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強化體育人才培育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國家體育總局《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精神,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頒發的《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體育局等部門關于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精神,現就加強我市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建設體育強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落實《奧運爭光計劃》選拔培養和輸送優秀體育苗子為主要任務,以服務建設體育強市為己任,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實施“強縣興市、市縣聯動、體教結合、社會聯辦”和“項目帶動、機制牽動、政策推動、利益驅動、資源共享”的人才戰略,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堅持“科學選材,打牢基礎,系統訓練,積極提高”的指導方針,抓設施促發展,抓競賽促訓練,抓輸送促精品,努力發揮市級少體校和后備人才基地校培養后備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充分調動縣(市、區)級少體校和體育傳統校、體育特色校、青少年俱樂部的積極性。在科學規劃、挖掘潛力、加強管理、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進一步做好我市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推動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的全面發展,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中心城市建設和“環三”建設注活力、爭作為、作貢獻。
二、總體目標
到2012年,逐步建立與我市競技體育發展相適應,以市級體校、重點人才基地校為龍頭,以縣(市、區)體校、人才基地校為骨干,以傳統項目校、特色校和青少年俱樂部為基礎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實現基地建設網絡化,科學選材標準化,項目設置合理化,訓練手段科學化,常規管理檔案化,隊伍管理規范化,后備苗子優質化。力爭在2012年底,省級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由現在的3所,發展到5所;省級單項后備人才基地由現在4所,發展到6所;青少年俱樂部由現有國家級3所,發展到6所。2-4所縣級體校實行“三集中”(集中訓練、集中食宿、集中學習),實行“二集中”(集中訓練、集中食宿)的少體校,從現有3所發展到5-6所,市、縣級后備人才基地由現有65所,發展到70所;全市各級體校在校生由現在的240人,發展到700人;全市在訓生由現在的550人,發展到1200人(其中省級每周期注冊青少年運動員不少于600人,市級注冊青少年不少于1000人、優秀后備人才儲備量保持在120人),力爭做到市級精品項目突出,縣級項目有特色、有強項品牌,奧運會上有選手,全運會上有金牌,省運會上爭進位。
三、主要措施
(一)加快市少體校建設。市少體校在新周期已被國家命名為“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要抓住機遇,努力在體制、機制等方面尋求突破,適時做好項目拓展,全面加強軟、硬基礎建設。積極與當地教育部門探索聯合辦學的路子,做到學習、訓練、生活等方面集中管理。提升辦校質量和效益,努力培養輸送在國際、國內體壇有競爭能力的頂尖隊員,在全市業訓工作中發揮帶頭和示范作用。
1、解決好少體校學生就學問題。市體校學生就學要給予“就近、照顧”安置,從年秋季招生開始,小學階段安置在市華僑小學,初中階段安置在東僑中學,高中階段安置以省賽前八名錄取到市高級中學。考慮到市體校學生的特殊情況,各相關學校的體校學生不納入升學率和有關考核指標。
2、全力打造重點精品項目。目前體校項目設置偏少,項目人數和教練人數不成比例,重點項目不突出,應針對國家和全省奧運爭光計劃重點優勢項目,整合資源、集中優勢、強化重點,在原設項目基礎上增加2~3個重點項目,確保市體校在全市的帶頭和示范作用。
3、強化師資隊伍管理和建設。對體校師資隊伍進行有效整合、培訓,強化目標管理責任制,提高改善師資隊伍結構,隊伍整體素質和訓練管理能力。對重點項目,適當增加教練員,以保證重點項目可持續發展。
4、進一步規范體校建設。應按照國家、省有關文件精神,全面加強體校規范化建設,充實體校領導班子,加強訓練科研工作、教學行政管理等工作規范化,把體校辦成全市業余訓練的示范校,推動縣級體校和人才基地校、傳統校全面建設。
5、加大基礎和環境建設。要爭取多方籌資逐步改善市體校的食宿、教學等訓練、辦公環境,加強體校體育文化環境建設,增加體校科研室、圖書室、電教室,運動員伙食標準提高到三類灶標準32元/人.天,其中,財政補貼27元,學生自交5元。
(二)突出體教結合,繼續實施“體教結合”、“一校兩制”的人才基地網絡建設措施。各級體育、教育行政部門要在做好學校體育工作的前提下,把抓好少年兒童業余訓練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按照省、市重點項目布局和辦校培養輸送的要求,牢牢抓住基層業余訓練不放松,狠抓后備人才基地建設,把選拔、培訓和輸送大批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為己任。
