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普及后道德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是虛擬的,但同時也是實在的。對青年學生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緩。本文在認真分析網絡道德問題的基礎上,結合青年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提出網絡道德教育要堅持“法德并舉”、禮法相融,教育在前、預防為主,辨識為主、灌輸為輔,自律為主、他律為輔等4條原則,努力使青年學生作為網絡主體能踐履人類道德準則,引領網絡時代不斷前行。
一、網絡道德問題十分嚴峻,加強青年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和應用。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思維和活動,其中包括道德價值觀和道德生活方式。電腦網絡技術及其日益廣泛的應用再一次與科學技術的倫理道德價值問題相伴而生,各種各樣的網絡犯罪活動。網絡道德問題接踵而至。網絡黑客和恐怖組織、邪教組織等利用網絡從事犯罪活動。制作和傳播電腦病毒;充斥著暴力、色情等有害的東西在網上泛濫;“電子大盜”進行竊密和偷盜等犯罪活動;網上知識產權剽竊毫不費功夫,互聯網在成為學生先進的學習工具的同時也成為幫助學生作弊的機器;種種假信息,甚至彌天大謊在網上屢見不鮮;網上相互欺騙、玩弄等,甚至釀成惡性事件的也時有發生。可以說,互聯網發展越快,對倫理道德的挑戰也越嚴峻。有科學家擔心:如果某些惡人掌握了尖端的電腦技術,停止或破壞部分或一切人們日常生活所依賴的網絡系統,整個社會系統就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在我國,近幾年來網民人數每年遞增10倍多,從年齡構成看,3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絕大多數,而青年網民中的絕大多數則是青年學生。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年。我們要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措施應對這種挑戰。”面對網絡世界中已經出現的諸如個人隱私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公共信息安全、信息壟斷、信息污染、信息欺詐等系列棘手的道德問題,人們對此保持高度警覺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必須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過分夸大其負面效應,否則將阻礙網絡的正常發展。我們必須認識到:網絡技術在發展中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人既是問題的制造者又是問題的解決者。因此,有效地對青年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所在。
二、青年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生力軍和后備軍,對青年學生積極有效地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應該堅持以下4條原則
首先,堅持“法德并舉”、禮法相融,健全與落實網絡道德規范。堅持“法德并舉”、禮法相融,就是要堅持以
“禮”、以“德”防惡于未然,堅持依法懲惡于已然。所謂網絡道德規范是指網絡社會中各網絡主體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它對各網絡主體的網上行為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網絡道德規范包括網絡社會公德規范和網絡社會職業道德規范。這些網絡道德規范必須要適應網絡發展的要求。不久前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是對青少年網絡主體行為的一種公德規范,應當廣泛深人地進行宣傳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訂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借鑒網絡發展先進國家的經驗。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明確規定被禁止的6種網絡不道德行為:(1)有意地造成網絡交通混亂或擅自闖人網絡及其相連的系統;(2)商業性地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3)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4)未經許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網絡道德規范制定后要在全社會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宣傳,要使青年學生內在地培養出自覺的網絡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責任,增強網絡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如《綱要》所要求的“使他們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什么是必須提倡的,什么是堅決反對的。”讓全社會的網絡主體,自覺地運用網絡社會公德規范和網絡社會職業道德規范,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網上行為。
其次,堅持教育在前、預防為主,著力增強主體道德意識。網絡社會是人類現實社會存在方式的擴展延伸,人是網絡社會的主體,所以網絡社會中網絡主體的行為必須受到一定道德規范的制約和約束。就如同我們不能聽任現實社會的道德無序狀態一樣,我們也不能聽任網絡社會的道德無序。
