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結構調理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今年,全縣大秋作物種植面積40.5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30.3萬畝,豆類、甘薯及其他作物10.2萬畝,大秋作物普遍長勢良好,可望獲得豐收。“三秋”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搞好秸稈綜合利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時期。為切實做好“三秋”各項工作,特做如下工作安排:
及早準備,圓滿完成秋收種麥任務
(一)加快秋收進度,強化農機具調度和管理。為確保今秋全縣玉米及時收獲和秸稈機械直接還田任務的完成,縣農機服務中心和各鄉鎮要早安排,早準備,加強管理,科學調度,充分發揮農機具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保證秋收種麥進度。一是實施好農業部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和市農機具補貼項目,多方籌措資金,加大補貼力度,積極搞好玉米聯合收割機的推廣工作,鼓勵農民購置先進的大型農機具,增加我縣農機保有量;二是嚴格實行農機作業“四統一”管理,即統一組織調度,統一作業標準,統一收費價格,統一服務管理,嚴格作業技術標準和執行好全縣最高限價收費標準;三是繼續實行鄉村干部包機械、包地塊的作業制度,實行跟機作業,做到機具、地塊、時間、任務四落實;四是加強對機手的技術培訓,增強安全意識,實行一機多手,輪流操作,提高作業效率。同時切實做好機械的維修保養工作,保證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三秋”大田作業。
(二)精心組織,種足種好適時麥。今年我縣將實施小麥、玉米、棉花國家優質良種補貼項目全覆蓋,各鄉鎮、村要認真搞好以上三種作物的面積登記核實工作,確保補貼資金及時到位,極大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種糧積極性。今秋,全縣計劃種植小麥31.5萬畝,其中優質專用麥28萬畝。為全面搞好優質小麥生產,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首先,把好種子質量關,優化品種布局。優質小麥品種以“石麥15”、“石優17”、“冀5265”、“石新828”和“師欒02-1”等品種為主,采取“專家推薦,群眾自愿購買”的供種原則,力爭全縣優種覆蓋率達100%。其次,科學平衡施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堅持“重施粗肥、粗化并舉、穩氮增磷、補鉀配微”的施肥原則,確保小麥冬前壯苗。第三,提高播種質量。在最佳播期內普通優質小麥一般畝播種量不得超過10公斤,優質專用麥畝播量不得超過9公斤。在最佳播期之后,每推遲一天,畝播量增加0.5公斤,小麥播種期應掌握在10月5日—15日為宜,積極推廣半精量機播技術,全面完成秋收種麥任務。
轉變觀念,積極推廣農業節水和“兩晚”增產技術
(一)大力推廣節水技術。當前,在小麥生產中需要突出解決的問題是節水種麥。水資源短缺和小麥是用水大戶的現實人所共知。小麥是我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31萬畝左右。要在節約用水的前提下種足種好小麥,確保夏糧豐收是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根據小麥的需水規律,要突出抓好“選用耐旱節水品種,提高播種質量,確保畝穗數,創建小麥根多穗多的合理群體結構,推廣窄行密植技術,免耕技術,晚播增產技術,小畦灌溉技術,春一水運籌調控技術,機械化秸稈還田振動深松整地技術”等項措施。在正常澆水情況下,通過推廣節水技術,可實現畝節水1—2水,畝節約成本10—20元,實現小麥高產。
(二)大力推廣“兩晚”技術。“兩晚”增產技術是指冬前氣候變暖,積溫偏高,小麥冬前易形成旺苗的情況下,在冬小麥-夏玉米種植區域內,通過適當推遲玉米收獲期和適當推遲小麥播種期,使小麥、玉米充分發揮生產潛力的節水、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該項技術在基本不增加農民生產成本和復雜勞動的情況下,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
從以往來看,我縣小麥播種期一般在10月1日—10月8日。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冬前有效積溫有了很大的提高。據統計,近10年冬前有效積溫達到670℃,小麥很容易形成旺苗,對小麥培育冬前壯苗,防止凍害極為不利,所以小麥播種期應做出適當的推遲調整。由過去的10月1日—8日推遲到10月5日—15日播種,畝播種量控制在10公斤左右,并且造好墑情,施足底肥,為培養小麥冬前壯苗打下良好基礎。
今年,我縣夏玉米大面積種植的品種有鄭單958、浚單20、豐玉4、中玉16和冀單35等,均屬中熟品種,生育期為105天到110天左右,籽粒灌漿期需要50天到52天,一般播種期在6月10日,其收獲期應在9月25日到10月1日。但近幾年農民實際開始收獲時間多在9月15日—9月20日收獲,玉米籽粒灌漿不足45天,玉米正處于臘熟期,還沒有成熟就被收獲,不僅前期的肥水投入被浪費,品種的生產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影響了產量,而且玉米淀粉積累時間短,品質下降嚴重。近年來我縣農業生產發生了重大變化,小麥單產大幅度提高,夏玉米由麥壟套種被農機免耕貼茬直播所代替,現有玉米品種生育期均在105天以上,農機作業水平大幅度提高后田間收種時間顯著縮短。這些變化,要求農民改變傳統農作習慣,也為推廣玉米晚收技術提供了條件。據我縣玉米收獲試驗測定表明,玉米每推遲收獲7天,籽粒灌漿期延長到48天以上,畝增產可達35公斤以上。如我縣30.3萬畝夏玉米推廣這項增產技術,將收獲期移至9月25日以后,全縣可增產1060萬公斤玉米。
(三)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各級各部門要把“三秋”工作作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嚴格考核,嚴格獎懲。繼續實行包鄉鎮縣領導和縣直部門一崗雙責,既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又要抓好秋收種麥、農業結構調整等項工作。要講究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注意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抓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動,做到深入實際,統籌謀劃,務求實效,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信息網、智能電話系統、農業科技服務大廳、農資配送服務中心為一體的“三電一廳一中心”,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物資“三結合”綜合服務,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建立起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