1、進一步優化項目帶動戰略。堅持短期(四年)與長遠(八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規劃相結合,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地抓好各級訓練網點和人才基地布局與項目人才規劃。重點抓好優勢項目和潛優勢項目,狠抓田徑、舉重、游泳、體操、跆拳道、籃球等基礎發展項目,抓好射擊、蹦床、摔跤、跳水、拳擊、武術、射箭、擊劍、羽毛球、乒乓球、水上項目等,多層次、多形式地建立項目選材培養和輸送網絡,向省體校、優秀運動隊、國家隊(含“八一隊”)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
2、認真抓好學校體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落實,要切實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將青少年體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陽光體育”活動,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辦好一年一度校運會。鼓勵扶持有條件的學校開展業余訓練,督促、指導各級體校、傳統校、基地校發揮各自特色運動項目上的優勢,做到科學選材、科學訓練、科學管理,切實解決好訓練和文化學習之間的矛盾,每年開展專項訓練時間不少于300個訓練日,每個訓練日保證不少于2.5小時的集中訓練,保證體育后備人才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以體育競賽活動為載體,努力構建學校體育競賽活動網絡,各縣(市、區)要充分利用節日和寒暑假時間,通過舉辦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體育傳統項目校比賽,青少年校外體育訓練、培訓、夏(冬)令營等方式,為發現和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3、強化體教結合示范帶動。實施后備人才基地等級管理制,進一步規范體教結合。體育與教育部門要加強聯系與合作,一方面,鼓勵并扶持有條件的學校申辦市級重點人才基地(訓練網點)或單項運動學校,訓練網點條件符合要求則授予“市單項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一校兩制”的訓練、教學管理體制。要以發展的眼光努力解決好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抓好業余體校與傳統校等方面的銜接,初中建制的單項后備人才基地要根據項目需要,向下延伸到小學。促進業訓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堅持走“形式多樣化、體系網絡化、模式集約化、措施科學化、成果尖子化”的道路。
4、扎實做好傳統校課余訓練。體育行政主管部門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精神,加強體育傳統校建設,每學年定期組織開展實施《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測試。教育和體育部門在完成新一周期體育傳統校、體育特色校的認定工作后,每年要組織體育傳統校項目競賽,促進學校體育課余訓練。逐步在縣(市、區)學校建立“高、初、小”一條龍初級業訓網絡項目傳統校,使之成為廣大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樂園和選拔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搖籃,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5、鼓勵大中專學校成立運動隊。大、中專學校要充分利用生源、學校管理和組織上的優勢,努力發展籃球、排球、足球等集體項目,積極參加全國、全省競賽,為優秀運動隊選材創造條件。
(三)加強縣級少體校和傳統校建設,夯實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礎。
1、加強對縣級少體校的領導。縣(市、區)少體校承擔著開展基礎訓練、輸送后備人才的任務,是體育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市、區)政府要落實少體校機構和辦學工作,將少體校建設擺上議事日程,采取積極措施,改善少體校辦學條件,幫助協調解決少體校招生、訓練,以及學生文化學習和升學問題,不斷促進少體校建設,提高人才質量。要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由體育和教育行政部門按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強管理,將少體校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體系,加快培育體育后備人才。為保證義務教育的教學質量,少體校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體系應經當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按規定配足配齊各學科教師和教學儀器設備,保證文化學習的課時。體育行政部門應合理安排好訓練時間,調整好學習與訓練的矛盾,重點在打牢基礎、輸送體育人才和加強管理。
2、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各縣(市、區)要根據當地財力物力等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地方優勢和特色項目,選拔退役優秀運動員、體育院校運動系畢業生和運動專項特長突出的高校畢業生擔任專職教練員。縣級少體校要確保配備專職教練員不少于4名。各縣(市、區)、各有關單位要加快清理教練員在編不在崗。嚴禁挪用教練員編制或教練員擔任非本職專業,保證教練員編制和崗位數真正用在從事訓練的人員身上。應將教練員訓練工作作為績效考核重點,并在崗位職稱、績效工資、評優評先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要加強各級體校教練員的培訓工作,提高運動員啟蒙階段的訓練水平,建立教練員、體育教師培訓制度,實行體育骨干教師分級輪訓的體系,確保各級各類業務骨干在不同層次里接受過培訓或輪訓,切實提高教練員、業務骨干隊伍把握人才選拔、培養、輸送的特點和規律,提高科學訓練的水平。
