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鎮委體制新機制創新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推進我縣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動力,加速把體制機制創新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經縣委、縣政府研究,特制定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扣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各項政策的落實,緊扣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構建,緊扣對接功能和承載能力的提高,縱深推進十大體系建設,破解影響科學發展的八個問題,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八個新機制,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秀美繁榮創業誠信文明和諧”新。
二、工作任務
1、推進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破解“機制不活、環境不優”的問題,建立行政服務新機制
(1)強化對重點產業和行業的服務。一是建立以規劃引領產業發展的“四規一體”新機制。即建立促使產業發展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資源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四個方面的規劃相互銜接、相互協調的新機制,建立健全產業發展、園區建設、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規劃,以規劃引領科學發展。二是出臺配套政策文件。根據促進科學發展的十大調研,出臺拉動投資、擴大內需、發展城市現代服務業、失地農民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文件。三是新設專門服務機構。新設“城市現代服務業辦公室”,抓好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新設“支持鋁業發展辦公室”,辦好鋁產業園,抓好鋁產業的發展;在工業園區設立“安商服務隊”,抓好專業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安商服務各項工作;在鄉鎮公共事務服務大廳設立“農村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配套機制,抓好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發展現代農業。
(2)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重點建立“五個一”服務機制:一是實行礦產資源開采和房地產稅費征收一體化,建立“一體化”征收機制。二是修編《涉企政策(收費)一本通》,建立“一本通”繳費機制。三是建立企業注冊登記并聯審批和房屋報建并聯審批制度,建立“一站式”辦結機制。四是設立“海關、商檢聯絡處”,建立“一關通”口岸服務機制。五是加大環境破壞的查處力度,建立“一月一督查”機制。
(3)探索建立公路、安全生產、食品、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聯合執法新機制。
(牽頭單位:縣委政研室、縣政府法制辦;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建設局、縣國土局、縣工業園管委會、縣物價局、縣監察局、縣礦管局、縣行政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縣外經貿局、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果業局、縣國土局、縣工商局、縣國稅局、縣地稅局、縣人行)
2、推進金融服務和產權交易體系建設,破解“融資難”的問題,建立資本市場運作新機制
(1)創新融資機制。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建立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金2000萬元以上,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加大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授信額度,擴大信貸規模,全年新增貸款達到8億元以上。二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建設,通過財政注入和引入民間股份使注冊資本金達到1000萬元,發展新的協作銀行,確保全年擔保規模達到1億元以上。三是設立“財政信用擔保中心”,全年擔保規模達到1億元以上。四是建成國有資產經營中心,將現有行政事業單位的土地由劃撥土地依法轉為出讓土地,使其成為合法的抵押資產,全年擔保規模達到1億元以上。五是成立“促進企業上市辦公室”,出臺企業上市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強對后備上市企業的優選培育,指導和幫助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六是探索與信托公司合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進行融資,以解決工業園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2)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大力推廣不需要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擴大可用于抵(質)押的物品范圍,積極發展林權、果權、地上收益權、水域灘涂和五荒地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押貸款。
(牽頭單位:縣人行、縣財政局;責任單位:縣委農工部、縣發改委、縣中小企業局、縣工業園、縣國土局、縣房產局、縣林業局、縣果業局、縣國資辦、縣銀監辦、縣農行、縣中行、縣工行、縣建行、縣農發行、縣農信聯社、縣郵政銀行、銀行支行)
3、推進物流服務、口岸服務和貿易服務體系建設,破解“流通不活”的問題,建立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機制
(1)成立“城市現代服務業辦公室”,出臺配套政策措施,推進紅金物流園、昌聯倉儲物流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硬件基礎設施,確保全年交通運輸業實現稅收1500萬元,引進物流企業7家以上,總數達到25家,其中全市規模以上物流企業總數達到6家、自開票企業總數達到5家。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建設星級賓館、娛樂城、大型購物中心、步行街等項目,加快發展以物流業、旅游業、休閑保健業、房地產業等為主的城市現代服務業,打造周末經濟、假日經濟。
(2)設立“海關、商檢聯絡處”,建立出口企業轉型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導出口型企業實現“三轉”,即由來料加工轉為進料加工、半成品加工轉為成品加工、異地報關轉為本地報關。
(3)進一步繁榮城鄉貿易市場。通過出臺扶持政策,新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15個以上,其中培育有一定規模的銷售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或農產品經紀人協會3個以上;培育商貿流通經營批發和零售龍頭企業3家,新增1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增農村“四大網絡”網點30個以上。
(牽頭單位:縣交通局、縣外經貿局、縣供銷社;責任單位:縣工業園管委會、縣財政局、縣建設局、縣房產局、縣交警大隊、縣國土局、縣商業局、縣旅游局、縣地稅局、火車東站)
4、推進人力資源體系建設,破解“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問題,建立就業、招工服務新機制
(1)建立“小老板創業園”,以創業促就業。抓緊建立農民工信息登記制度,開設專業的就業創業服務窗口,引導返鄉人員向縣內工業園區、企業就近就地轉移并鼓勵其創業。
