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產業發展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管理區,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市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的決定》、《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加速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見(試行)》以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提高我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工作方針,堅持以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壯大優勢骨干企業、發展特色產業基地、打造特色產業鏈條為途徑,集聚創新要素、激活創新資源、轉化創新成果、實施科技招商,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勇爭全國百強、建設幸福”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發展目標
以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主線,努力實施“三大工程”,即:省級高新區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企業自主創新技術進步工程、科技興農工程。在發展精細化工、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新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環保、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使之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力爭到“十二五”末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年專利申請總量突破300件;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0%以上;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以上、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以上、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個以上、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以上;新增省級工程技術中心3個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年均增加5%以上,對GDP的貢獻率達到1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與省內外知名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形成產學研對接的良好格局。
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領域
(一)生物醫藥領域。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我市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還存在發展效率不高、產業規模不大的狀況,必須加快生物制藥、化學合成藥、現代中藥等產業的培育,加快發展甲殼素衍生物及系列生物醫藥產品。重點支持發展包括甲殼素粉、N-乙酰氨基葡萄糖、殼聚糖、氨糖、低聚糖、殼寡糖、羧甲基殼聚糖、殼聚糖鋅復合物等在內的相關甲殼素產品。支持發展研發殼聚糖類抗菌止血的關鍵技術,重點支持甲殼素止血海綿、殼聚糖人工皮膚、可吸收傷口敷料等相關殼聚糖類產品的研發。支持醫藥企業生產殼聚糖類抗凝血劑、癌細胞抑制劑等相關產品。積極推進化藥3類以上、中藥6類以上、生物藥5類以上的新藥開發及產業化。支持天然色素和梔子甙提純工藝的研究與開發。支持氨基酸水溶肥料、藍藻生物肥料的生產與研發。力爭到“十二五”末期,培育1家以上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
(二)基礎化工和精細化工領域。
支持化工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下游產品,實現資源良性循環,打造無機化工產業基地和綠色消毒制劑基地。推動化工企業利用現有技術裝備,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技術需求對接,研究開發精細化工產業鏈的下游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實施酸堿聯產再生循環技術、石油催化裂化技術、聚丙烯反應釜工藝技術、漂粉精和三氯異氰尿酸生產控制技術的研究與運用。
(三)現代農業。
重點支持食品加工、水產、糧油等現代特色農業建設,著力打造水產品深加工、糧油生產、食品加工等農產品品牌。鼓勵水產品深加工企業開發蝦殼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支持水產、食品加工等企業建立省級以上農業科技產業園。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工程技術中心,創新生產工藝,開發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支持豆制品深加工、富硒膳食纖維小麥粉、菜籽餅粕濃縮蛋白萃取、水產保鮮生產控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力爭到“十二五”末期,培育1家以上企業上市,打造2家以上10億元企業、5家以上億元企業,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四)先進制造業。
重點支持鋁產品、環保機械、石油機械、汽車零部件等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強消化吸收,實現二次創新;落實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五)新材料產業。
新材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先導。我市在新材料產業的個別門類中具有較好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基礎,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裝備,研究和開發新材料產業的下游產品。支持硬質合金及超硬材料、丙綸纖維材料、光電新材料、新型墻體材料等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
支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究,重點支持電動汽車高性能鋰離子動力蓄電池研制技術、先進除塵技術、含氟廢水處理技術、新型節能建材的研究與開發。引導鼓勵經濟開發區、江漢鹽化工業園的化工企業開發和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
(七)利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
以傳統機械、冶金、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為基礎,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促進產品質量和功能的升級。機械產業:重點扶持汽車零部件企業做大做強,采用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信息化管理系統,研究開發生產特種汽車零部件、特種汽車發動機曲軸,推進汽車配件行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冶金產業:鼓勵和支持鋁產品加工企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升級,引導企業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紡織服裝產業:鼓勵紡織產業采用緊密紡、賽絡紡、低扭矩紡、嵌入式紡紗等高效、新型紡紗技術生產多品種纖維混紡紗線,采用自動絡筒、細絡聯、集體落紗等自動化設備生產高品質紗線,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鼓勵服裝企業引進高素質科研人才,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業科技含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1.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相關科技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間科學技術支出占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1.1%以上。重點實施特色產業推廣計劃,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使我市農業產業競爭力得到持續提升。設立市級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完善市級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管理辦法。對科技創新型企業和項目采取無償資助、貸款貼息和后補助等形式予以支持。繼續實行專利申報的補助政策,并對專利授權進行補助。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完善政府科技項目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繼續實施科技獎勵,鼓勵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金融辦、市科技局)