3、進一步明確項目設置。要在我市選拔、輸送參加省運會、全運會設置項目范圍內,突出以基礎項目和重點特色項目為主。縣級少體校開展項目數量不少于3個,在校生人數不少于60人,有條件的可增加項目或人數,做到各縣(市、區)均有重點和普及項目,逐步形成特色。各縣(市、區)重點項目、普及項目和發展項目。
4、提升縣級少體校辦校形式,嚴格執行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規定。各縣(市、區)要創造條件實行集中食宿、集中訓練的“二集中”方式,文化學習以掛靠中、小學為主。年古田、屏南、福安三個縣(市)的少體校已實現“二集中”,并順利通過省級重點基地的認定。蕉城、霞浦、周、福鼎、壽等縣(市、區)應加快硬件建設,在2012年底前完成“二集中”,并爭取通過省級重點基地驗收。柘榮縣要按有關規定統籌解決好少體校編制。到2012年前,福安、古田、蕉城等縣(市、區)要創造條件爭取實行“三集中”(集中訓練、學習、食宿)方式,以確保統一管理、統一訓練、統一辦伙食標準,確保訓練質量。同時,實施“體教結合”,建立訓練網絡和傳統校。各縣(市、區)應將少體校辦學納入當地義務教育發展總體規劃,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在招生政策、教育經費、師資配備、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統籌考慮。對縣級少體校實行“雙學籍”,依附普通學校進行文化學習的學校,學生的學籍由依附學校進行管理。對不適合留在少體校繼續進行專項運動訓練的學生,應調整回原輸送學校。
5、保證少體校辦學經費,加大人才培養的經費投入。由政府主辦的少體校、體育運動學校經費要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少體校教職工工資由財政根據編制部門下達的編制數和人事部門核定的在職人員工資標準,安排相關的人員經費;在校生公用經費,比照當地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的標準由財政部門在學校的部門預算中給予安排。根據我市經濟發展狀況,各縣(市、區)少體校運動員人均訓練經費每3000元以上(人均經費指專門用于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伙食補貼、器材設施、參賽費用等,不含教練員、管理人員工資及補貼)。
6、認真落實反興奮劑工作。嚴禁使用興奮劑,決不允許拔苗助長,訓練單位和體校教練員及學生違禁者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和省體育局的有關規定嚴厲處罰。
(四)充分發揮體育競賽的杠桿作用。建立健全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共同舉辦各項青少年體育競賽機制,結合重點項目、潛優勢項目和基礎性項目與近年來長足進步的省重點項目,在計分辦法等方面予以傾斜并充分考慮集體項目,調動各地方、各有關方面的積極性。堅持辦好四年一次全市青少年綜合性運動會,有效合理選擇青少年(中、小學生)的比賽項目;每兩年聯辦全市田徑、籃球、乒乓球、游泳、舉重、體操等基礎項目和重點項目的比賽;每年聯辦一次全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比賽。各縣(市、區)每兩年要聯辦一次中、小學的田徑、籃球比賽,有條件的地方還應積極舉行具有地方特色項目的比賽;全市各中、小學校每年都要結合特色項目舉行一次校運動會。
(五)加強體育傳統校建設,推進學校體育工作。
1、加強對體育傳統校的領導和管理。體育傳統校在學校體育教育和少年兒童體育訓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來源。各級、各部門應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力度,加強體育傳統校的建設和管理。教育部門應將體育傳統校的訓練工作列入辦學綜合考核,對體育傳統校的訓練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并制定有利于體育后備苗子和體育特長生從事體育招生的政策,使體育傳統校在項目布局和中、小學招生方面緊密銜接。體育部門應在訓練業務上加強指導,積極幫助傳統校提高訓練水平。教育、體育部門應不斷加強對傳統校的檢查指導和考核管理,使傳統校的訓練工作落到實處并取得效益。體育傳統校應認真落實體育場館器材設施、體育教練員和運動隊伍訓練,充分發揮其發現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作用,積極開展傳統體育項目基礎訓練,積極輸送優秀體育苗子,積極參加省、市級體育競賽,為我市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后備人才來源。
2、增強傳統校體育訓練師資力量。傳統校所開展的體育項目應保持一定訓練規模,配有專項特長突出的體育教師開展訓練工作。人事、教育部門在傳統校專項特長體育教師引進、招考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盡快改變傳統校體育訓練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改善師資隊伍結構,積極吸收優秀退役運動員、體育院校運動系畢業生和運動專項特長突出的高校畢業生到傳統校任教,并將體育訓練工作列入學校崗位績效考核,合理計算其工作量和訓練工作效益,使之在績效考核及工資待遇上得到應有的體現,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教育部門加快進行體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在本縣(市、區)中小學范圍內,抽調具有專項特長的體育教師充實到體育傳統校中去,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作用。教育、體育部門采取聯合辦班,組織高水平教練蹲點指導,或選送外出學習等辦法,為廣大傳統校具有專項特長的體育教師提供培訓學習機會,提高業務水平。各單位應保證一定經費用于這些人員的培訓學習。
(六)建立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環境。