(2)規劃建立“職教園區”,新建公共實訓中心,以培訓促就業。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以小額貸款為抓手,把擴大就業與全民創業結合起來,建立政策扶持、創業服務與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
(3)在園區內建設“新市民公寓和廉租房”,出臺配套措施,吸引農民工進園就業。同時,在園區內建立幼兒園、學校、醫療機構、超市、金融分支機構等,進一步改善園區基礎設施
。
(4)抓好引才引智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人才交流中心和“學士后流動中心”運行機制,為企業引進各類急需的專業人才30人以上。
(牽頭單位:縣人勞局;責任單位:縣委農工部、縣教育局、縣工業園管委會、縣房產局、縣經貿委、縣衛生局、縣供銷社、縣科技局、縣就業局、縣人行、縣銀監辦)
5、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破解“保障難”的問題,構建和諧平安新機制
(1)解決失地農民保障問題。出臺失地農民就業與社會保障暫行辦法,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補償機制,解決好失地農民戶籍和住房安置、就業與再就業、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及困難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子女就學等一系列問題。
(2)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全年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大社會保險總人數突破10萬人,其中工業園區企業新增參加“五保”員工2000名。
(3)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基金管理,探索農民參與監督和民主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以上。
(4)加強“三院”建設,新建老年公寓,建立社會養老新機制。
(牽頭單位:縣人勞局;責任單位:縣民政局、縣衛生局、縣工業園管委會、縣社保局、縣就業局、縣醫保局)
6、推進信息網絡體系建設,破解“網絡應用不夠”的問題,建立政務公開新機制
(1)進一步完善引導政策,通過以獎代補,鼓勵廣大干部職工特別是副科級以上干部購買電腦,提高網絡化和信息化水平,促進工作開展。
(2)拓寬網絡六大應用服務領域。一是網上政務信息公開。完善“人民政府網”建設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政務信息公開和公眾互動功能,提高政務公開透明度。二是網上辦事辦文。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步伐,實現部分可公開政府公文和辦事表格下載、部分政府行政許可項目網上辦理;推廣使用網上行政辦公系統,開通公文電子化功能,逐步取消紙質公文。三是網上征稅。完善財稅庫信息共享機制,建立財稅銀庫稅收收入電子繳庫橫向聯網系統,規范稅收收入電子繳庫業務。四是網上投訴。建設機關效能電子監察系統和網上審批電子監察系統,開通網絡投訴,提高辦事效率,優化發展環境。五是網上學習。完善“黨員干部在線”,增強網絡學習功能,進一步提升廣大干部職工綜合素質。六是網上招商。進一步完善“投資招商網”,開展網絡招商。
(牽頭單位:縣發改委;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縣財政局、縣監察局、縣工業園管委會、縣外經貿局、縣行政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縣國稅局、縣地稅局、縣信息中心)
7、推進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破解“企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建立企業自主創新新機制
(1)建立培育名牌企業庫,健全培育名牌企業長效機制,加大名牌產品爭創力度,年內爭創中國名牌產品1個以上、省名優產品2個以上。
(2)出臺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研發機構建設,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項目對接,推進新產品新技術成果轉化;鼓勵發展設計、研發、咨詢等公共技術服務組織及中介機構,形成企業、大專院校、公共技術服務組織與中介機構三位一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3)制定甜葉菊育苗栽培技術規程、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規程,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進程。
(4)新建汽車檢測中心。
(牽頭單位:縣質監局;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縣經貿委、縣工業園管委會、縣農業局、縣工商局、縣交通局、縣房產局)
8、推進十大體系物質載體建設,破解“投入不足”的問題,建立投入新機制
(1)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新上和續建紅金物流園、昌聯倉儲物流、小額貸款公司、財政信用擔保中心、城北農貿市場、新市民公寓和廉租房等10個重點物質載體項目(詳見附件)。
(2)設立物質載體項目扶持專項資金,提高各項目責任單位的積極性,加快物質載體項目建設步伐。
(3)健全工作經費保障機制。縣財政要切實落實好縣十大體系辦工作經費,改善工作條件,確保工作正常開展。同時,給牽頭單位安排一定的十大體系建設專項工作經費,對工作成效明顯的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
(各體系牽頭單位和相關責任單位)
三、工作措施
1、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調整縣實施十大體系綜合協調領導小組,由縣政府代縣長李明生任組長,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鐘敏任常務副組長,縣人大副主任邱封海任副組長。進一步明確各體系牽頭、責任單位,加強組織領導,從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上形成更為有力的保障。
2、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十大體系督促檢查機制、量化考核機制、獎懲激勵機制、輿情反饋機制、聯系互動機制等各項長效機制,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和有效性。堅持每月一例會、每季一調度、半年一考核,并通過組織召開協調會、現場辦公會、流動現場會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定期督查等方式,督促各項任務保質保量完成。加強與市十大體系辦、市十大體系牽頭單位以及鄉鎮之間、部門之間的聯系、溝通與協作,構建上下互動、左右聯通的溝通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3、進一步創新工作方式。在整體推進十大體系建設的同時,特別要加強對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研究,拿出有效化解金融危機、確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以及農民增收的措施,推動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關聯的優勢體系建設,破解重點、難點、節點問題,形成重點、難點、節點突破,整體推進的發展格局。此外,針對“成果轉化難”的問題,通過推進十大體系進園區、進鄉村、進社區和進市場工作,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實現由面到點的轉變,解決企業、農村、市場和社區發展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4、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縣十大體系辦要重點組織開展好十大體系建設創新案例征集評選、創新論壇、載體竣工揭牌儀式、優秀物質載體建設項目評選等宣傳調研、信息編報、學習培訓、爭先創優各項活動,進一步營造濃厚的工作氛圍,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動十大體系建設工作的強大合力,確保今年各項任務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