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府在國際市場下提升行政效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政府作為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區域繹濟健康、快速發展的主體。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廣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廣西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加快廣西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申的角色定位,不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使其更好地為廣西區域經濟的大開放、大發展服務。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角色定位;行政效能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10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中國與東盟雙邊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頻繁。自由貿易區的啟動與建立為廣西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廣西地方政府肩負著歷史重任,如何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定位,不斷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與投資環境,使廣西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新的增長極,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廣西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過程中我們看到,中央與東盟各國簽署的有關協議需要地方政府去貫徹實施,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需要地方政府組織領導,本地區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需要地方政府組織提供,本地區人民的權利和利益需要地方政府去實現、維護和發展。因此,筆者認為,當前廣西政府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過程中,其角色定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宜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訂者。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引導一個區域進行經濟建設、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靈魂。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訂不僅關系到一個區域未來發展的前景,也關系到區域內市場主體的切身利益。廣西在與東盟各國的區域合作中具有資源、產業、區位等多方面的優勢,特別是廣西地處西南經濟圈、華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東臨粵港澳,南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及華中地區,面向東南亞,是中國通往東盟國家最便捷的國際大通道,區位與交通優勢尤為突出。同時廣西與東盟各國在資源狀況、產業結構、市場需求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如果這些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將大大加強廣西與東盟各國在投資、技術、經貿等各領域的合作。因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主要制定者的政府,在制訂廣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對區域內經濟的發展形勢有全局性的把握。對影響廣西經濟發展的國內外市場及相關因素,如要素稟賦、區位條件和市場布局等有深入的了解,形成決策“自覺”。改變過。去只從本地區進行“自我定位”的狀況,將廣西的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明確發展思路,立足于本地的資源稟賦去努力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發掘和扶持自己的重點產業,培育經濟增長點,主動順應國際發展潮流,建立起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法律體系。唯有如此,方有可能形成適宜廣西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形成面向東盟、全面開放的獨特的區域經濟競爭能力。
(二)良好區域經濟發展市場環境的營造者。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過程中,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規則和市場管理規則是使廣西區內市場得以穩定運行,市場對資源調控機制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和基礎。而擁有巨大強制力的政府才有能力制定和維護這些市場規則,正如弗里德曼所說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因此,在區域經濟合作發展過程中要使競爭性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需要政府擔當起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責任。首先,政府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的行政權威,完善市場經濟運行所需的各項制度、法規建設,規范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克服各種地方保護主義,消除貿易壁壘,使各種市場主體和商品能平等地進入本地市場,機會均等地層開競爭,保證市場交易的效率與公平。最后,進一步建立、健全規范政府自身職責和權限的法律、法規,避免政府部門在行使職權時無法可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建一個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三)有效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從2005年7月開始,中國和東盟對原產于對方的約7000種產品相互給予優惠關稅待遇,至2007年年底,中國對東盟已減免了5375種產品的關稅,對東盟各國的平均稅率從9.9%降至5.8%,降幅達41%。隨著中國對東盟各國產品降稅時間的加快,降稅幅度增大,減稅品種增多,東盟國家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和服務產業必然會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廣西在這方面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當前,要解決如何提高廣西區域競爭力,吸引國內外投資的問題。從政府層面來說,關鍵就在于要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為企業參與競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政府在強化服務意識的基礎上,應為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充分運用國家戰略決策指導下出臺的多項促進廣西發展的優惠政策,自治區政府要及時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通過加大制度供給的力度,為參與自由貿易的區內市場主體提供更多、更到位的公共服務,引導區域經濟加快發展。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中,市場經濟的高效運行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各種經濟活動能夠迅速和費用合理的在國內和國際間進行。因此,政府要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職責。做好制定方針、統籌規劃、集中投資和政策扶持四個方面的文章。努力改善道路交通、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供給狀況,夯實區域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三是加強政府的信息服務職能,為區域內市場主體提供權威、可靠的信息服務,便于企業進行正確的決策,減少失誤。
