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早期泌尿系感染淋巴細胞亞群改變的臨床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泌尿外科雜志》2017年第3期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泌尿系感染T淋巴細胞亞群改變以幫助臨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法:研究納入2016年3~12月我院收治97例患者以及健康體檢者26例,通過對各組外周血白細胞、中段尿白細胞計數、T淋巴細胞亞群計數和尿培養進行統計學差異以及ROC曲線分析,評價T淋巴細胞亞群對診斷早期泌尿系感染的敏感性、特異性。結果:根據外周血白細胞、中段尿白細胞、T淋巴細胞亞群計數以及中段尿細菌培養陽性結果分為4組,淋巴細胞亞群包括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對于泌尿系感染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CD4+細胞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分別達到90%和80%。結論:T淋巴細胞亞群計數對于早期泌尿系感染的診斷具有明顯的優勢,從而可以幫助臨床預防術后尿源性膿毒癥的發生。
[關鍵詞]T淋巴細胞亞群;泌尿系感染;尿培養
泌尿系感染又稱尿路感染,是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以及尿道等泌尿系統感染的總稱〔1〕,泌尿系感染會發展為不同的階段,我們把尚未發展為尿源性膿毒癥以及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泌尿系感染定義為早期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梗阻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在泌尿外科臨床上是非常常見的,手術前對細菌尿與膿尿的及時發現,能夠避免因手術而導致細菌進入血液從而引起尿源性膿毒癥的可能。在臨床上有一些假陰性膿尿而存在細菌尿的患者,對于這類患者,等待細菌培養的過程往往會耽誤病情,我們如何能夠及時發現這類患者?國內外的一些動物以及人體試驗表明,對于細菌感染,通過淋巴細胞的檢查能早期發現改變,為此,本次臨床研究通過對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查,從而從患者免疫的角度詮釋細菌與免疫的關系,希望為臨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帶來便利。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研究納入2016年3~12月我院收治97例患者及26例正常健康體檢者,在未使用抗生素以及其他治療的情況下收集患者血液標本以及中段尿,將其分為4組:第1組為血常規、尿培養陰性,但尿常規中白細胞超過正常值的患者30例;第2組為血常規、尿常規正常,尿培養陽性患者26例;第3組為血常規陰性,尿常規、尿培養陽性患者41例;第4組為血常規、尿常規以及尿培養均為陰性的26例正常健康體檢者。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②艾滋病或惡性腫瘤;③泌尿系完全梗阻導致假陰性的膿尿;④排除其他疾病以及其他器官感染的患者;⑤血常規白細胞增多以及膿毒癥的患者。
1.2檢測指標和實驗方法
納入本研究的對象均在入院時第一時間采集血液樣本(8h內新鮮全血K2EDTA抗凝)以及中段尿培養標本,環境要求為室溫(20℃~30℃),濕度(35%~65%)。稀釋血樣:配制磷酸鹽緩沖液,反吸法取20μl靜脈血或手指末梢血加至380μl磷酸鹽緩沖液中,充分混勻。加樣孵育:充分混勻,反吸法取5μl稀釋血,加至玻片(SEMIBIOCD細胞檢測玻片),濕盒內加入室溫水,水平放置,孵育40min。洗染計數通過我院病理科的SEMIBIOCyto-Counter系列全自動可視化細胞檢測儀定量計數。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則采用中位數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各指標之間的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資料
各組比較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第1組與第3組尿白細胞計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各組血常規白細胞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根據患者泌尿系感染的部位分成上尿路(腎結石和腎盂腎炎)和下尿路(前列腺增生以及膀胱炎),對比發現二者尿白細胞以及T淋巴細胞亞群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細菌感染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結果的影響
各組淋巴細胞亞群計數結果及各組間的比較結果見表3,從中看出第1組和第3組、第2組和第4組比較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第1組和第4組比較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第2組與第3組比較CD3+、CD4+比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足已說明尿培養陽性與淋巴細胞亞群計數有非常明確的關系。
