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才強鄉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村、各單位:
為深入實施人才強鄉戰略,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形成鄉村兩級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根據省市縣委關于人才工作的部署,結合我鄉實際,現就加快推進人才強鄉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把服務科學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力推進人才強鄉工作,緊緊抓住人才吸引、培養、使用等關鍵環節,推動人才優先發展,引導人才資源向經濟社會發展一線集聚,為“爭先進位,全縣五強”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堅持人才資源開發科學規劃、重點突破、分布實施。利用3-5年時間,促進全鄉人才在數量、質量、結構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努力實現人才總量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人才素質提高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相適應、人才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相適應人才發展新格局。
——人才總量穩步增長,隊伍規模不斷壯大。保持全鄉人才資源總量平均增幅達15%,到“十二五”末,鄉域人才規模達15萬人,每萬人口中人才占有量達1300人,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人才質量大幅度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到“十二五”末,全鄉大專以上學歷人才占人才總量由現有的55%提升到7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0%。各類人才的繼續教育、學歷教育和各種形式的知識更新培訓參培率不低于90%,人才分布層次、結構類型趨于合理。
——人才使用效能明顯提高,競爭力不斷提升。到“十二五”末,全鄉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重達到15%,人才貢獻率達到35%,在開發培養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力爭我鄉擁有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和科技領軍人才,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環境基本形成。
三、大力實施人才強鄉重點工程
1、高層次人才集聚工程。貫徹落實《縣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急需人才引進暫行規定》,按照“企業為主、政府推動、項目帶動、注重效益”的原則,圍繞我鄉支柱產業、重點領域發展和全縣“115人才集聚計劃”,集中政策和資源要素,每年力爭引進在我縣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產業升級或實現成果轉化的中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1-2名和優秀創新團隊1-2個。
2、黨政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以提升科學執政能力為核心,適應科學發展要求和干部成長規律,大力實施以開闊眼界、增強悟性、提升手筆為核心內容的“三大能力培訓計劃”,推行“單位自主培訓、員工自覺學習”的“雙自”培訓模式,構建理論教育、知識教育、黨性教育和實踐鍛煉“四位一體”干部培養教育體系。到“十二五”末,全鄉行政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大專以上學歷達100%,農村黨員干部大專以上學歷達90%以上。
3、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工程。以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為核心,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和后備人才培養制度。全鄉要圍繞重點骨干企業發展需求,實施“512”培養計劃,每年培養造就5名具有市場開拓創新能力、現代經營管理水平的優秀企業家,10名具有職業素養、市場意識的職業經理人,20名具有自主創新、資本運作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組織選派轄區內企業經營管理人參加研修學習,拓寬培訓渠道,提升培訓層次,增強培訓效果。
4、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以提升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全鄉要依托各類培訓資源和工業園區,通過“上掛、橫聯、下輻射”的方式,每年至少培養高技能人才25—50人,對重點產業、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急需的技能人才實行訂單培訓,保證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大力實施“晶都藍領工程,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技術革新、師徒幫帶等活動,加快培育一支數量充足、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5、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工程。以提升創業致富能力為核心,充分發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涉農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實施推進“領頭雁工程”、現代農業人才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鄉土人才創業扶助工程和“一村一技”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加快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村經紀人,深入挖掘“田秀才”、“土專家”等各種鄉土人才。全鄉每年至少完成各類農民培訓2000人次,到“十二五”末,每個行政村主要特色產業至少有10-20名示范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村實用人才。
6、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工程。通過開展“一名大學生村官一個項目”、全面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等方式,大力培養大學生村官的干事創業能力,努力把大學生村官培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使之成為黨建工作強、發展能力強、帶富能力強的“三強型”大學生村官;加大大學生村官培養、選拔力度,帶動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生產一線服務、就業和自主創業,更好地改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十二五”期間,實現每村動態保持1名大學生村官,每名大學生村官至少帶頭創辦或指導1個富民項目。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機制
1、不斷增加人才投入。牢固確立人才投入是最有效投入的理念,落實人才優先投入的政策措施。從2012年起,要按不低于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的要求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并建立逐年遞增機制;鼓勵企業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不斷拓寬渠道,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加大人才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和個人作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
2、改進人才管理方式。盤活人才資源。圍繞盤活用好現有各類人才隊伍,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管理體制,統籌開發本土人才和本地籍在外的高層次人才資源。激活引才方式。圍繞全鄉發展需求,彰顯環境優勢,推行以商引才、以會引才,鼓勵支持企業通過載體納才、產業聚才、項目帶才,實現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的無縫對接。靈活人才配置。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勵轄區內企事業單位通過參與項目研發、提供咨詢、技術服務等方式引進縣鄉外人才和智力。
3、發揮優秀人才智力作用。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創業指導工作,大力推進“三支一扶”、駐村扶貧等計劃的落實,采取各單位下派駐村、掛職、鍛煉等方式,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幫扶力度。依托“晶都英才工程”,積極選拔、培育本鄉扎根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深入開展“百名專家科教興百村”小康工程等活動,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才開展咨詢論證、科技攻關以及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活動。
4、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務體系。依托我鄉便民服務中心,建立“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務平臺,滿足人才多樣化需求。完善人才激勵保障措施。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落實相應的人才激勵保障政策,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組織獎勵為主體人才獎勵體系。打造人才發展舞臺。通過建立鮮明的選才用才導向、科學的評價機制等措施,普及科學人才觀,積極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保證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
五、切實加強對人才強鄉工作的組織領導
1、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黨管人才的領導機制,我鄉在建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才工作辦公室,由組織委員兼任辦公室主任,并配備1名工作人員,村、重點企業設立人才工作聯絡站,并配備人才工作聯絡員,構建縣、鄉鎮、村(企業)三級人才工作網絡。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完善黨委會聽取人才工作報告、人才工作聯席會、黨政領導聯系人才等制度,黨委每年研究人才工作或人才活動不少于2次。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
2、突出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要緊密結合實際,高點定位,科學謀劃,制訂出臺人才發展規劃及人才強鄉工作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人才強鄉戰略的目標要求、結構布局、具體措施和保障機制,要突出本鄉人才發展重點,形成上下銜接、各方協調的全鄉人才發展規劃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3、實施目標考核。建立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把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重、人才貢獻率等人才發展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考核結果與考核評先、干部選用和考核獎懲掛鉤。要加大人才工作組織推進力度,確保人才強鄉戰略落到實處。縣委組織部、縣人才辦每年定期對全縣各鄉鎮人才工作進行考核,對考核優秀的,進行表彰獎勵;對考核不合格的,對主要領導進行誡勉談話。
4、加強宣傳引導。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現代宣傳媒體,大力宣傳和普及科學人才觀。注重發現和推廣先進典型,大力宣傳我鄉引進、培養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經驗,宣傳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先進事跡,大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以及宣傳人才、發掘人才、使用人才的濃厚氛圍,不斷加快推進人才強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