二、在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中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廣西作為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的重要省區,肩負著國家賦予的建設“國際區域合作新高地”、“中國沿海發展新一極”的重大使命以及建設中國-東盟區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發展目標。在制定適宜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市場環境,有效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進一步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
(一)提升公務員素質,加快政府管理觀念的轉變,打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思想基礎。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過程中,廣西各級政府公務員的素質及管理理念不但直接影響著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提供服務的質量,更影響著廣西對外經貿合作的開展及區域競爭力的提升,當前,廣西在人才儲備及人才結構優化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經貿類、外事交往類人才仍不能滿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建設的需要;公務員的整體素質、服務精神、責任意識、創新意識仍有待加強。因此,廣西要突破區域競爭中的人才瓶頸,使公務員隊伍符合現代政府管理體制的需求,首先要繼續培養和引進熟悉東盟國家經濟、政治、法律、語言的高級人才,提升人才結構層次。其次要加快轉變政府的管理理念,并最終落實到公務員履行行政管理及執法的具體實踐中。具體來說公務員尤其是作為領導干部的公務員,要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在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關注社會公平,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要樹立執政為民的政績觀,避免重“顯績”,輕“潛績”;重近期效果,輕長遠利益;重局部利益,輕全局利益的短視行為,創造出實實在在、于民有益的政績。要樹立依法行政的法治觀,嚴格以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行政的滿意率,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越的法制軟環境。要樹立科學民主的決策觀,政府決策失誤所帶來的損失往往是最大的浪費,因此各級領導在進行決策時,應樹立民主化、科學化的意識,建立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及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機制,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為廣西開創對外開放的新局面,積極融入區域合作提供強大的思想資源和動力。
(二)不斷創新管理體制,改進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及廣西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政府不斷創新運行機制。改善管理方式。政府運行機制是對行政行為方式、原則和程序的規范性約束,它直接影響到政府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政府運行機制的創新,關鍵是優化政府流程,在理順各種權責關系的基礎上,科學設計和安排行政管理過程和辦事程序,以縮短循環時間,規范運行程序,提高管理效能。
首先,要幫助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弱化政府的微觀經濟職能,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系。
其次,繼續加大政府機構改革的力度,依據一個行政職能對應一個主管部門的原則,對職能交叉、分工過細的部門進行合并或撤銷。
再次,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過去,行政審批項目過多過濫,不僅行政成本付出很多,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調節成效不理想,而且極易形成滋生的土壤。因此,各級政府應進一步明確行政審批范圍,精簡行政審批環節,健全規范行政審批行為的法律法規,切實提高行政審批的時效性及透明度。
最后,必須加快電子政府的建立。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政府的職能,特別是經濟管理及服務職能均可在互聯網上實現。加速電子政府的開發與建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政府運作方式及業務流程進行再造、重組,有利于政府打破時間、空間和部門分割的限制,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為社會公眾提供更為便捷、優質的公共服務。2008年年初廣西政府“政務服務及監查通用軟件”投入運行,該軟件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自主研發,涵蓋14個市、75個縣和21個城區共111家政務服務中心,是首次在全國實現省(自治區)、市、縣三級聯網的政務服務信息化管理、行政效能電子監察和審批行為視頻監控雙重監督的大型電子政務系統。至2008年3月,該軟件已將全自治區21000多個審批項目納入電子監控系統,共辦結審批事項13.7萬件,平均承諾提速32.7%,實際辦結時間比承諾時間平均提速85.8%,平均滿意率98.9%。該軟件的應用實現了政務服務信息系統和電子監察系統的無縫結合,促進了廣西的政務公開和服務效能量化家督,創新了政府的管理方式,切實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值得總結與推廣。新晨
(三)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加大政府的公共服務支出,進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近年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廣西加大了公共財政在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力度。如在公路建設方面,2008年廣西新建成高速公路突破300公里,達到302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2000公里,達到2181公里。在港口建設方面,新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新增吞吐能力1502萬噸,沿海港口總吞吐能力超過8000萬噸。在鐵路建設方面,從2009年起3年之內,廣西計劃開工16個鐵路項目,計劃投資3349億元,其中廣西境內建成約2804公里。在推動邊境貿易發展方面,廣西還啟動了興邊富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開展了如“邊境0~3公里、邊境3~20公里興邊富民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項目”等。這一系列的舉措,為廣西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增強廣西自身的競爭實力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它將大大推進廣西與東盟的經濟交往與合作。
然而要使這些投資落到實處,須進一步完善政府公共財政體制,增強預算的透明度和約束力,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加大政府財政支出審計力度,逐步加大效益審計份量,使公共財政支出的每一分錢都產生相應的效益。同時,政府應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減少并逐漸取消財政資金對一般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一方面要加大基礎設施硬件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就業培訓、社會保障、公益文化、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社會公共服務薄弱環節的投入,使政府公共財政體系更為完善,公共財政支出更為科學合理,為廣西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優質高效的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務,為廣西營造更為有利的市場環境和和諧的社會氛圍,以確保廣西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過程中充分發揮“橋頭堡”及“開放合作大平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