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公路發展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十六大和省委六屆三次全會精神,為進一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農村公路發展目標及實施意見。
一、我省農村公路現狀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至*年底,全省農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4011公里,其中縣道12460公里,鄉道31551公里。此外,還建設了47766公里的簡易村道。全省已有石家莊、唐山、邯鄲、邢臺、滄州、廊坊、衡水7個市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全省累計146個縣(市、區)實現了鄉鄉通油路,44個縣(市、區)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全省累計94.9%的鄉(鎮)和72.7%的行政村通了油路。但從全省路網發展的總體情況看,農村公路仍是相當薄弱的環節,還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通達深度不夠,農村路網尚不完善。目前,全省還有102個鄉(鎮)不通油路,770個行政村不通公路,13679個行政村不通油路,致使農村路網相互溝通及與國省干線銜接不夠,通行能力較差。不通油路的鄉鎮和行政村又大多分布在承德、張家口和保定山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較差,群眾居住分散,修通公路需要付出幾倍的努力,任務相當艱巨。
(二)現有農村公路技術標準總體偏低,路況較差。現有農村公路中,四級公路和等外公路占總里程的75%;中、低級和無路面里程占總里程的40%;此外,還有8950公里公路尚未實現晴雨通車。由于油路超期服役,致使路況較差,直接影響了公路通行能力。按照有關公路設計規范,油路一般要求10年左右進行大修改造,目前我省農村公路中超期服役的路面里程占78%;縣道中目前有危橋275座,9900米,占縣道橋梁總數的12%。
(三)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工作比較薄弱,機制不健全。縣道大中修資金不足,不能及時進行維修,公路狀況改善緩慢。鄉村道路沒有穩定的養護資金來源,重建輕養、只建不養的現象比較普遍,公路難以發揮正常效用,甚至造成投資浪費和群眾重復投資。制約農村公路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縣、鄉政府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河北省公路條例》規定,縣道、鄉道的建設、養護和管理責任分別在縣、鄉政府。由于部分縣、鄉政府對農村公路建設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高,缺乏統一有效的組織,致使農村公路建設處于一種自發狀態,群眾行路難、運輸難問題始終得不到系統有效的解決。二是資金嚴重不足。當前除少許國債資金、省交通部門每年擠出約4.5億元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含小拖養路費)外,其他方面沒有明確、固定的資金來源,資金缺口相當嚴重。三是缺乏有效的保障政策。過去有明確規定的發展農村公路資金政策,主要是鄉統籌的9%、“群眾投工投勞”和“民工建勤”,農村費改稅后,按規定應納入稅收統一解決,但數額相當有限,難以適應我省農村公路發展的需要。
二、發展農村公路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發展農村公路是落實“三個代表”要求,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施城鎮化戰略和投資拉動政策,促進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推進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也面臨著*—*年國家安排國債資金支持農村公路建設的重要機遇和交通部提出“十五”末河北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的目標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統一思想,高度重視,統籌安排,強力推進。
農村公路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屆三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和《河北省公路條例》,按照政府組織、群眾參與、部門推動的思路,本著“提高總量,改善狀況,鄉通村通,強化管護”的原則,重點實施縣道改造、通鄉油路建設、通村油路建設“三大工程”,整體改善農村交通狀況,盡快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年農村公路發展目標
全省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91000公里(包括新改建通村油路47775公里),實現鄉鄉通瀝青(水泥)路,基本實現行政村村村通瀝青(水泥)路,橋梁安全問題得到基本控制,縣道全部達到等級路。其中,*年底全省實現縣到鄉通油路、具備通車條件的行政村村村通公路,90%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至*年底,實現農村公路基本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實施計劃
*至*年重點實施縣道改造、通鄉油路建設、通村油路建設“三大工程”,全面提升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服務水平。全省共建設農村公路約56000公里,估算總投資133億元(其中國債資金項目約5000公里,估算投資40億元)。具體安排如下:
