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增強行政監管促進城鄉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實現全面小康,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希望也在農村。目前農村、農業、農民,尚有很多壓力需要化解,有很多沉積已久的難題需要破解,有許多脆弱的基礎需要夯實。農村奔小康,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無旁貸,重任在肩。作為政府監管市場主體的行政執法部門,工商行政主管部門應主動為政府分憂,為人民群眾解難,積極拓展農村市場監管服務領域,不斷延伸農村市場監管前沿,努力實現“四個統一”,把監管農村市場主體與服務“三農”有機結合,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貼近農村、農業和農民,為農村社會的穩定、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的致富奔小康作出積極的貢獻。
充分發揮工商企業登記職能,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農產品加工,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戰略。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把好市場準入關,將具備生產經營條件、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和政府政策許可的納入市場規范,將不具備生產經營條件的擋在市場門檻之外,從而促進市場主體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做大做強農業骨干企業,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列入幫扶名單,幫助企業建立健全信用及合同管理制度,引導和鼓勵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打破所有制及地域界限,通過收購、控股、委托經營、融資租賃等方式,對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實行兼并聯合和資產重組,提高集約度,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二是積極探索實施“公司+基地+農戶”、“公司+科技+農戶”等不同方式,由農業龍頭企業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實現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經營。
三是將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納入企業登記,加強培育農村市場競爭主體,造就農村市場龐大的農業經濟法人隊伍,大力發展各種產供銷專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把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組織起來闖市場,引導農村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協會、農產品行業協會和新型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集約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
四是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等形式流轉的服務和監管。按照“穩制、分權、搞活”的原則,在穩定農戶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權、土地承包權和土地使用權的適當分離,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戶在土地使用權流轉中的意愿,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體現有償使用,不搞強迫命令等違反農民意愿的硬性流轉,流轉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的原則,促進土地向大戶、園區、業主相對集中,實行集中連片,規模開發,集約經營,發揮規模經營效應。按照“指導、管理、規范”的原則,加強對土地流轉各個環節的管理指導,保障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規范、有序進行。按照“實際、適市、增效”的原則,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采取多種流轉和利用形式流轉農村土地,實現土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持續快速增加農民收入。
五是圍繞品牌戰略,積極培育和扶持農產品龍頭企業,使之成為規模大、影響大、效益好的農業骨干企業。
六是根據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有機農業示范區。
七是結合旅游戰略,積極開發旅游度假農業,大力發展農家樂和特色農業,在旅游休閑、餐飲娛樂、文教衛生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八是對農業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對其進行注冊登記時,應降低門檻,放寬準入條件,減免有關收費,促使其發展的更好,做得更大更強。充分發揮個體私營經濟對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廣大農村還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促進個體私營經濟與農村經濟有效嫁接,形成一個互惠雙贏的整體。
第一,努力創造更加寬松的良好的發展環境,大力支持個體私營經濟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參與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鼓勵其參與農村服務業、鄉村民俗旅游、農家樂、特色農業和觀光農業等的綜合開發。
第二,大力支持、積極鼓勵農民從事個體私營經濟,不僅對其在政策上要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而且應放寬條件,降低門檻,在資源和市場上為其提供更大的空間。
第三,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市場經濟理念,要針對農民實施專項培訓計劃,建立完善“先培訓、后就業”的機制,通過職業學校、短期培訓、崗位培訓、民間辦學、網上遠程教育等多種途徑和各種職業教育,大規模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加強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為個體私營經濟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第四,針對農民大量進城后出現的撂荒土地及廢棄荒山,鼓勵通過轉包、租賃等形式向種養殖大戶集中。將種養殖大戶納入工商登記,使其具備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體資格,享受相應的權利和政策上的優惠,促使其加大向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使農業生產向高投入、高科技、高產出、高效益轉型。
鼓勵農民向城市轉移,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而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工商部門對此一要引導,確保農民工有序、健康流動;二要加強培訓,支持有關部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把農民培養成有一技之長的城市藍領工人,實現角色轉換;三要強化服務,由于中國國情,進城農民工畢竟是弱勢群體,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理應為其撐腰,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要加大維權力度,特別是招聘廣告、務工合同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提前主動介入,充分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四是抓信息收集和,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地收集用工信息、商品流通信息等各種信息并定期面向農民,為農民外出務工和經商提供更多的選擇途徑。五要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為農民進城務工或經商辦企業在信貸、辦理戶口、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此外,要促進農村中介組織發展,不斷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積極支持農副產品商標注冊,實施農業品牌戰略;促進農資市場健康有序運轉,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強有力保障;認真搞好農村市場監管,加大打假維權力度;加強農村市場合同監管,使訂單農業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