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化理論與現代化中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世界現代化進程與一般意義
世界現代化進程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戰后以來,隨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和深化,隨著世界在冷戰與競爭中壓力加劇,現代化意識和價值取向在不同類型的國家都得到了強烈表現,并在實踐上演化為20世紀世界現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不僅發達國家為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而繼續把現代化推到戰略高度,許多欠發達國家也提出了拒絕落后、注重發展的現代化目標和方案。現代化在實踐上構成席卷全球的壯觀景象,在理論上形成廣闊的研究領域。
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應該說,僅從經驗上感受現代化,還不能掌握其實質,只有從理論上把握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實踐上的偏移。關于現代化的概念雖然存在千百種表述,其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從理論上形成對于現代化的一般認識,是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現代化是以近代工業和科技進步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及社會制度等各個領域和層面,并引起社會結構和歷史主體的深刻變化。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發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稱為現代性。現代性實際上構成了現代化運動的階段性結果。從目前對現代化的理解來看,現代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生產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是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動力和標志,而生產社會化所表示的一定高度的生產力即現代生產力,是區別傳統的以小農、分散的生產及其水平的。它是現代化過程中最根本的最活躍的因素,是決定其他方面進步的第一位因素。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生產力發展尺度上,又區分為工業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等不同水平。
——經濟市場化。現代經濟是一種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經濟類型,其基本模式必然是對社會資源實行市場配置,即市場經濟。當然,由于其實際形成中的特點,以不同國度相區別的市場經濟形式存在種種具體的差異,但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濟市場化(并且是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的)則是其實質的東西。
——城市化。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移,傳統的鄉村或逐步建成現代城市,或為城市化所改造,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城鄉差別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不僅是居住地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工業化過程所造成的物質生產方式延伸到社會生活、直至精神生活方面的一系列轉變過程。
——政治民主化與法制化。社會的物質技術和經濟結構的進步,亦將在上層建筑領域引起相應變化,政治民主化與法制化一步步提上現代社會的建設日程,并成為現代社會的制度規范。隨著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社會將更加重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且在制度文明建設中推進。
——歷史活動的主體化。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現代化運動的最后意義在馬克思看來,應當是人向其本質的回歸和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物質技術上、經濟結構上,還是社會與政治層面上,現代化的目的都在于人的現代化,或人的解放,即人在歷史活動中主體性的發揮。在現代化過程中,人民群眾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歷史活動的主體不斷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卻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趨勢。
如上所說“經典的現代化理論”在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得到了總結和證實,但在其繼續發展中也把這一理論拋到了后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中的工業比重已經超出發達國家,而其現代化程度卻低于發達國家,這是“經典的現代化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原因在于,世界范圍里的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仍在傳統的工業化道路走,而發達國家卻進入了非工業發展軌道,即工業部門逐步向服務業和知識產業轉移、向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轉移。因此,中國學者何傳啟認為,現代化已經開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第一次現代化)進入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
“第二次現代化”過程與“第一次現代化”過程的不同之處,突出地表現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與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的差別。“工業經濟的特點是機械化、電氣化、標準化、專業化和規模化,而知識經濟的特點是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和多樣化。”(參看《光明日報》2002年4月5日B1版金振蓉文)中國學者在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比較研究中提出的“第二次現代化”觀點,根據當今社會的新變化來看待“什么是現代化”問題,這對于全面地發展地認識現代化是卓有啟發意義的。當然,現代化進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發展程度的明顯差別。根據各自的發展水平而選擇不同的現代化目標,關系到其現代化戰略的成敗。
總之,現代化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一個在層次上遞進的實踐和認識過程。作為客觀進程與主觀作用的統一,現代化要求人們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探索精神,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作出無愧于時代的貢獻。
二、在世界現代化過程下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和歸宿
在世界文明發展的路途上,中國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代里處于領先位置。但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西方主要國家在近代化浪潮推動下,相繼走上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軌道,在現代化進程中超過中國。落后就會挨打。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炮艦政策”下割地賠款,倍受屈辱。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猛烈沖激起國人自強自立的民族感情,先進的中國人慨然把睜眼看世界和追趕西方列強的意識提到了歷史使命中。現代化理想承載著中國未來的命運,寄托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
中國現代化必然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走過的老路。面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磨難和選擇,中國共產黨人把俄國十月革命后學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用以解決中國問題。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摸索出適合中國特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并在勝利地完成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之后把中國引向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近代中國歷史證明,在舊制度下是不可能完成中國人民期盼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大業的,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推翻舊制度的人民革命,才是掃清現代化的障礙和打開通向現代化大門的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僅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所必需,同時又是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第一步——不掃除中國社會前進的羈絆,就無法提出現代化任務和到達現代化建設的前沿。在現代化面前橫著一個阻塞現代化通道的舊制度障礙時,奢談什么“告別革命”,豈不是反現代化之道或把現代化推到遙遙無期嗎?正是從中國現代化的內在根據和深刻把握歷史本身的昭示中,中國共產黨人把黨的最高綱領和黨的當前綱領結合起來,背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前赴后繼,流血犧牲,向舊制度發起堅決的沖擊,去爭取中國革命的勝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開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門。在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等老一輩黨的領導人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口號,并且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巨大成就。這時,曾自豪地表示,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更大的貢獻。但由于其后黨在工作指導路線上的失誤,未能及時地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極大地干擾和改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
當中國社會主義發展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作出“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英明決策。這次會議重新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目標,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指引著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堅實起點。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確立,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是在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實踐上的撥亂反正;同時,也使我們在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認識上走出了歷史的沼澤。在新中國成立已有二三十年后,仍不能把生產力搞上去,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是難以解決中國的任何問題的。而在原有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現實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所解決的歷史課題,正包含在實現現代化的一系列任務中。
