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城鎮化建造指導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加快我市城鎮化進程,現就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間全市城鎮化建設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思路
今后一段時期,我市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全市“十二五”城鎮發展規劃、雙百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和城鎮建設的政策精神,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地域客觀實際,堅持以轉變理念、創新機制為動力,以完善城市功能、培植產業支撐、增強人口集聚能力為重點,以城鎮化建設和“宜居城市”創建活動為抓手,走具有特色的城鎮化建設新路子,全面提高城鎮發展的內涵質量,并充分發揮城鎮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核心推動作用,努力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二、主要原則
(一)高度重視城鎮化和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協同發展,不斷擴大城鎮規模,逐步實現產業布局與城鎮布局同步優化,產業功能與城鎮功能同步提升,以產業繁榮城鎮,以城鎮支撐產業。
(二)牢固樹立城鄉統籌發展理念,以城鄉建設統一規劃為先導,以城鄉基礎設施統一建設為基礎,以城鄉產業統一布局為重點,以城鄉社會事業均衡發展為保證,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輻射、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
(三)把“以人為本”和提高社會福祉貫穿到城鎮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以群眾滿意為最大追求,著重開工建設一批涉及民生、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城鎮基礎工程,徹底轉變重建設輕管理、重生產輕生活等落后觀念,在城鎮發展中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更多地增加民生元素,更多地重視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四)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優勢,把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城鎮化建設中,強化城鎮建設特色,提升城鎮發展形象,彰顯的歷史文化魅力。
(五)城鎮化與生態化并舉,在城鎮建設中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控制,著力實施縣級垃圾、污水處理場建設等基礎性工程和沿漢江百公里生態景觀帶建設等生態環境工程,整體提高城鎮生態環境質量。
(六)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準則,在城鎮規劃與建設中大力貫徹落實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理念,促進水、土地等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為城鎮持續、健康發展做好資源和空間儲備。
三、推進目標
依據市十二五城鎮化發展規劃,結合我市資源開發、交通發展狀況和產業布局調整的特點,按照重點集約式的發展戰略和“打基礎—硬攻堅—促提升—抓管理--帶區域”的步驟,持續、深入地開展城鎮化建設推進年活動和“宜居城市”創建活動。大力發展中心城市,重點發展勉縣、城固兩個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其他縣級城市,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一主、兩副,三軸、四區”的城鎮空間結構體系,全市城鎮化水平接近或超過全省57%的城鎮化平均水平,努力達到58%。其中中心城市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分別達到85萬人、85平方公里,并依托交通樞紐優勢在乃至整個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吸納能力,成為市域對外經濟交往的核心引擎。勉縣、城固城區人口規模、用地規模分別接近20萬人、20平方公里,與中心城市在產業發展、社會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協作機制,中心盆地城鎮發展區初步形成。南鄭、西鄉、洋縣、略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加強,寧強、鎮巴、留壩、佛坪等4個縣城的規模得到突破發展,對縣域產業、人口的吸引、聚集能力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加快集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使之成為適宜中小企業創業的平臺和吸引人口聚集、促進縣域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崔家山、大河坎2個省級示范重點鎮的新區基本建成,成為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鋪鎮等10個省級重點鎮鎮區人口規模分別達到3萬人以上,建成區面積較十一五末分別擴大1.0平方公里以上;河東店鎮等10個陜南重點鎮鎮區人口規模分別達到2萬人以上,建成區面積分別擴大0.5平方公里以上;武鄉鎮等22個中心鎮鎮區人口分別超過1萬人。
四、階段性任務
(一)城鎮化建設攻堅年(2012年)
以中心城市和縣城為主戰場,以解決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和“死角”問題為基礎,依靠行政力量的引導和市場力量的推動,通過思路、機制、措施的創新,全面加快既定建設項目的實施,積極啟動“宜居城市”創建活動。中心城市濱江新區開發取得突破性成果,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帶(天漢文化公園)建設全面展開,城市北部興元湖片區開發建設全面啟動。縣城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供水、電力、燃氣和防災減災等現代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同時,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連互通、資源共享的方針,積極開展信息應用網絡和區域交通網絡兩大體系建設,盡快建立起聯絡國內國際、覆蓋全市大部分地區的高速服務通道,有力促進城鎮各類產業園區的發展建設。
崔家山示范鎮新區初具規模,開始實施“以城帶鎮、村莊整合、園區示范、社區建設、環境整治、強化服務”六大工程;大河坎示范鎮全面完成江南西路等7項工程建設,有力促進“一江兩岸”開發進程。省級、陜南重點鎮63個計劃建設項目全面竣工,移民安置區基本建成,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80%以上。其他集鎮生產、生活功能基本齊全。全市“農村清潔工程”廣泛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整治面貌煥然一新。
(二)城鎮化建設提升年(2013年)
中心城市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以更高的標準改善交通條件、提升環境質量、提高文化品位。城市二環道路系統全面建成通車,西漢三遺址和東關正街歷史街區保護改造及東部商務、信息、科研教育新區開發建設全面啟動,城市商業活力與文化魅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加快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推進城市產業結構向高端發展,強化其區域消費中心、生產要素聚集中心的地位和功能。縣城全面啟動“宜居城市”創建活動,以優化人居環境、促進三產發展為主要目標,緊緊圍繞城鎮“服務水平、建設檔次”兩個提升,一方面把歷史延革、傳統積淀、民俗風情與現代化建設理念有機結合起來,集中建設和改造一批廣場、公園、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等文化設施,強化和提升城鎮建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加大綜合醫院、中小學校、體育場館等公益性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完善城市各項社會服務體系并推動社會服務資源向基層和社區轉移,積極培育扶持城鎮旅游休閑、文化傳媒和會計、咨詢等智力型的中介服務以及社區服務等新型第三產業,以滿足城鎮居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集鎮建設基本做到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有利生產組織,實現區域環境的整體優化,青木川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得到進一步的保護,崔家山鎮形成具有航空特色的現代化集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滿足5萬以上人口規模的需求。省級重點鎮和陜南重點鎮同“十一五”末相比,各鎮建成區面積擴大0.5和0.2平方公里以上,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集鎮要基本實施完成“六個一”項目,鎮區面貌發生顯著改變。農村建設注重突出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建設品位與檔次有所提升,各村莊基本建立起整治保潔長效機制。
