉主義的萌芽。這一思想的萌芽后來被孟子發展為仁義干涉主義。孟子不是從一國的國家內政的角度看問題,而是從仁義的角度看問題,仁政高于一國的內政。在這種背景下,燕國發生的子之之亂(公元前318年公元前314年)為孟子的仁義學說提供了一次實踐的機會。燕王噲是文公的孫子,易王的兒子。在他繼位的時候,燕國國力貧弱,這促使燕王噲苦身憂民,殷殷望治。但是燕國地處偏僻,文化發展落后,燕王噲面對中原各國各種新的思潮和變法革新之風頗感茫然,自己難以承擔富國強兵的重任,因此把子之請到燕國并付之大權,用?子之相燕?,后又想讓太子也把權讓出來。燕王噲因此就?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子之?。[3]燕王于是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國王的權力;燕王噲年老不再處理政務,反而成為了臣子,國家一切政務都由子之裁決。但子之沒有商鞅治國的才能,?為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恐?。本來噲將權讓于子之就使朝中政局不穩,子之治國無能又使百姓對政權不滿,因此原先的太子黨就活躍起來,?太子因數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死,以殉。國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燕人恫怨,百姓離意?,太子平也被殺。[4]縱觀讓國事件,既沒有進步,也算不上倒退,只能說是地處邊陲落后國家的貪圖名利的昏君奸臣的胡作非為;這是戰國縱橫家為了私利,脫離政治軍事斗爭實際需要,忽悠君王權相造成的最大禍亂;這是歷史洪流中的一片濁浪。?[5]燕國內亂剛起時,齊宣王就開始讓臣下討論齊國的對策。討論的結果是,齊國暫時不派兵,采取支持燕國太子黨與子之斗爭的策略。但齊國君臣沒有想到的是,燕國太子平和燕將軍市被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本來應合力攻子之,但沒想到起了矛盾,兩派自己先打起來,最后為子之各個擊破,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皆被殺。齊國扶持燕國人打燕國人的策略沒有成功。孟子在事件剛發生時,似乎有四點理由反對這場干預戰爭:(1)燕國大亂,不應當支持趁火打劫的伐燕;(2)孟子支持儒家的禪讓、尊賢任能的主張,對于燕王噲的禪位,應加支持,不應反對;(3)孟子反對兼并戰爭,所以后儒多有以針對《孟子》與《史記》矛盾之處為?亞圣?辯護者,稱孟子并未有勸齊宣王伐燕之事。當齊國攻打燕國后,有人問孟子,你是不是鼓勵齊國攻打燕國,有這回事嗎?孟子的回答卻出乎人意料之外,他回答說,為天吏,則可以伐之。孟子的意思是說,只有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這里有個殺人犯,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人該殺嗎?’我就回答說:‘可以’。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殺這個殺人犯?’那我就會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殺他。’現在,讓一個跟燕國一樣無道的國家去征伐燕國,我為什么要鼓勵它呢?[6]這表明孟子雖然認為燕國已經仁義無存,國際社會可以進行討伐,但似乎孟子并沒有鼓吹齊國對燕國的干涉。可是,史家的分析表明,孟子不僅身與其事,而且處在這一事件的漩渦中心,是這場戰爭的直接謀劃者。[7]既使是被后儒以此否認孟子不支持齊國干涉燕國的《孟子•公孫丑下》中的內容,也只表明孟子言語中曾經不支持齊干涉燕國,但并沒有否認對燕國內亂進行干涉的必要性。太子平和市被失敗之后,燕國進一步陷入混亂。時?孟子為卿于齊,出吊于滕,……自齊葬于魯,反于齊?,在回魯安葬母親后回到齊國。齊國大夫沈同就私下問?燕可伐與??,孟子明確答復,可以,因為子噲不得把燕國讓給別人,子之不得從子噲那里接受燕國,好比有人把君王的俸祿、爵位不經君王同意私下讓給別人一樣,這是不對的。[8]《史記•燕召公世家》上也說,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現在去討伐燕國,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紂那樣的好時機,千萬不能失掉啊)。?孟子的建議肯定是對齊出兵起了一定的作用。公元前314年,齊宣王采納臣下的意見,乘燕國內亂,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及?北地之眾?攻進燕國,與此同時,據新出土的中山王鼎銘文載,中山王也同時命司馬朋率三軍攻進燕國,在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南)打敗燕軍,殺死燕將,?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由于燕國人民痛恨子之,對齊的進攻反而表示歡迎,齊國和中山國僅50天就攻下燕國的都城,燕王噲被殺,子之被俘后,被剁為肉醬。燕國在七國中力量本就較弱,經此打擊,勢力更為削弱。齊軍入燕后,殘暴對待燕國人民,引起燕國人民反抗。兩年后,齊軍被迫撤退。齊國占領燕國時,孟子曾向齊宣王提出,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離。齊王不聽。后來齊軍在燕國大肆屠殺搶掠,十分殘暴。燕人不服,燕國人民于是又紛紛起來反對齊軍;趙國等諸侯國也反對齊吞并燕,怕齊國因此而變得更強大,于是立燕昭王,燕人擁護,迫使齊軍敗退撤回。燕國內亂和齊國干涉結束后,齊王又后悔沒有聽孟子的建議,對身邊的大臣說?吾甚慚于孟子?。之后,孟子也離開了齊國。