1、完善市級后備人才培養輸送和競賽獎勵機制。實行教練員評聘分開,建立教練員、運動員與績效掛鉤的動態激勵機制,對選拔培養輸送體育后備人才作出貢獻的單位和教練員、體育教師、相關工作人員以及在省運會、全運會、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及啟蒙教練員、體育教師予以表彰和獎勵,并在評先、職稱評定、晉級等方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獲獎人員。各縣(市、區)要結合市級獎勵辦法,在人才培養輸送、競賽成績等方面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2、建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考評激勵機制。“二集中”少體校建設將作為縣(市、區)年度績效考核的指標。市、縣兩級體育部門要會同教育部門對傳統校、人才培養基地校,實行每周期(四年)考評制度,對突出貢獻單位在體育器材和訓練、競賽等資金上予重點扶持,對評為優秀達標校予以一定的經費扶持。教育部門要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總體考核評優體系,在升學等方面對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給予必要的特殊政策,把各項競賽成績納入學校年度綜合評比的范圍,非教育系統組承辦并參加各類體育競賽,訓練應納入教育部門或學校綜合考評范圍,并給予獎勵。小學、初中階段學生獲得市級錦標賽前三名的運動員或集體項目前三名的主力隊員和達到國家三級運動員標準的運動員可以參加達標中學相應項目的體育特長生招生,并在同等情況下優先錄取或免試升入當地學校學習;初中階段學生獲得省錦標賽前六名的運動員或集體項目前六名的主力隊員和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以上參加達標高中相應項目的體育特長生招生可以免于相應項目的專業測試,并在同等情況下優先錄取或免試升入本地非達標高中和本地職業學校學習;獲得省運會前三名或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的運動員具有達標高中保送生資格。市體校、市級人才基地校、體育傳統校項目學校面向全市招生,被市體校、市級人才基地校、體育傳統校錄取的學生按《學生學籍管理》有關規定,轉入或辦理借讀手續,保留原在學校學籍,學生畢業時,由學籍所在學校組織考試并核發畢業證書。學校不得向體育后備人才收取寄讀、擇校等費用。
3、鼓勵社會興辦業余訓練項目。有條件的學校、俱樂部、協會等培訓機構承辦代表我市參加省級比賽,享受市級業余體校相同的招生政策和相關待遇。
4、加強師資力量,改善基本待遇。對評為省、市重點后備人才基地項目的學校,并做出突出貢獻,當地政府應給予體校或基地校增加不少于一名專業教練員編制,對評為省重點傳統項目校應確保專業教師編制。對從事業余訓練并培養輸送運動員取得省級比賽前三名、全國獲錄取名次的體育教師可按體育專業教練員參評職稱。注重專業教練員的引進工作,采取特殊政策引進一批優秀教練員。切實改善教練員的生活和訓練環境,落實好國家、省、市有關教練員獎勵、訓練補貼、服裝補貼等方面的政策。教練員的各項待遇與選材、訓練、輸送、比賽成績等各個環節掛鉤。注重體育師資的合理配備,并在福利待遇、課時計算、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其他科目教師同等對待。
5、開展評先創優活動。以四年為周期,開展評選運動員輸送先進單位、優秀校長、優秀教練和優秀學校體育教師活動,樹立榜樣,激發廣大教練員、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把更多的優秀體育苗子輸送到上一級優秀運動隊。
四、組織保障
(一)各縣(市、區)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精神,切實加強對青少年體育工作領導,把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重視和發揮各級教練員在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作用,成立加強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領導小組,明確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切實幫助解決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組織、協調落實好各級體校的管理體制。要認真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體育局等部門關于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精神,牢牢把握《意見》帶來的機遇,調整工作思路,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訓練單位與主管部門簽定周期輸送指標任務和獎牌任務書。體育運動學校納入國家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序列,由同級體育、教育部門共同管理,享受同級同類學校的同等政策和待遇。體育部門負責學校的業余訓練和日常管理工作;教育部門負責學校文化課教師的配備、培訓和學生的雙重學籍管理;財政部門負責落實各級體校與同類學校的經費等政策待遇;編制部門負責幫助協調解決專業技術人員編制。
(三)改善訓練環境,加大重點投入。市、縣兩級財政部門要將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經費(運動員伙食補助、競賽、科教醫保、器材裝備、場地修繕、輸送和競賽成績獎勵等)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保障在訓運動員訓練、生活的基本費用,并充分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扶持體校建設,確保體育彩票公益金全部用于體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