突出重點,多渠道搞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一)堅持以秸稈機械還田為主渠道,著力提高秸稈還田質量和效果。要在鞏固原有還田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農機配套結構,提升還田機械技術含量。一是要推廣玉米聯合收割和小麥免耕播種這一成功作業模式,減少機具作業環節,降低作業成本,實現節本增效。二是要搞好舊還田機改造,推廣一遍切碎還田工藝,提高秸稈還田機具質量和效益。三是充分利用我縣現有923臺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還田機等農機具,加強統一調度和管理,提高機械的作業效率和利用率。今年全縣機械作業還田面積達到21.5萬畝。
(二)加大秸稈青貯力度。要結合養殖小區建設,推廣大型自走式玉米青貯機,提高飼草品質,擴大秸稈青貯量;要繼續推廣以秸稈青貯、微貯為重點的新技術,鼓勵帶穗青貯。今年全縣玉米秸稈青貯達到8.5萬畝,努力提高秸稈飼料利用率。
(三)加大生物菌漚制秸稈和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的推廣力度。一是大力推廣利用農作物秸稈做基料生產雞腿菇、雙孢菇、平菇等食用菌生產新技術。要以曲陽橋、南牛、南樓、西平樂、新安等食用菌生產示范鄉鎮為龍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逐步使我縣利用秸稈生產食用菌向專業化、商品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二是結合生態文明村建設,大力推廣生物菌漚制秸稈、果園深埋覆蓋和生產沼氣技術。通過以上途徑,轉化利用玉米秸稈0.3萬畝。
(四)依靠科技,開拓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利用秸稈生產壓塊飼料、顆粒飼料和生物有機肥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各鄉鎮、村要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現有技術成果,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壓塊飼料、生物飼料、生物肥料等秸稈綜合利用生產的龍頭企業,使全縣秸稈綜合利用向深層次開發、高層次利用、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
扶優扶強特色產業,扎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工作
“三秋”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各級各部門要按照“優化結構、注重質量、突出特色、擇優扶壯”的思路,抓好農業結構調整。今秋明春我縣農業結構調整任務是:今秋小麥播種面積達到31.5萬畝,與去年持平。新增無公害蔬菜面積2000畝、食用菌2000畝;預留草莓、油葵、甘薯等種植面積1萬畝;畜牧業穩定豬雞生產,增加奶牛養殖,年底存欄力爭達到5.1萬頭。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狠抓特色產業發展,提升結構調整水平。以優勢產業、優勢區域、優質基地、優質品種、優勢技術“五優”組合為主要措施,種植業突出發展無公害蔬菜、食用菌、脫毒甘薯、草莓、牛蒡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錯季、早熟、稀特等高效新品種;畜牧業以奶牛、蛋雞、瘦肉型豬三大特色產業為主,抓好良種繁育和飼料飼草體系建設,優化畜牧水產業結構,加快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促進全縣農牧業向區域化、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二)狠抓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種植業以無公害蔬菜生產為突破口,農產品產地環評認證力爭達到20萬畝,修訂推廣20個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加大縣、鄉和重點市場的農產品檢測站建設力度,抓好26個環保型農資產品專柜,力爭8個產品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積極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基本農田質量保護,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00萬畝。畜牧業抓好4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積極推廣“畜沼肥”三位一體生態養殖模式,使我縣標準化生產登上新的臺階。
(三)狠抓信息服務網絡,提升農業科技進步水平。重點實施農業服務“快易通”網絡工程示范縣項目,縣級配備電子顯示屏、觸摸屏電腦等硬件設備,建設“農技電波入戶”、農業信息網、智能電話系統、農業科技服務大廳、農資配送服務中心為一體的“三電一廳一中心”,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物資“三結合”綜合服務,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建立起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全面打好“三秋”工作總體戰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三秋”氛圍。縣電視臺、報社、電臺要開辟專欄和專題節目,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報道。各鄉(鎮)要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張貼標語、宣傳車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發動,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明白紙、現場觀摩、新技術展示、科技下鄉等形式,把宣傳工作的觸角伸向千家萬戶。
(二)強化服務,轉變職能。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積極主動地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服務。縣、鄉、村都要建立健全各種形式的服務組織,全方位搞好物資供應、農機服務、農技服務。供銷部門要全力搞好生產資料的物資供應;農牧局要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搞好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和普及推廣,抓好秸稈肥料漚制及生產食用菌工作;農機中心要做好農機調度和維修工作,抓好青貯機、還田機等有關新技術、新設備引進、示范、推廣及秸稈機械還田工作;畜牧中心要搞好秸稈青貯、微貯等項工作;林業部門搞好秸稈培肥果園工作;石油公司要保證農用柴油足量供應,電力部門要搞好“三秋”電力調度,保證農業用電。總之,各部門要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幫助、指導農民搞好“三秋”及農業結構調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