三、孟子仁義干涉的主要內容
具體分析孟子在齊國出兵燕國上所持的立場和建議,可以看出:
第一,行仁義可以干預,為愛人可以干預。孟子的仁義觀推到國家間關系上,就必然包含某種國際干預。因為既然仁義是一種普世標準,也就成為儒家所推崇的國際秩序的標準。一個國家的行事不合乎這個標準,別的國家就有權進行干涉,也可以說,仁義是沒有國界的。孟子反對的戰爭是大國兼并小國的戰爭,以及大國之間為國家私利而進行的兼并戰爭。仁義作為一個標準,不僅是用來衡量自己的國家統治的好壞的標準,也是用以衡量他國的一種標準,如果他國的統治者不能行仁義,那么行仁義的大國就有責任將仁義行于他國,甚至不惜用戰爭手段去?解放?他國民眾。關鍵是看民眾從中是否得利。只要符合仁義的戰爭,就是仁戰,就是正義的戰爭。凡是拯救他國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戰爭,都是仁戰。[9]孟子認為,當天下大亂際,應當有一個大國出來承擔以仁義一統天下的大任,以解萬民以倒懸之中。他與學生公孫丑的對話中說,?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齊國不必要再增加土地和人口,只要行仁政,行王道就可以一統天下,誰也不能阻擋。?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孟子認為,?為天吏,則可以伐之?,[10]就是說,仁義是一種天命,為了這種天命,是可以替天行道的。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侍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服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11]一個國家如行德治,行仁政,那么,雖大國必畏之,不敢輕視之,?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予??怎樣才能使一個中小國家取得較高的國際地位,使天下各國的民眾都來歸附自己呢?孟子由此提出了以德治國,以仁義無敵于天下的五原則:?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2]孟子認為,才有所用,市不征稅,廣開國門,助農興耕,國民安居,這五條原則是使一個國家無敵于天下的基礎。這樣的國家必能對其鄰國產生巨大的感召力,使鄰國之民愿受其治,從而以德服人,統一天下,是天命使然,不可戰勝的。天命就是天下的?大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孟子認為,行仁義,行王道,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統一天下,推行仁道,重要的是以德治天下,孟子故此認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3]雖然有時孟子也認為不可茍泥于是和平還是戰爭手段,但總的來說,還是以不戰為好。他甚至指出,?善為陣,善為戰?是一種?大罪?,因為仁者天下無敵,它出兵必是正義之師,關鍵在于一個名正,?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已也,焉用戰??[14]
第二,燕國內亂已經仁義無存,可以進行干預。在他看來,燕國內亂引發的干預戰爭,可以成為一場行仁義的正義之戰。當時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的中山國,?專行仁義,貴儒學,賤壯士,不教人戰?,雖然是一個中等國家,但也對燕國這個大國進行討伐。中山王的文告說,?燕君子噲,不顧大宜,不謀諸侯,而臣宗易位,以內絕召公之業,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則將使上勤于天子之廟,而退與諸侯齒長于會同,則上逆于天,下不順于人旃。……燕故君子噲,新君子之,不用禮宜,不顧逆順,故邦亡身死,曾無一夫之救。[15]