從20世紀70-80年代以后,時代主題發生著變化;與此同時,科學技術革命催動著全球性經濟競爭,這是一場沒有槍炮的特殊“戰爭”。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礎,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所以,發展問題與現代化問題日益受到不同國家、不同代表人物的關注,日益成為世界未來走勢的重要因素。不能不承認的現實是,中國在“”后,拉大了同世界工業先進國家的差距。在這樣的情況下,敢不敢提出現代化問題,能不能把黨和人民的注意力引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是中國面臨的嚴峻考驗。重新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握當今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革命和現代化浪潮,對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可能被開除球籍的危險保持警醒的結果。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我們對現代化從理論與實踐上的認識都大大地向前跨進和大大地豐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形成為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成為全黨和全國各項工作的一個綱。眾望所歸,綱舉目張,由此在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的理論與實踐上發生了一系列轉折性變化。以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勵精圖治,與時俱進,不斷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新局面,從理論上大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問題的認識,在實踐上把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現代化里程在中國的發生和發展構成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長卷和主線;百余年來先進的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是把一個落后的中國引向現代化的中國,走向民族的復興。中國現代化歷經幾番起落,癡心不改。各個階級的代表人物相繼表達過他們的救國救民主張,但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都不可能找到真正解決中國社會根本矛盾的出路。中國現代化進程“九死一生”(中國學者張琢持此論),終于變成了全民族的一項宏偉工程。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座最重要的里程碑。黨成立80多年來的歷史經驗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建國道路,才能把中國引向民族解放和階級解放,并且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黨的基本路線和黨在現階段的歷史任務,真實地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中國人民的現代化理想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客觀要求結合起來,是完成民族現代化的偉大進軍,也是全球化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上實踐上給予當代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問題交出的答卷。
三、現代化中國是對世界發展進程的貢獻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大業,是一項世界性的和世紀性的難題。這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既要完成傳統的工業化任務,又要完成現代生產過程的商品化、社會化、市場化的雙重任務,同時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潮流;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保持經濟增長的較高速度,又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完成這一艱巨任務,需要制訂出科學的審慎的規劃,經過長期的有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奮斗。
當面向21世紀時,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世所矚目的成就,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特點的認識不斷深化,對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戰略與政策更加明確。目前,我國已經勝利地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一和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前進。黨的十六大的召開和對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戰略部署,預示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光輝前景。從新世紀前20年這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目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它標志著中國現代化即將邁出的新的步伐和我們黨對實現中國現代化認識的深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富于魅力的口號,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伴隨著對中國現代化認識和實踐的深化,現代化中國的藍圖更加實際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以新的姿態擔當著民族復興的大業,使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集中表現。
應該說,21世紀上半葉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現在中國沿海發達地區所達到的現代化),都未能超出“經典的現代化理論”所表述的范圍,而不是發達國家所走的“第二次現代化”。如我國城市化進程近年在加快,城鎮和城鎮人口的比例出現持續攀升的勢頭,農村人口急速向城市流動,但城市化水平總體來看還很低。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現實就不需要關注和推進“第二次現代化”,就可以將“第二次現代化”與我們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兩者截然分割開來。事實上,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跨越式發展”的決策,沿海比較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過程,都包含“第二次現代化”的因素,其中一些現代化指標也是可以與“第二次現代化”進程相印證的。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方向。所以,關于“第二次現代化”概念,對于我們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預見和前瞻意義。
中國現代化建設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但它走著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特點來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開創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建設現代化的先例,開創了在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實行改革開放的任務,并且把這看作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構想中,二者在現代化實踐中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大特色和成功經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堅定不移地領導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深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于在批判舊體制中前進的勇氣和膽識。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關起門搞建設,那樣是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面的。中國現代化應當與世界范圍內的外部環境相聯接。為著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我們的現代化必須注意學習和吸取先進技術、科學和文化知識,以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可以向西方學習,利用資本主義下創造的有益經驗和管理方式,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在對外開放的擴大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而能夠表現出宏大氣魄和較高起點,能夠形成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與進步中的偉大創造力。
世界現代化進程對于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馬克思主義者應當站在時代的前列,回應世界發展進程提出的歷史性課題。跨進21世紀門檻,全球化形成一種不絕于耳的新語境。在全球化語境中,而中國現代化并不按照別人的標準、別人的理解去做。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而中國式的現代化又應當是世界性的,它所達到的水平應當是世界認可的,拿到世界上比也是毫不遜色的。當然,我們是在一個原有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條件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達到和超過先進工業國家的水平,但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近代化,不是重復過時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不是亦步亦趨地走別人走過的路,而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根據自己的特點達到較高的水平,甚至是別人難以企及和未有估計到的水平。在一個世界上人口眾多的大國,我們要在十幾億人的溫飽和小康基礎上進而實現自己的現代化目標,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大貢獻。新晨
中國共產黨人正在進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根據中國的基本國情,吸取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有益經驗,走出了一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路,成為20世紀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嶄新篇章。盡管在不同國家所選擇的現代化道路可能是不同的,但中國現代化實踐卻包含著關于現代化道路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從其實踐意義和世界性評價來看,是在現代化理論的發展中添上的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