2.3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尿白細胞診斷細菌感染的性能比較
由圖1以及表4,可見淋巴細胞亞群包括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對于泌尿系感染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其中CD4+無論敏感性,還是特異性,都達到較理想水平。
3討論
3.1細菌性尿路感染與外周血中淋巴細胞亞群的關系
T淋巴細胞介導機體的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調節蛋白質抗原引起的免疫應答,并能清除細胞表面抗原或細胞內微生物。其免疫功能主要由T淋巴細胞亞群決定,最重要的是輔助細胞(CD4+)和殺傷抑制細胞(CD8+),兩者比例失調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從而使免疫力下降并引起感染和腫瘤〔2〕。Mercado等〔3〕和Herrmann等〔4〕通過老鼠實驗研究細菌感染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時發現CD4+和CD8+細胞在感染的24h內會擴增并達到高峰,如果感染持續存在,其數目會直線下降,并在48h之后低于正常值。Loh等〔5〕通過研究正常人吸入內毒素后淋巴細胞亞群改變的結果發現:吸入內毒素的正常人在6h后CD4+和CD8+細胞會明顯降低。所以出現臨床癥狀以及患者尿培養陽性時往往是機體對抗細菌處于弱勢時出現的結果,此時的T淋巴細胞亞群往往是減少的。通過本試驗可以發現,無論是否出現膿尿,尿培養陽性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數目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膿尿是最常見的泌尿系感染性疾病,但汪秀英等〔6〕通過徐州市23741例健康體檢者尿白細胞流行現況及危險因素分析發現,有2802例尿白細胞超過正常值的健康人存在,說明白細胞尿廣泛見于各種無癥狀的泌尿系感染性疾病。所以臨床上僅僅通過患者白細胞尿來判斷感染和利用抗生素可能缺乏證據。
3.2外周血中淋巴細胞亞群診斷細菌性泌尿系感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通過對不同指標的ROC曲線分析可以發現,CD4+細胞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分別達到90%和80%。而尿白細胞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相對較低,分別為36.7%和42.5%。提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亞群能夠早期診斷細菌性感染,并可以通過控制感染和增強機體免疫力達到早期治療,以及幫助手術的效果。
3.3外周血中淋巴細胞亞群診斷早期泌尿系感染的臨床意義與應用
泌尿系感染是最流行的感染性疾病,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1〕。在美國,每年有超過700萬就診人群〔7〕,有超過15%的經驗用抗生素發生耐藥〔8〕,泌尿系結石細菌培養陽性率達到28.23%〔9〕,這使得早期發現以及規范治療成為我們急需處理的問題。治療前的中段尿標本培養是泌尿系感染診斷的最可靠指標,但培養時間較長,花費較多。臨床上醫生往往通過尿沉渣鏡檢發現尿白細胞來診斷泌尿系感染,從而早期應用抗生素。ZahurZaman等〔10〕通過尿沉渣全自動分析儀和尿干化學檢查法結果與尿培養陽性結果做對比,發現上述2種方法并不能很好的預測尿培養結果。高飛等〔11〕通過研究UF-100和干化學篩檢尿路感染的臨床意義時發現,聯合檢測細菌計數、白細胞、尿沉渣白細胞(LEU)、亞硝酸鹽(NIT)與尿培養結果比較顯示尿干化學法和尿沉渣分析儀的結果尚不能作為泌尿系感染的可靠篩選。臨床上通過尿常規中白細胞計數的升高來判斷泌尿系感染從而早期應用抗生素時往往會導致抗生素耐藥的產生。隨著CD細胞檢測玻片計數的革新,快速檢測CD細胞亞群成為可能。淋巴細胞亞群能夠反應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改變,通過這種改變來診斷感染具有重要的價值,早在1999年國內就有研究發現T淋巴細胞亞群對泌尿系感染具有診斷價值〔12〕。但因為檢測技術的不成熟以及價格的昂貴,沒有在臨床得到推廣。通過本研究發現T淋巴細胞亞群數目的改變相對于尿白細胞能更好的預測尿培養結果,從而能夠提高泌尿系感染的早期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細菌等病原體感染是導致機體發生免疫功能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病原體如果一直存在,將會導致惡性循環。在對抗病原體的同時,我們尚需通過其他手段來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以達到防止再次感染的可能。隨著T淋巴細胞亞群數目檢測方法的改進,現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完成對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通過本研究可以知道,其診斷細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明顯高于血常規以及尿常規,因此對于臨床上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李華福1;葉嘯1;邱廣富1;任達宏2;謝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