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推進地震安全建設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全面提升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總體水平,保障全市的地震安全,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目標,遵循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全面加強地震“監測預報、災害防御、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建設,努力“提高抗震設防能力,提高建筑防震水平,提高應急救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二、工作目標
到年,建立健全“專家為主、專群結合”的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實現長期預報更加科學,中期預報成功率不斷提高,短期預報有新突破的目標;城市新、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設防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設工程加固改造任務,使城鄉抗震設防能力明顯增強;建立健全專兼結合、較為完備的抗震救援隊伍體系,實現破壞性地震發生后,2小時內救援隊伍及時趕赴災區實施救援;建立健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深入扎實地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六進”(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家庭)活動,使全市60%以上的社會公眾受到一定程度的防震減災知識教育;建立健全比較完善的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工作體系。通過五年的努力,使全市“抗震設防能力,建筑防震水平,應急救災能力”明顯提升,全市人民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與“安全感”普遍增強。
三、工作任務
(一)建設地震前兆科研試驗場。
從現在開始,利用3—4年時間,在市轄區內建設一座國家級水平地震前兆科研試驗場。防災科技學院負責項目規劃設計、立項審批和資金籌措,市負責項目選址、土地報批征用等相關手續。試驗場建成后將在地震數據收集、宏觀觀測分析、地震知識普及,以及監測大廠夏墊地震斷裂活動、研究三河—平谷大地震發生構造等前兆現象,提高全市整體監測能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它不僅填補我市多年沒有專業臺站的空白,在全國市級地震臺站中也是絕無僅有。該項目已列入防災科技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并上報國家地震局,選址初步確定在距大廠夏墊斷裂帶較近的三河市境內,占地約20畝,項目總投資約1億元,項目計劃分三期完成,年辦理前期立項手續,年開工建設,年交付使用。其中,第一期計劃投資2000萬元,主要完成實驗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二)建設地震前兆臺網。
地處Ⅶ、Ⅷ度高烈度區,被確定為首都圈重點監視防御區,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年完成了《市地震前兆臺網建設發展規劃》制定工作,力爭用3—5年時間,在全市范圍內逐步建成縱橫交錯的5個監測網絡,使我市監測手段和監測水平實現大跨度提升。一是全市每個縣(市、區)都要建設一個占地3—5畝的地震前兆觀測臺站,增加觀測項目,優化觀測手段,提升觀測能力。二是建設以首都北京為中心輻射式強震臺站監測網絡,涉及三河、香河、大廠、廣陽、安次、永清、固安、霸州等縣(市、區),逐步架設地震強震動觀測儀16臺。此網對提高首都圈地區,特別是我市地震背景場探測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加強地震監測預報水平意義重大。三是根據活斷層探測結果和現有的地震構造帶分布,建立完善地下水位觀測網和二氧化碳觀測網。在三河、香河、永清、文安、大城形成地下水位觀測網,在大廠、香河、永清、霸州、文安形成二氧化碳觀測網。四是建立形成覆蓋全市的電磁觀測網絡。以市地震局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的CNEM—01型電磁數采儀器為依托,形成遍布各縣(市、區)的電磁觀測網絡。五是以動物養殖戶為依托,在各縣(市、區)建立180個左右動物宏觀觀察點,形成覆蓋全市的動物異常宏觀觀測網。
(三)開展群測群防工作。
認真落實《省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管理辦法》,全面總結“三網一員”網絡體系建設、工作進展和保障措施落實情況,修改完善《市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管理辦法》。年上半年要選樹一批先進典型在全市推廣,下半年召開“全市新時期群測群防工作會議”,對全市群測群防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利用3—5年時間,使全市群測群防工作達到網絡全覆蓋、工作見成效、經費有保障的目標。
(四)開展震害防御基礎性工作。
按照國家地震局要求,要積極推進縣級以上城市、開發區活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工作。年完成主城區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價。從年開始,利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開展全市縣級政府所在地及經濟開發區的活斷層探測、地震小區劃和震害預測工作,真正做到“地下清楚、地上結實”,為一般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提供更為精確的設計地震動參數。
(五)推進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示范城市和示范縣建設。
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是國家地震局“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市及大廠、固安兩縣是國家地震局確定的示范城市和示范縣試點。按照“地震安全城鄉”創建工作的要求,從年開始,全面實施地震社會服務工程,年完成機構設置、實施方案編制、配套資金申請等各項準備工作。爭取利用2—3年時間,建成包括城市地震災害防御能力評估系統、建設項目抗震設防管理系統、城市規劃服務系統、建設工程設計服務系統為主要內容的震害防御服務系統,形成分別面向城市與農村的震害防御信息服務平臺,為全社會提供專業化的防震減災應用技術信息服務。
