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慢性肺心病中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川北醫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摘要: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將1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有效實施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以及社會活動能力評定量表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采用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M測評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評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結論: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有效實施,可明顯改善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臨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慢性肺心病;中西醫結合;焦慮;抑郁;生活質量;滿意度;護理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系中老年呼吸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1],中醫屬“痰飲”、“喘證”。有文獻報道[2],50%~60%的冬季住院患者均系中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患者由于長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導致呼吸困難,肺功能損害日漸加重,甚至并發肝腫大、消化系統瘀血、全身凹陷性水腫等不適,常因勞力性心累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積極系統的治療與護理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收集了1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分析了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入住本院呼吸內科的100例慢性肺心臟病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53~84歲,平均年齡(62.1±19.3)歲;病程4~20年,平均(11.5±6.1)年;其中,合并II型糖尿病13例,高血壓病21例,帕金森氏病3例。排除患有精神類疾患及語言表達障礙者。
1.2方法
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病史、年齡、性別、治療方案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給予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心理護理、疾病病情觀察、健康宣教以及合并癥的觀察與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1.2.1病情觀察與辨證施護
(1)密切觀察患者意識與病情變化。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嗜睡或譫妄、定向障礙、興奮或反應遲鈍、晝睡夜醒、雙手撲翼樣震顫以及球結膜充血水腫等早期肺性腦病癥候群,一旦出現以上癥狀之一,應及時報告醫師并積極配合搶救處理;若患者自覺心悸、胸悶不適或呼吸困難加重,應考慮是否并發心衰,立即給予坐位或半坐臥位,低流量吸氧,準確執行醫囑,嚴格記錄24h出入液量;若患者血壓下降,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應觀察其是否出現脫證。
(2)咳嗽咳痰與呼吸的觀察。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肺主氣”[3],慢性肺心病患者多伴有舌質暗淡唇青紫、胸悶氣促、呼吸困難以及咳嗽咳痰等氣血不足表現。我們首先要察看患者咳聲大小、持續時間、痰量、痰色及性狀,以判斷患者咳嗽咳痰的難易程度和呼吸道是否通暢,一旦出現痰液黏稠或咳嗽無力而不能有效排痰時,及時給予中西藥物氧氣霧化吸入,協助患者翻身叩背,并置患者于舒適體位下進行體位引流,以達到稀釋痰液、促使痰栓脫落而排痰順暢的目的[4]。其次,我們還要密切觀察患者呼吸節律、頻率、深淺度及呼吸音變化。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患者不同的呼吸狀態和不同的癥候群判斷疾病的虛實:呼吸深大氣促,提示酸中毒,中醫屬實喘;虛喘見于呼吸中樞受抑制致呼吸淺慢;病員出現呼吸困難、重度紫紺提示小支氣管痙攣;吸氣性呼吸困難考慮呼吸道梗阻;點頭樣呼吸或嘆息樣呼吸提示呼吸中樞衰竭。我們要根據患者疾病的虛實,積極配合醫生采取有針對性的中西醫結合綜合干預措施。
(3)舌象的觀察。密切觀察患者舌質、顏色與舌下筋脈變化,可及時掌握患者是否存在氣滯血瘀、心氣虧虛等心肺功能變化。一旦患者舌質呈暗紫,舌邊瘀點瘀斑,舌下筋絡增粗,則可能氣滯血脈瘀阻加重,可給予肺俞穴處拔火罐、艾灸以及低流量氧氣吸入等,以使其氣滯血瘀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并保持呼吸順暢;一旦出現舌光苔剝,要著重觀察是否發生缺鉀等電解質紊亂,及時匯報主管醫生,為進一步治療提供準確信息。
(4)脈象的觀察。注意觀察脈的沉浮、遲數、洪細與強弱等,可及時判斷病情變化。若脈細澀,則心陽不振,氣血不暢;脈遲或細數、結代者,考慮心陰血虛。一旦患者脈象異常,立即給予吸氧的同時,給予針灸三陰交、肺俞、心俞、內關及神門等,達到強心、止咳平喘、鎮靜安神等目的。
1.2.2氧療護理
據文獻報道[5-6],慢性肺心病患者以1~2L/min的氧流量,持續吸入15h以上25%~29%的氧氣,即可有效控制肺動脈高壓的發展,減輕呼吸困難癥狀,改善肺功能,提高病人生存率。氧療作為治療肺心病的一種主要手段,我們要反復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持續低流量吸氧的目的,嚴格把握吸氧濃度和流量,囑其勿擅自加大氧流量;及時觀察患者缺氧癥狀有無改善,如口唇、指趾末端、皮膚及鞏膜顏色,必要時遵醫囑給予50%酒精濕化瓶過濾氧氣,以降低肺泡表面張力,改善通氣功能。
1.2.3生活護理
做好晨晚間護理,保持病室清潔安靜,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室內流暢的空氣,室溫控制在23℃左右,濕度控制在55%左右,并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因感冒加重病情;限制探視,保證患者足夠的休息時間;協助患者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將常用物品放置在其方便取用的地方,盡量減少患者體力消耗及其活動量;做好口腔護理,及時清理患者口鼻腔分泌物,以保持患者口鼻腔清潔和呼吸道通暢;協助患者采取正確體位以減少心臟負擔,增加肺活量,緩解患者呼吸困難;定時協助翻身扣背,預防壓瘡和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1.2.4飲食指導
肺心病患者由于胃腸道瘀血,大多伴有食欲不振,不思飲食。中醫學認為[7]“腎主水”、“咸傷腎”,故在飲食指導上,我們應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鹽、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的飲食,少食生冷油膩食物,以防寒濕生痰、便秘腹脹而加重呼吸困難;避免高糖食物,以免引起痰液黏稠不易咯出。
1.2.5特殊藥物治療的觀察與護理