1、縣道改造。共計完成6600公里,完成縣道橋梁改造20000米。估算投資約63億元。其中,*—*年擬每年改造1200公里(利用國債資金改造1000公里,省補資金改造200公里);2006—*年擬每年改造1500公里,全部為省補資金項目。
2、通鄉油路建設。至*年完成所有通鄉油路工程,3年累計完成2310公里(其中國債資金項目約2000公里)。估算投資約9億元。共涉及102個鄉,每年約完成三分之一。
3、通村油路建設。完成通村油路建設47700余公里(其中有3900公里需新建路基)。估算投資約61億元。其中至*年底,石家莊、唐山、廊坊、衡水、滄州5個市可提前實現村村通油路。
三、發展農村公路的政策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公路建設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投資大,戰線長,任務艱巨,既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又關系到全省農村的小康建設以及黨委政府在農民中的形象;既是交通部門的一件大事,又是各涉農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的一件大事,需要黨委重視,政府組織,社會發動,交通協調,部門配合。要大力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和《河北省公路條例》,落實縣、鄉政府的責任主體地位。省政府將在適當時候組織召開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動員大會,進行全面發動和部署,并與各市政府簽訂目標明確的農村公路建設責任狀,制定嚴格的考核激勵機制,列入政府考核目標,做到任務、責任、考核獎懲三落實。對責任狀的內容,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上進行公布,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各設區市人民政府要據此制定本市農村公路發展目標及實施意見,納入政府工作計劃,認真組織實施,并建立健全項目建設和管理制度,形成籌資、建設、養護和管理良性機制。計劃部門要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和國家以工代賑資金用于農村公路建設,緩解農村公路資金緊張狀況。交通部門要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按照有關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規定履行相應的建設程序。
(二)以滿足功能、保證質量為原則,合理掌握建設標準。農村公路建設要以暢通、實用、保證工程質量為原則,合理確定技術標準,做到既滿足交通需求,又要千方百計控制工程造價,減少群眾負擔。總體要求是:充分利用舊路資源,著重提高路面等級,完善防護排水設施,增強晴雨通行能力。在技術標準上,盡量利用舊路改擴建,避免大改大調或大填大挖占用有限耕地資源。縣道和通鄉公路一般采用三級或三級以上公路標準;通村公路采用四級或四級以上標準。在路面結構形式上,一般要求鋪筑黑色路面,交通量大的路段可以采用瀝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
(三)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資金來源。落實農村公路建設資金應堅持事責一致的原則,資金籌措以縣、鄉兩級政府為主,省、市按標準予以補助。要通過多種渠道,廣泛籌措資金。一是積極爭取國債資金、中央專項基金和以工代賑資金。目前,已爭取到國債資金15億元。二是省交通廳五年落實35億元專項資金(其中國債項目配套資金4.5億元),引導、鼓勵各市的農村公路建設,國債資金項目之外的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定額補助標準:縣道二級公路貧困縣30萬元/公里,非貧困縣25萬元/公里;縣道三級公路貧困縣20萬元/公里,非貧困縣15萬元/公里;縣道中橋以上危橋改造1500元/平方米;通鄉油路10萬元/公里;通村公路2萬元/公里;通村油路貧困縣4.5萬元/公里,非貧困縣3.5萬元/公里。三是農村費稅改革后,各市、縣政府要在財政預算收入和農業稅正稅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四是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建設農村公路的積極性,組織好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公路建設,采用民主辦法,“一事一議”籌措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
上述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的資金,由各地交通部門設立專門資金帳戶,實行專項管理。其中:縣道的建設改造和養護資金由設區市交通部門管理;通鄉、通村油路建設資金和通鄉油路養護資金由縣(市、區)交通部門管理。當地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資金監管,確保專款專用。
(四)加強農村公路管理和養護,形成良性發展機制。要認真落實農村公路分級管理的責任,縣道由縣(市、區)交通部門負責養護和管理;鄉道由鄉級人民政府負責養護和管理,具備條件的可以成立鄉管所養護管理鄉道,所需資金從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專項資金中解決;村道由村民委員會負責養護和管理,村民委員會要積極制訂愛路護路公約,組織群眾養護管理村道,村道養護所需資金通過采用民主辦法,“一事一議”解決。各縣(市、區)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探索專群結合的養管方法,做到合理分工、責任明確,形成規范的工作機制,確保農村公路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