第三,仁義之師為人所愛。孟子在回答齊宣王齊國要不要伐燕的問題說,關鍵是看燕國民眾是否歡迎。?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如果齊國攻打燕國時,燕國民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說明百姓希望避燕王統治于水火之中,則齊國應當出兵,相反,如果齊國軍隊使燕國民眾?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則不應出兵。孟子還引用商湯征伐諸國的事例說,?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我后?’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奚我后,后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16]。孟子認為,當時的商湯征伐各小國,各國民眾都歡迎,?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又?若時雨降,民大悅?,都認為如果商湯王到了,就可以獲救了,他們在商湯王征伐時,一點也不驚亂,做買賣的做買賣,耕田的耕田,只是南北兩邊的國家的民眾埋怨,為什么商湯王?奚為后我?,怎么不先來解放我們?所以,燕國的國君無道,齊國應當派兵討伐。孟子還認為,齊國攻打燕國是為了幫助燕國行仁政,而不是為了占領這個國家,如果齊國攻占燕國后同樣行暴政,殺害百姓,搶掠他們的財富,使別的國家對齊國這樣一個大國會更為恐懼,因此,?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17]孟子在回答為什么齊國能五十天就拿下燕國這樣一個大國時說,?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18]
第四,干預不能變成占領和吞并。但是,齊軍進入燕國之后的情況讓孟子很失望。他批評齊宣王說,如果像齊軍現在在燕國的所作所為,這怎么可以呢:?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19]孟子勸齊宣王以仁義之道處理燕齊戰爭,將燕國俘虜和燕國的寶物送回燕國,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搶劫,幫助燕國人自己推選出一位君主,然后自己率部離開燕國。但齊王不聽,導致燕國臣民在其他諸侯國支持下合國力反擊,齊大敗,只好狼狽地逃離燕國。
第五,干預者不仁將被干預。最后,孟子對齊宣王所說的,如果齊國不以仁義之道對待出兵燕國的事情,把以仁義之師出兵燕國的正義行為,變成了齊國試圖吞并和占領燕國,對燕國實行直接統治,就會使仁義變成虛偽,使干涉的正當性發生質變,從而會引發華夏體系的反對,即所謂?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這也是有預見的。雖然孟子明確說王何必曰利,但在具體分析國際局勢時,孟子還是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國家利益來進行分析。孟子有遠見地預見到,如果齊國把干預燕國內政變成吞并燕國的不義之戰,那么,不僅會引起燕國民眾的反對,而且肯定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對。事實也表明,齊國占領燕國又沒有撤走的意思,就引發了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首當其沖的是齊國的宿敵趙國。趙國也與燕國接壤,燕國內亂從一開始就引起趙國關注,但當時的趙武靈王繼位時間不長,又忙于進行胡服騎射的國內改革和北向征討匈奴,再加上其當時十分年輕缺乏治國經驗,所以燕國事件初期,趙國并沒有采取什么措施。甚至對齊國出兵對燕國進行干預,趙國也沒有進行反對。但當齊國行為已明確表明是對燕國的占領時,趙國就表達了強烈反對,并積極扶持在韓國為人質的燕太子平的弟弟燕國公子職回燕國。當時的燕國雖然是七國中最弱的國家,但畢竟也是七大國之一,如果被齊國吞并,將改變戰國的格局,因此,當時的秦國和魏國也反對齊國對燕國的占領。于是,在趙秦魏韓的支持下,公子職得以順利回國接掌政權,成為燕昭王。二十年年后,燕昭王發動五國聯軍破齊,也是對這場齊國吞并燕國的不義之戰的報復。所以,縱觀整個齊國出兵干預燕國的過程,可以更明確地看出孟子國際干預的觀點,即是否應當干預燕國的內亂?干預的條件是什么?應當如何干預?應當由誰來干預?干預之后又當如何?首先,干預的合法性:出于愛人(對燕國民眾的仁義)。燕國的內亂已經表明燕國已經沒有仁義了,燕國的民眾已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出于仁義的目的,華夏體系的國家應當進行干預。其次,干預的條件:被人所愛(得到燕國民眾的支持)。華夏體系的國家可以進行干預,因為干預的條件已經成熟,就是燕國的民眾希望華夏國家進行干預,這種干預是可以得到燕國民眾的支持的。第三,干預的目的:恢復燕國的秩序和主權獨立。反對任何外國對燕國的直接占領。孟子主張伐燕而不主張?取燕?,是因為他希望在攻克燕國之后,按照周初管理殷商遺民的方式處理齊燕關系,而不主張將燕地掠取過來成為齊國的一個邊邑。而齊國的?倍地?,說明齊軍在占領燕國后,已經把它并入自己的版圖之內,這與孟子的建議大大相違。[20]第四,誰可以進行干預:只有為天吏者可以干預。孟子肯定了對燕國干預的正當性,但后來實際上也否定了齊國干預的正當性,因為齊國和燕國一樣,是一個不懂得仁義的國家,齊國干預燕國,就是以燕伐燕,以不仁義對不仁義。