2.加大社會融資投入。市金融機構要調整信貸結構,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優先扶持產品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和有較好市場前景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鼓勵依法設立各種類型和形式的科技投資或風險投資機構。凡在我市注冊,并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投資額占其項目投資總額的比重不低于70%的投資機構,比照執行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并可按當年總收益3-5%提取風險補償金,用于補償前年和當年的投資性虧損。風險補償余額不超過該企業當年年末凈資產的10%,可按年度結轉。制定相應政策,創造融資條件,充分利用我省已有的創業投資機構的資金,建立創投引導基金、風險補償資金、科技計劃項目跟投制度等積極為我市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力爭創投資金項目落戶我市。落實國家一系列促進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引導企業自身增加科技投入。(責任單位: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金融辦、市科技局)
3.落實科技招商獎勵政策。按照《市招商引資若干優惠政策》有關規定,經科技部門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項目及年上繳市級稅收超過1000萬元(含1000萬元)或畝平均稅收達到5萬元的項目,供地預付款下浮10%。對我市科技孵化器等科技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2億元以下的,按15.6萬/畝預付(包括辦證費、征地補償費、契稅、耕地占用稅,下同);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5億元以下,按11.6萬元/畝預付;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10億元以下,按7.87萬元/畝預付。對招商部門的獎勵按《市招商引資項目考核獎勵辦法》規定執行。(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招商局、市科技局、各區鎮辦事處)
4.落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獎勵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積極爭取高新技術項目,轉化高新技術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每新增1家高新技術產值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經科技部門認定后,市財政給予引進該企業的園區50萬元獎勵。對新通過認定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市財政一次性獎勵項目承擔單位50萬元;新通過認定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市財政一次性獎勵項目承擔單位10萬元。對企業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進行技改擴規,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00萬元的,市財政適當給予一次性貼息或補貼。(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
5.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稅收政策。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相關規定,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按照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及時為企業辦理退稅。(責任單位: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
6.落實科技人才引進政策。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決定》有關規定,建立人才激勵、競爭的有效機制,建設專家公寓,加大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力度。對引進的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簽訂5年工作協議的,市政府一次性給予安家費10萬元;對引進的重點行業急需的具有博士學位的高端人才,簽訂5年工作協議的,市政府一次性給予安家費20萬元,同時一次性給予不低于20萬元的科研補助經費。(責任單位:市人才辦、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7.鼓勵技術成果作價入股。允許經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作價入股,其作價金額占公司注冊資本的比例最高可達到70%。對于知識產權的職務發明人、設計人以及主要實施者給予與其實際貢獻相當的報酬和股權收益。專利權轉讓方或實施許可方,經專利管理部門核定,可從技術性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金額獎勵有關人員,其中主要貢獻人員所得獎勵份額應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工商局、市科技局)
8.優先保證高新技術產業用地需求。引導新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到市高新技術產業園集聚發展,各地在修編新一輪土地規劃時,優先安排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項目的建設用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科技局、各區鎮辦事處)
(二)加強領導,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整體合力。
1.進一步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建立并完善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工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和任務,加大協調力度,定期研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事宜,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督促工作落實。各區、鎮、辦事處要制定本地區的實施方案,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認真解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市發改、經信、科技、財政、人社、國土、商務、國稅、地稅、工商、統計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合力,切實加強項目建設和資金籌措,落實優惠政策,推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2.制定和實施我市科技工作考評辦法。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考核制度,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作為一項硬指標,納入對各地工作目標考核內容。(責任單位:市目標辦、市科技局)
(三)擴大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
積極跟蹤國內外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在引進人才、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國內科技交流與合作。要根據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進行技術引進與合作交流,加大省級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企業的培育,引導企業走出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四)強化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服務。
充分發揮科技部門的管理職能,做好高新技術產業等相關工作的統計,最大限度地為高新技術項目、產品、企業等提供優質服務。積極做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工作,盡力爭取一批國家支撐計劃、國家創新基金、火炬計劃、重點新產品計劃、重大專項或重點項目等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健全知識產權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等項目的申報工作。及時做好高新技術成果或產品的認定,維護企業正當權益。加速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提升孵化器的融資能力,為科技人員創業提供創業輔導、技術服務和融資服務。政府扶持科技中小企業的專項資金,優先支持孵化器推薦的企業,其投入方式可采取一部分直接投入給孵化器推薦的企業,一部分支持孵化器以股本金的形式注入到企業,通過所孵化企業的發展帶動孵化器的發展。積極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孵化器。市級財政按孵化器在孵企業對地方稅收的貢獻給予補貼。(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市統計局、市科技局)
(五)加快建設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
成立籌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工作領導小組,聘請相關專家高標準做好高新區發展規劃,制訂出臺配套政策,建立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省級高新區,打造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區外園”,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責任單位:市政府辦、楊市辦事處、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