當前,簡單地應用既有社會道德去代替網絡社會道德是不可想象的,但拋棄既有社會道德去構筑網絡社會道德也是不可能的。在這一特殊時期,我們必須堅持教育在前、預防為主,必須主動出擊,積極地去思考、探索、行動。網絡道德與一般的公共道德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從一定意義上講,網絡可以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盡管網絡作為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是客觀存在的,但是網絡界面是不公開、不透明的,及時有效的監督十分困難。而網絡主體則是利用網絡同社會發生著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以網上言行對他人產生影響。即便說,網絡道德是一種“私德”,那也應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做到“慎獨”。走進網絡,網絡主體做些什么、說些什么,都是其自身靈魂的真實寫照,是對主體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觀評判。青年學生要響應《綱要》的號召,爭做網絡道德的模范,爭做網絡文明的使者,爭做網絡安全的衛士,從我做起,自尊自律,文明上網。所以,我們要著眼于主體道德意識的確立和增強,教育青年學生“以人為本”,學會思考人性、道德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在道德領域中人是什么?我是什么?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我在社會中的位置是什么?等等。通過這些基本問題的思考促使他們以人性、道德的基本原則分析問題,在網絡主體行為中恪守人類基本的道德準則。要讓青年學生知道:在網絡上,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與機器、與電腦、與符號打交道,但實際上,是在與一個個同我們自身一樣的活生生的人交往,是一種社會行為。因此,維護網絡秩序、制止網絡不道德行為,應成為我們共同遵守的準則。青年學生應不斷增強主體道德意識,努力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覺的道德意識和恒久的道德理性。人類創造了網絡技術,但要警覺人本身的“異化”或“主體失落”,人絕對不能成為自身創造物的奴隸和犧牲品。
第三,堅持辨識為主、灌輸為輔,提高網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網絡將人們帶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使得道德教育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傳統的道德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戰。傳統的道德教育具有內容上的高度一致性、價值觀念的純粹一元性、方法上單向灌輸等特點,這在相對封閉的德育環境中頗有成效。但網絡社會呈現的是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價值觀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開放性,加之迄今為止對蕪雜的網絡信息還沒有足夠的技術手段加以篩選過濾和有效控制,大大增加了青年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難度。網上的不良信息、錯誤信息極易侵蝕青年學生好奇心強、鑒別力弱的單純的心靈,可能造成他們思想的茫然波動、價值觀念的無所適從、道德理念的善惡混淆等。網絡信息的良莠并存進一步凸現了對青年學生培養辨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網絡道德教育中要堅持以道德辨識為主、以道德灌輸為輔。
對青年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一方面我們要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增加“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有效地進行道德原則與規范的灌輸,告訴他們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青年學生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集體會診”、分析識別,組織開展對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會等,努力增強學生的道德辨識能力。通過道德教育,使青年學生能夠更好地克服感性沖動和道德理念沖突,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能夠選擇并確定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踐履科學的道德理論,擁有規范而高尚的道德生活。
第四,堅持自律為主、他律為輔,使青年學生成為網絡文明建設的先行者。網絡的開放性改變了青年學生的生存環境和道德環境。網絡開辟了“非熟人”之間的交往機會.呈現的是少有人干預過問與管理控制的道德監督機制因此,在他律條件下被動接受社會道德規范的大學生可能放松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并和既有道德發生激烈的沖突。所以,網絡呼喚著人的道德自律,需要主體自覺地內化道德規范而形成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道德行為體現的是人的自我的人格尊嚴與道德覺悟,而不是受外部必然性和人的自然本能所支配與決定;二是指道德行為是立足于接受社會道德規范基礎上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自我主宰的結果與表現,而不是外力的限制或是由于害怕懲罰和恐怖而屈服于道德命令。道德自律的形成固然包含著道德觀念的接受和內化,更主要的是道德行為已經成為道德主體的自覺的自我選擇,已成為主體的自我意愿。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要達到完全的自律是脫離實際的,適度的他律是必要的。但是在大學德育中,不應滿足于他律的成效,應當著力推進兩個轉化:一是推進他律向自律的轉化,二是推進淺層次的道德自律向深層次的道德自律的轉化。具備深層次的道德自律才能在個體作為網絡主體時抵御龐雜的網絡信息的非道德與反道德的侵蝕,保持道德自律的穩定性、有效性。只有這樣,當代青年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才能肩負起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