(六)搞好重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
按照市政府第二十三次常務會議要求,開展重要建(構)筑物、生命線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及時消除安全隱患。作為與防災科技學院的合作項目,在完成主城區建筑物調查摸底工作基礎上,年上半年根據調查結果和市政府意見制定具體抗震加固方案,并逐步實施,確保達到抗震要求。
(七)加強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
依據《省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實施方案》,開展農村民居基礎資料調查與抗震性能評價,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基礎資料數據庫。同時,會同市委農工部、建設、規劃等部門共同設計開發經濟適用、符合當地風俗習慣又具備規定抗震設防能力的多戶型農村民居圖籍,結合全市新農村建設進行試點建設,逐步推廣。
(八)加強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建設。
經過軟件升級、數據采集錄入等工作,基本完成了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升級,年上半年進入最后調試階段。為充分發揮應急指揮平臺的作用,分期將市本級及市防震減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學校、醫院、商場、賓館、酒店、體育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及易發生次生災害的重大工程的應急預案逐步輸入地震應急指揮平臺,統一管理,便于地震應急時隨時調用。同時,將縣、鄉、村三級地震應急預案分步納入全市地震應急管理體系。
(九)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是提高“應急救災能力”的基本要求,年完成:一是以公安消防為依托,組建編制為100人的“一隊多用,一專多能”的綜合救援隊伍——市地震救援隊。每年組織開展地震應急救援專業培訓,配備專用設備和器材。二是發揮好“市地震應急救援連”的作用。對已組建的“地震應急救援連”開展專門訓練,配備必要的救援器材,不斷提升應急救援能力。三是以防災科技學院為依托,組建震害現場評估專家組。由防災科技學院選派20名有豐富現場救援經驗的專家教授,并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四是由團市委牽頭,會同市委宣傳部、市紅字會、市衛生局、市民政局等單位組建以適齡青年為主體,具有專業特長的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
(十)加強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一是利用與防災科技學院合作的平臺,制定《市主城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專項規劃》,年完成規劃編制和評審工作,經市政府批準后,依法納入《市城鄉建設規劃》。二是利用公園、廣場、防空設施,加快避難場所建設步伐。對原有公園、廣場和防空設施每年升級改造1—2處,以點帶面,逐步推開。對新建公園、廣場要按國家避難場所的有關標準要求實現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驗收。年完成時代廣場和馨境界防空設施升級改造任務。三是對學校、醫院、影劇院、商場、酒店、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要按照標準要求,分批分期規范避難標識和應急疏散通道建設,并配備相應的緊急救生避險設備,確保應急疏散通道暢通無阻。其中,年選取一家學校、醫院、商場進行試點,逐步推開。
(十一)加快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設。
按照國家地震局要求,每個城市或縣級政府所在地都要至少建立1—2所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主城區由于沒有大型科技場館,擬在學校、社區等現有場地建設小型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場所。年主要完成主城區一個學校和一個社區的試點建設任務,其它縣(市、區)也要創造條件,爭取在1—2年內各完成一個試點。
(十二)推進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設。
按照國家地震局《—年防震減災宣傳規劃》要求,利用3—5年時間,逐步在每個縣(市、區)建成一批有較高水平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地震安全示范村、地震安全示范企業、地震安全示范學校。根據我市實際,計劃年在市區范圍內建成一個具有較高水平的地震示范社區和一個地震示范學校;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以點帶面,逐步在全市展開。十二·五期間,在市區和各縣(市)建成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示范典型,實現防震減災知識的全面覆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為保證《意見》的落實,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長為組長,以各相關責任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推進地震安全城鄉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地震局。各縣(市、區)政府也要成立相應機構,負責組織落實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的防震減災工作任務。
(二)落實責任。推進地震安全城鄉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將全部工作任務按年度分解到各縣(市、區)政府和各相關責任部門。要將當年的工作任務、工作標準、完成時限、責任領導、責任人等內容進行細化,做為市政府的工作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政府和各責任部門。
(三)加大投入。項目是工作的支撐,資金是項目的保證。各責任部門要積極與上級部門聯系,爭取資金支持。市、縣、鄉三級政府要按照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把地震安全城鄉創建工作做為“民心工程”辦實辦好,給人民群眾撐起一頂“安全傘”。
(四)強化督導。要把“地震安全城鄉”創建工作納入市政府目標考核體系,把各項工作任務同市政府其它工作一并分解到各縣(市、區)政府、各責任部門,做到同布置、同考核、同督導、同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