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公共管理思潮與行政管理改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
與傳統的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韋伯的科層制理論為基礎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論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利用集權、監督以及加強責任制的方法來改善行政績效,而是主張在政府管理中采納企業化的管理方法來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強調公共管理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來改善行政績效。“過小的政府和過大的政府都不利于社會發展,規模適度、職能適度的政府才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適度的政府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政府職能的范圍是有限的,二是政府運作的質量是有效的。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是適度政府的兩個基本標準。”嚴格說來,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種單一的理論,而只是一種理論思潮,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從公共管理的職能來看,新公共管理之所以是一種對公共的管理,不僅包括了對自身行政組織內部的管理,同時還將管理的焦點由傳統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轉變為“外部取向”,由重視政府機構、過程和程序轉到重視項目、結果與績效。新公共管理的對象“外化”必然要求對政府的職能作出新的定位,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不再注重對具體過程的管理,而要注重發揮政府宏觀決策的作用,使政府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起催化作用,成為社會發展的“掌舵人而不是劃槳人”。正如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所言:“我們面對的不是‘國家的逐漸消亡;相反,我們需要一個有活力的、強大的和非常活躍的政府。但是我們面臨著一個選擇,選擇一個龐大的但軟弱無力的政府,還是選擇把我們自己局限于決策和指導從而把’實干;讓給他人去做的強有力的政府。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治理和實行治理的政府。這不是一個實行‘實干的政府,不是一個’執行的政府。這是一個治理的政府。”所有關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論都強調國家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為增長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為合作者、催化劑和促進者而體現出來的。
第二,公共管理社會化。所謂公共管理社會化,是指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改變傳統的由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將一些政府職能通過向社會轉移或委托等方式,轉移出政府,以達到提高行政效能,節約財政開支的目的。其本質就是要運用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政府管理現代化。新公共管理無疑是一種開放式的管理,在社會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領域,新公共管理強調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打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壟斷地位,允許私人企業、社會團體參與服務競爭,改革政府、簡化政府職能要做到還權于市場,將絕大部分的社會資源配置任務轉交給市場機制;讓權于社會,尊重社會自治,將一部分社會管理工作轉給各種類型的行業協會與社區或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放權于基層,充分調動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積極性;在社區和市場管理領域,新公共管理極力敦促政府充分培養和利用中介組織,讓中介組織承擔一部分社會協調和微觀管理的智能。在中國要使政府的能力和作用相符合,使政府在保持適度規模和效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就必須大力推進公共管理社會化。總之,新公共管理并不像傳統的公共管理那樣,將公共管理的主體局限在政府行政機關特別是官僚機構上,而是把公共管理放在全社會動員的層面上,使參與公共管理的對象擴大到公眾、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上。
第三,從公共管理的手段來看,新公共管理主張從私營管理方法中汲取營養,認為政府公共部門應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競爭機制。如績效管理、目標管理、組織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等并非為私營部門所獨有,它們完全可以廣泛地運用到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發生變化的邏輯結果,當公共管理主要關注的不是過程、程序和遵照別人的指示辦事以及內部取向,而更多的是關注取得的結果和對結果的獲得負個人責任,那么私營部門在這方面所積累的諸多經驗自然可以為改善公共部門的有效性所采納。與傳統的公共管理相比,新公共管理在政府職能的定位、公共管理的參與主體以及管理的手段上有了較為明顯的轉變。
可以說新公共管理的精髓就是要改革政府管理的體制,通過參與公共管理手段企業化的方法,使政府發揮新的、不同的作用———不是作為唯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而是作為促進者和管理者,從而達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有效性和社會公共福利的根本目標,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新公共管理對我國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鑒意義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政府如何運用市場的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提高公共行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公共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這是擺在國人面前的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顯然可以為我國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經驗,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的企業化管理,強調管理的高效率。我國政府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造成權力過分集中,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組織機構不合理,機構重疊,從而使得職責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規不健全,任意增加編制,從而造成機構龐大臃腫,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公共管理應該像企業管理那樣,將效率放在首要地位,這一思想是值得借鑒的。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員首先應樹立效率意識,增強活力,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公共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
(二)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領域,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進作用的。盡管政府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或私營部門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對象和方法上有種種差異,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并不完全合適,但企業管理的科學性、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這些方面則可以為公共管理所借鑒。通過將企業管理的講求投入和產出、講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同時還可以更為科學地衡量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
(三)新公共管理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打破了政府獨家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為了提高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行業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加強對提供公共服務的宏觀管制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電信、電力、鐵路運輸、自來水和燃氣供應等基礎設施產業中便可以進行這些方面的改革,從而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瓶頸”現象。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從而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新公共管理從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向注重實際工作績效,注重提供優質服務的方向發展。我國目前尚處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給不足的階段,不消說,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規章制度仍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行政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必須看到,制度畢竟是手段,它是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標和任務服務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時,應該同時考慮如何將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落到實處。而這一點恰恰是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應該加強的一個方面。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話。
(五)新公共管理重視政治對行政、對公務員的影響。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發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需要與政治體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結合起來進行。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績效與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政治體制不能有效地保證健全的政治責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權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險。在一個缺乏政治權威和政治責任的體制里,政府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質量是不能得到制度保證的。因此,盡管政府機構改革的直接目標可以是改善行政績效,但也要與政治體制改革結合起來。要讓行政人員認識到行政工作所負有的政治責任,增強對政治的敏感性,保持對政策的自覺響應性,從而達到忠實地履行行政職責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政府在借鑒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某些有價值的見解和做法的同時,也要注意結合本國的國情。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和規章,因而以新公共管理作為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符合其發展趨勢的,而我國目前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發育還不成熟,法制還不完善,因此對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只能從實際出發,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而不能全盤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