結語孟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仁義干預,對于今天中國處理利比亞戰爭與敘利亞危機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第一,中國應當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基本原則。不干涉內政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基本行為準則,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國際社會就沒有秩序可言。而且,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中,普遍和大量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西方國家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以富欺貧,對發展中國家的內政橫加干涉,導致許多的國際失序和國際沖突,堅守不干涉內政也是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基本權益的底線。
第二,不干涉內政也要考慮基本人權問題。人權問題有內政問題,也有超主權的內容。不干涉內政是一個國家主權的基本內涵。基本人權也是一個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概念。孟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實際上提出一個維護基本人權的問題。我們既要從國家主權的角度看內政,也要從基本人權的角度看內政。內政的問題既要考慮國家政權管理的合法性,也要從民間角度考慮基本人權的維護問題。我們既要反對西方國家借口人權干涉他國內政,同時也要考慮基本人權的維護。2005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聯邦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中,提出了人權具有普遍性,但國際人權應尊重不干涉內政原則。[21]人權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的普世性的基本人權,即人的最基本最起碼的權利,如生命權、人的尊嚴應當得到尊重等,這一部分內容也具有一定超內政的意義;另一部分人權,如人的發展權、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等,與內政是重迭的,是由一個國家的發展的不同道路和模式所確定的。當一個國家的政權粗暴地較大規模地剝奪國內平民的生命權和人的基本尊嚴時,或一個國家內部出現國內平民基本人權無法受到保障時,國際社會應當從基本人權和人道主義的角度進行干預。把所有的人權問題都視為內政而持不加干涉的立場,或者把所有的人權都視為超越主權的東西而進行干涉的立場,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反對西方借人權干涉主權,也考慮發展中國家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變化。過去西方國家打著人權旗號干涉他國主權,通常會引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反對,但在利比亞問題和敘利亞問題上,值得人們關注的一個變化,就是阿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區域性組織在利比亞問題和敘利亞問題上都力主國際社會干涉,非盟作為最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組織在利比亞問題上,實際上也持支持干涉的立場,這些與西方的人權干涉的立場有了更多的接近點。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同時,應當考慮和思考發展中國家的這一變化。第四,中國在如何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問題上,不能僅限于從維護國家主權角度反對西方的立場,也要增加從維護基本人權角度反對西方人權干涉的立場。中國反對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動武,就可以增加維護基本人權的內容:中國譴責利比亞政權粗暴地剝奪利比亞民眾的基本人權,但也譴責西方國家發動的利比亞戰爭,同樣粗暴地剝奪了許多利比亞無辜民眾的生命。利比亞反對派民眾和支持卡扎菲的民眾的生命權同等重要。我們反對這些戰爭,不僅在于它們侵犯了這些國家的主權,干涉了這些國家的內政,而且在于,這些戰爭打著維護人權的旗號,但死于這些人權戰爭中的普通民眾數量,可能遠遠超過甚至數倍于卡扎菲暴政殘害的生命,兩者同樣都是侵犯利比亞民眾的基本人權的。因此,中國不僅要維護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也要維護發展中國家民眾的基本人權,對這些國家中出現的侵犯和損害人的基本權利的做法,也要給予譴責,并敦促其采取有利于國內政局穩定與和平的對話、協商、和解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