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治療干燥綜合征臨床療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統計
從官方網站下載ReviewManager5.2軟件并安裝使用。根據計數資料特點,統計分析比值比(OddsRa-tio,OR)及其95%可信區間(ConfidenceInterval,CI)2個統計量。文獻異質性檢驗時,顯著性水平設定為P=0.1,以P<0.1判斷為存在異質性;異質性定量分析采用I2統計量,設定50%為顯著性水平,當I2>50%時判斷為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反之,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
2結果
2.1檢索結果由萬方醫學網、中國知網數據庫和重慶維普網分別檢索到390篇、212篇、87篇,共689篇。分別閱讀文題和摘要,排除文獻重復、臨癥經驗、綜述、病例報告、動物實驗、藥理學、藥代動力學等非臨床試驗研究,排除沒有設置臨床對照的文獻,初步納入30篇文獻,再對此30篇文獻進一步分析,排除沒有進行效果評價分析的8篇文獻,再挑選出發表在入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目錄中的雜志文獻11篇。
2.2納入研究的文獻主要特征納入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納入研究的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病例數量和干預措施、性別和年齡情況。除1篇未顯示研究持續時間外,10篇文獻研究持續的時間在3~6個月,研究報告的結局指標不盡相同。在11篇文獻中,共涉及1587例SS患者,各研究文獻樣本含量范圍在39~240例。見表1。
2.3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依據Cochrane評分標準對入選文獻進行評分,全部文獻在1~2分。納入研究的文獻均提及“隨機”,但只有2個研究的文獻描述了具體的隨機分配方法。1個研究的文獻采用盲法。全部研究文獻均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基線進行了比較,有可比性,多數文獻沒有涉及有無病例脫落情況。有3個研究的文獻報道了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見表2。
2.4有效率分析在做Meta分析時,限于篇幅,只對文獻中的有效率進行分析。文獻中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對比情況見表3。對發表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雜志上的11個研究文獻進行匯總,此類文獻報告治療組462例,有效率為74.89%;對照組764例,有效率為60.26%。文獻異質性分析,2=5.11,P=0.88,I2=0%,無異質性,經過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總體療效有統計學意義,z=7.35,P<0.0001,OR=3.36,95%CI為(2.43,4.64)。Meta分析結果見圖1。在RevMan5.2中導出漏斗圖,結果顯示大部分研究的文獻處于漏斗狹窄的上半區域,接近OR橫軸底部的下半區域有2個散點,所有散點左右大致對稱,提示發表偏倚不明顯,見圖1。
3討論
資料統計表明,干燥綜合征的治療是個難點。干燥綜合征的證候研究相對薄弱,其分布特點以陰虛和陰虛夾實為主,證候類型可達32種,但在具體臨床實踐中,不同醫生因受到學識、經驗等方面的限制,對辨證標準的掌握很難達到統一,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中醫藥治療干燥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按照Cochrane系統評分標準,本次納入的11篇文獻有以下特點:病例分組時隨機方法不夠具體,所有文獻對如何做到完全隨機分配病例則沒有明示,而且全部文獻的分配隱藏未提及,只有1篇文獻明確提出了單盲方法,只有3篇文獻[8,11,14]對失訪病例進行了詳細描述,所有文獻均詳細描述了各組基線情況,并經統計處理各組基線均可比。11篇文獻中有1篇文獻沒有明示觀察時間,其余文獻中效果觀察時間在3~6個月,有3篇文獻觀察時間達到6個月,部分文獻缺乏遠期的治療隨訪結果,7篇文獻的質量評分為1分,4篇文獻的質量評分為2分。另據文獻報告,截止2011年年底,有關干燥綜合征的文獻質量評價一直不高,質量評分以1分居多。因此,本次納入的文獻資料的質量評分結果說明中醫藥在治療干燥綜合征臨床效果評價的設計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本研究森林圖顯示,有6條95%CI橫線與無效豎線相交,表明此6篇文獻中的治療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剩余5篇文獻中RCT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的治療效果以菱形小圖表示,也在無效線的右側,可以認為中醫藥對干燥綜合征臨床治療效果起到有益的作用。本研究漏斗圖顯示不同文獻組合異質性檢驗P>0.1,說明上述文獻之間具有同質性,但散點分布有一定的不對稱性,說明存在小部分的偏倚,這種情況可能與陰性結果的文獻不易發表、個別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病例樣本數量較少、入選的文獻選擇性偏倚等有關。此次系統評價納入研究的對照藥物不同,各類對照藥物的研究數量均較少,未進行更長時間的隨訪,使其遠期療效缺乏證據支持。另外本研究在評價中醫藥治療干燥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時,只是使用了1個有效率指標,因此本研究的Meta分析也存在不足。與以往已有的關于中醫藥治療干燥綜合征的Meta分析相比,羅輝等對中藥治療干燥綜合征RCT的系統評價相對全面一些,而胡平等、侯雷等[5]對中西醫結合治療干燥綜合征療效的文獻薈萃分析時,也僅使用有效率一個指標。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針對中醫藥治療干燥綜合征的臨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設計嚴格的前瞻性臨床研究,增加樣本數量,開展多單位協作參加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驗證其遠期療效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以更好地指導臨床藥物應用。
作者:馬晴薛鸞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