慢性肺心病患者往往存在呼吸道分泌物多、咳痰不凈且二氧化碳潴留,應慎用鎮靜劑、麻醉劑以及催眠等藥物,當必須使用時,我們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呼吸抑制和咳嗽反射減弱等臨床表現;在遵醫囑準確使用洋地黃類藥物之前,需詳細詢問用藥史,并密切觀察藥物毒副反應;使用利尿劑類藥物過程中,要預防低氯、低鉀性堿中毒致缺氧進一步加重,以及過度脫水致血液濃縮、痰液黏稠而排痰更加不易等不良反應。
1.2.6中醫情志護理
情志護理的重點是避免情志失度。中醫學認為[8]“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復、經久不愈以及對疾病的不了解,易急躁緊張、恐懼、思慮過度甚至悲觀失望,常常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我們要重視患者情志護理,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情緒變化,對有心理障礙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心理疏導[9],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述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并讓治療成功好轉的患者現身說法,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信心,避免其憂思過度情志失調,以積極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1.2.7肺功能鍛煉指導
根據患者病情有目的地指導有效的肺功能鍛煉,可獲得最佳呼吸功能,發掘呼吸功能潛力,增加呼吸運動效率,從而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指導患者調整呼吸,用鼻腔吸氣,然后屏氣5s,再用嘴將肺內的氣體緩慢呼出。每天練習5~10次,每次練習30min。肺功能鍛煉的同時協助拍背排痰,可及時清除痰液,改善肺泡通氣功能。
1.3評分方法
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以及社會活動能力評定量表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情況;采用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測評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評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表2)。
3討論
慢性肺心病因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而致右心室肥厚擴大甚至右心衰竭,從中醫學角度分析,慢性肺心病患者因肺腎脾等三臟虛弱引發機體正氣不足,當外邪入侵時易出現風寒風濕、痰飲滯留且心氣受損,屬“肺脹”、“咳嗽”、“痰飲”、“喘證”等本虛標實之證范疇[10]。該病病程較長,易感風寒、肺傷氣弱、痰飲留滯而反復發作,急性加重且經久難愈,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心悸胸悶喘息及呼吸困難等不適,嚴重限制了日常活動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顯著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此外,有研究顯示[11-12],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因病痛長期折磨而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往往會導致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過旺,心率加快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從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中醫理論認為,若“怒、喜、思、憂、悲、驚、恐”等七情情志過激,將導致患者心血耗損過度,氣血紊亂,臟腑功能失調致血脈阻滯[13]。本研究以中醫學相關理論為指導,在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個體化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給予“以情勝情”的心理干預與情志護理,調節患者全身經絡及腑臟陰陽平衡,達到“喜勝憂”的效果,減輕或消除患者憂思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以最佳心態配合治療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評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由此可見,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規護理雖然也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其效果遠低于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產生的效果。因此,中西醫結合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有效實施,能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臨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呂勝琴,左曉蓉.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心理干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9):1101-1102.
[2]禹曉玲.肺心病患者焦慮心理及護理對策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3(3):259-260.
[3]黃麗萍.慢性肺心病的護理體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4):329-330.
[4]朱永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護理[J].中國中醫藥訊,2011,3(16):369.
[5]汪曄,潘銀芳.長期家庭氧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BODE指數的影響[J].浙江預防醫學,2015,8(10):76-78.
[6]姚成芹,姚成花.淺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當代臨床醫刊,2015,4(28):1306.
[7]陳霞.中醫情志護理在老年性肺心病患者護理中的體會[J].新中醫,2013,45(6):1401-1042.
[8]呂珍鳳.淺談情志護理在整體護理中的作用[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2):284-285.
[9]雷蓉,龍霖,趙莉,等.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對食道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5,3(30):394-397.
[10]李建生.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012版)[J].中醫雜志,2012,53(12):1075-1077.
[11]阿爾孜姑麗•阿不都熱西提.心理護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5):301.
[12]李金蘭.心理干預對肺心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7):7-8.
[13]郭云,張鳳云.肺心病的中醫臨床施護方法淺論[J].光明中醫,2015,6(30):1319-1320.
作者:何潔月 李素容 陳柯 單位: 南充市中醫院內一科 川北醫學院附屬南充市中心醫院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