(三)城鎮化建設管理年(2014年)
按照“管理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的理念,著重在探索建立精細化管理機制和規范化管理隊伍上下功夫,加快實施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管理,形成責權明晰、運作規范、相互配合、有效監督的管理新模式,使城鎮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得到顯著提高,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保障社會的穩定和諧。中心城區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設并全面投入使用,各縣(區)借鑒中心城區經驗,在2014年底前啟動數字化城市管理調研工作,2015年完成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設并投入使用。中心城區和縣城均要按照城鎮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加強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系統建設,重點開展城鎮的綠化、美化,強化以城鎮出入口、城鄉結合部和過境鐵路、公路、河流沿線為重點的環境綜合整治,大幅度增加城鎮綠色空間,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城鎮生態系統,“宜居城市”創建活動取得階段性成果。
各級重點鎮市政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基本接近縣城水平,并具有專職的集鎮規劃建設管理隊伍和較為規范的管理機制。農村進一步完善環境衛生管理的各項村規民約,長效管理機制基本健全,清潔工程整治成效得到鞏固和提升,農民生活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四)城鎮化建設帶動年(2015年)
中心城市和縣城建設,一是按照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的客觀規律,強化各類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以及與城市功能的互補協作,提高園區的承載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促其建成新型城區,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發展支撐;二是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鎮經濟反哺農村經濟”的階段性要求,以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為指導,在城市與城郊鄉村間積極推進規劃建設、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組織建設“六個一體化”,使城鎮各類市政生活設施和社會化服務向郊區、產業園區、農村地區延伸,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農業人口向城鎮居民轉化,努力帶動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三是中心城市按照“雙百”城市發展戰略和共享共建、協作分工原則,與城固、勉縣、南鄭三個縣城著重在產業布局、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強對接,探索建立中心盆地城鎮區規劃建設聯席協調會議制度,合理規劃布局和推進實施區域內重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共同帶動褒城、崔家山、周家坪三個組團及周邊集鎮的開發建設,將盆地城鎮區打造成為全省快速推進城鎮化的示范區。
集鎮建設基本形成城鄉一體化,促進集鎮產業結構向多元化方向轉化,帶動區域有序、健康發展。其中省級重點示范鎮城固縣崔家山鎮“以城帶鎮、村莊整合”工程成效顯著。各省級、陜南重點鎮積極與周邊集鎮和農村初步形成相互交流、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廣大農村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農村環境保持良好。
五、工作要求
(一)進一步加強對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領導。各縣區政府要切實加強對城鎮化工作的領導,在成立常設領導機構的同時,健全領導機制、決策機制和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城鎮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中省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政策機遇,利用我市越來越好的基礎條件和干部群眾建設城鎮的高漲熱情,抓好組織、協調、配合、落實各個環節,形成推進城鎮化建設工作的強大整體合力。
(二)進一步加強對城鎮化建設的研究。一要加強對城鎮化建設知識與先進理論的學習和思考,努力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在具體的城鎮化建設實踐中,尊重城鎮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推動各項工作;二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有工業基礎的城鎮要通過壯大產業吸引人口聚集,農業產業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要考慮農業園區的就地城鎮化模式,生態環境優越、地域特色明顯的城鎮可以走旅游型的城鎮發展途徑,資源貧乏的集鎮則要結合鄉鎮撤并、移民搬遷進一步擴大鎮區規模;三要縝密、細致地研究制定好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思路和辦法,千方百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和熱情參與到城鎮化建設與發展中來,確保各項工作推進有目標、操作有措施、建設有成效。
(三)進一步加強體制機制創新。一是要加強土地管理機制的創新,全面貫徹落實好《省加快縣域城鎮化發展綱要》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縣域城鎮化發展的實施意見》,依法穩妥推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進入市場流轉,建立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掛鉤、農村人口進城定居規模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掛鉤、城鎮土地開發整理數量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掛鉤機制,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二是加強城建投融資體制的創新,堅持以經營城市、運營城市的理念靈活運作土地、空間、歷史、文化等城鎮資源,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舊城改造和新村建設,鼓勵采取BT、BOT模式,即以客商投資建設、政府一次性回購、資金分期支付的合作方式以及土地捆綁項目等模式,吸引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城鎮建設及運營領域,進而形成收儲土地—項目建設—優化環境—土地升值—加快發展的良性循環,以土地開發帶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鎮發展;三是加強社會保障機制的創新,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政策和管理體系,整合基本醫療保險經辦管理資源,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的統一,并逐步在集鎮建立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賃住房的建設、管理機制。
(四)進一步加強考核督查。城鎮化建設是事關發展快慢與否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縣區、各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分解任務,讓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任務、項項工作有著落,做到事有專管之人、人有明確之責、責有限定之期。在此基礎上,要加大對重點項目、城鎮化建設進展情況的監督考核力度,把建設成效作為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依據,對工作不到位、行動不積極、影響整體工作進展的單位和個人要通報批評,對造成工作失誤的要追究責任,對成績突出的要大力給予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