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胃癌術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礙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觀察方法與指標
綜合相關文獻[3]并修改制定以下觀察指標:從胃癌術后第1天開始,①觀察2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嘔吐、惡心、腹脹、腹痛,以4級3分法將無、輕、中與重計為0~3分,每天觀察3次(每班交班時),并做好記錄;②記錄2組胃腸減壓管留置時間;③每3d監測1次血鉀情況,評價患者機體內環境以及消化道功能狀態;④連續觀察15d。如患者恢復良好提前出院,則按實際住院天數計算,合計2組實際住院時間;⑤根據胃癌術后FDGE的診斷標準,統計2組FDGE的發生率。FDGE診斷標準參照文獻[3]:①消化道造影或胃鏡檢查除外機械性梗阻;②術后7d仍然需要留置胃腸減壓管,每日胃引流量達800mL/d;③或者停止胃腸減壓開始進食流質飲食出現胃潴留癥狀者,需再次行胃腸減壓者;④或由流質飲食改為半流質飲食后出現胃潴留癥狀,需再次行胃腸減壓者;⑤無其他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結締組織疾病等引起的胃排空障礙者;⑥未使用干擾胃腸道平滑肌收縮的藥物者。1.4統計學處理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整腸散穴位貼敷能夠有效改善胃癌術后FDGE患者的臨床癥狀,諸如嘔吐、惡心和腹脹,但與對照組比較對腹痛的改善不甚明顯,因此提示我們仍要繼續完善整腸散的組方和穴位的選擇,以期提高對患者腹痛癥狀的改善作用。通過比較2組干預后胃腸減壓管留置時間、血鉀濃度、實際住院天數、FDGE發生率發現:整腸散穴位貼敷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胃管留置天數、降低血鉀濃度和FDGE發生率,但在減少實際住院天數方面的差異不是很明顯。分析其原因,可能受本研究樣本量限制,也可能受其他醫療護理措施的影響以及患者家屬希望更長時間住院觀察的影響。
FDGE屬中醫“痞證”,病多屬中土素虛,乃因飲食不節或憂恚積郁,或痰氣交租,或誤下傷中,內外合邪,乘而襲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營衛失和,痞塞不通所致[4]。故本病治療應以通為主,調整機體氣機,恢復胃通降下行的功能。整腸散中枳殼、厚樸行氣消脹為君;木香、香附理氣和中為臣;檳榔破氣消積為佐藥;芒硝軟堅散結、破實消滯為使藥。全方共奏理氣消脹、破氣消積、和胃止嘔之功效。神闕是任脈穴位,具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蘇固脫之效,為預防治療本病之主穴。輔以天樞,為足陽明胃經穴、大腸經募穴,具有疏調腸腑、理氣行滯的功效。并結合四肢選穴原則,選取足三里和公孫兩穴為配穴。以上諸穴配伍共治腹脹、腸麻痹以及惡心嘔吐等癥。
中藥整腸散穴位貼敷預防胃癌術后FDGE,體現“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理念。初步的研究表明:該療法有助于改善胃癌術后患者胃腸道癥狀,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縮短胃腸減壓管的留置時間,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預防FDGE的發生,從而達到改善胃癌術后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中推廣的實用護理措施,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者:危槧罡趙若華任新生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