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泥業構造調節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和《省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把握好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我市水泥產業發展現狀,特制定如下指導意見:
一、我市水泥產業現狀
我市現有水泥企業10戶,總資產6.9億元,從業人員2362人。2009年,全市水泥產量達到229.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03億元,稅收7231.3萬元,利潤5446萬元。
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整合,我市水泥產業結構漸趨合理,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整體水平不高,全市水泥產量僅相當于一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的水泥產量,年產能過50萬噸的僅有2戶;全行業人均水泥產量僅1100噸,與大、中型水泥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落后產能比重大,2009年全市水泥產能達到270萬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企業2戶,產能170萬噸,機立窯水泥企業6戶,產能1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只有63%,低于全省72%的平均水平。三是產業集中度較低,資產過億元的企業僅2戶,5000萬元以下的6戶,水泥企業存在多、小、散等問題,沒有形成合力,綜合競爭力不強,同時存在技術落后、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四是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由于機立窯生產線工藝和設備普遍落后,造成產品檔次低、質量差、能耗高、資源浪費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加快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市水泥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產業結構調整原則
按照“上大關小、優勝劣汰、優化組合、有序發展”的原則,推進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優化,鼓勵區內水泥企業兼并重組、資產整合,形成“兩企、三線、八站”的格局,即打造丹水建材和堯柏秀山兩戶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建成丹水公司留仙坪日產2500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和商鎮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日產2500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堯柏秀山尾礦綜合利用日產2500噸熟料三條新型干法水水泥生產線。加快水泥落后產能淘汰步伐,2012年前淘汰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改為粉磨站,形成洛南丹洛、商南建材、商南秦東、商山、君隆、商州丹水、山陽秦陽、商州金陵寺等八戶水泥粉磨站,形成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水泥產業結構。
三、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
1、加快淘汰水泥落后產能。根據中省要求,各縣區要制定三年內徹底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工作時間表,大力宣傳國家產業政策,宣傳“早淘汰、多獎勵,遲淘汰、少獎勵”的激勵政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快現有100萬噸機立窯生產線退出市場步伐,2012年前淘汰全部機立窯。各縣區要及早謀劃淘汰產能企業轉產準備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切實維護職工的從來沒有權益,保持社會穩定。對于未按期拆除機立窯的水泥企業,將不予辦理生產許可證,環保及安監部門不予辦理排污許可證和安全生產許可證,電力部門執行差別電價。
2、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提倡水泥企業應用高固氣比水泥懸浮預熱和預分解技術等自主創新技術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項目,支持發展有市場需求的特種水泥,鼓勵在現有生產線上進行余熱發電、粉磨系統節能改造和處置工業廢棄物、城市污泥及垃圾等。新項目水泥熟料燒成熱耗要低于105公斤標煤/噸熟料,水泥綜合電耗小于90千瓦時/噸水泥,石灰石儲量服務年限必須滿足30年以上,廢氣粉塵排放濃度小于50毫克/標準立方米。
3、加強行業運行信息。要適時產業規模、市場需求、生產銷售庫存、淘汰落后產能、污染排放等信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及時反映行業問題和企業訴求,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和投資者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行業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