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恢復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6年第6期
摘要:
目的:分析影響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方法:連續入選232例診斷為CHF并至少隨訪1年的患者,記錄患者臨床和生化資料,并定期行超聲心動圖檢測。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影響CHF患者心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結果:232例患者中56例患者心功能恢復,176例患者心功能未恢復。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較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更易恢復(P<0.05),圍生期心肌病患者預后良好。與體質量正?;蜻^輕患者相比,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CHF患者心功能更易恢復(P<0.05)。心功能恢復患者基礎心率偏快,β受體阻滯劑耐受劑量較大,藥物治療后心率下降較明顯(P均<0.001)。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患者心功能恢復與CHF病因(OR=1.322,95%CI:1.256~1.392,P=0.04)和β受體阻滯劑劑量(OR=2.483,95%CI:2.359~2.614,P<0.001)相關。結論:CHF病因和β受體阻滯劑劑量與CHF患者心功能恢復相關,BMI及基礎心率較高患者心功能易于恢復。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數;心功能恢復;預后
慢性心力衰竭已成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發病率逐年上升[1-3]。及時、規范的治療可使部分CHF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恢復至正常水平,預后明顯改善[4]。本研究探討影響CHF患者心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以期對臨床治療起到指導作用。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連續入選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老年病科明確診斷為CHF的244例患者,各例患者符合2009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成人心力衰竭診斷標準[5],具有CHF的癥狀和體征,超聲心動圖證實LVEF≤45%,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或三個月內曾發生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臟病未經手術矯正者、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心肌炎、未控制的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颊咄ㄟ^門診或電話隨訪,主要終點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CHF再入院以及心臟移植。所有患者每3~6個月復查心臟超聲。其中12例患者失訪,最終232例患者入組,平均隨訪(34.53±15.34)個月。
1.2研究方法
患者完善常規及生化檢查,超聲心動圖測定左房內徑(LAD),改良Simpson法測定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和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計算LVEF。各項指標均取連續3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心功能恢復定義為無明顯CHF臨床癥狀,LVEF≥55%,左心室大小恢復正常(LVEDV<56mm,LVESV<37mm),且至少隨訪1年無心臟再擴大及心功能降低。根據患者心功能恢復情況分為未恢復組和恢復組,各組根據CHF發病原因分為擴張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及圍生期心肌病亞組。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行正態分析后,對于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變量進行對數交換。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變量間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用以評估影響心功能恢復的因素。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臨床特征
232例患者中,176例患者心功能未恢復(未恢復組),56例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且臨床癥狀完全改善(恢復組)?;謴徒M平均年齡小于未恢復組,兩組間炎癥因子、電解質、血脂存在統計學差異(P均<0.05),但兩組間性別、基礎疾病情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慢性腎功能不全)、治療用藥無顯著差異,見表1。兩組間治療前超聲心動圖指標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恢復組LAD、LVEDV、LVESV、LVEF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均<0.05),且與未恢復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均<0.05);未恢復組治療前后改變不明顯,見表2。隨訪期間,恢復組無終點事件發生,未恢復組5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行心臟移植。本研究入組患者中,有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14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112例,另有6例女性患者為圍生期心肌病患者。隨訪過程中,所有圍生期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恢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有14例心功能恢復,擴張型心肌病患者中有36例心功能恢復,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較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更易恢復(P<0.05)。
2.2體質量對心功能恢復的影響
根據體質量指數(BMI)進行分析,隨訪期中87例體質量過重或肥胖(BMI≥25)患者中,29例心功能恢復,145例體質量正常或過輕(BMI<25)患者中,27例心功能恢復,體質量過重或肥胖患者較體質量正常或過輕患者心功能更易恢復(P<0.05)。
2.3心率和相關藥物治療對心功能恢復的影響
恢復組基礎心率較未恢復組偏快[(80.74±15.31)次/min對(72.48±9.79)次/min,P<0.001],藥物治療后恢復組心率明顯下降[(64.38±5.42)次/min對(80.74±15.31)次/min,P<0.001],但恢復組與未恢復組[(67.38±11.95)次/min]間治療后心率無統計學差異。絕大部分入組患者規律服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恢復組患者β受體阻滯劑的平均劑量較未恢復組高[美托洛爾緩釋片(93.58±46.27)mg對(46.55±7.27)mg,P<0.001]。進一步分析發現,β受體阻滯劑劑量與體質量之間具有相關性(P=0.034,r=0.2)。
2.4心功能恢復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通過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年齡、舒張壓、心率、CHF病因、BMI及β受體阻滯劑劑量與心功能恢復存在相關性(P均<0.05)。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患者心功能恢復與CHF病因(擴張型心肌病對缺血性心肌病,OR=1.322,95%CI:1.256~1.392,P=0.04)和β受體阻滯劑劑量(OR=2.483,95%CI:2.359~2.614,P<0.001)相關。
3討論
本研究發現,心功能恢復的CHF患者平均年齡較低,基礎生化指標優于心功能未恢復甚至惡化的患者,尤其是電解質、血脂、炎癥因子等,這些與以往的報道一致[6-9]。擴張型心肌病與缺血性心肌病是引起CHF的主要原因,但兩者的發病機制與診療不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通常存在心肌缺血或不可逆心肌損傷,心肌重構后難以恢復,常規的藥物治療常不足以改善CHF患者的預后。本研究發現,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較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恢復的可能性更大。我們發現體質量過重或肥胖更利于心功能恢復,這與以往認為肥胖患者預后更差相悖,可能有以下解釋。
(1)體質量增加使患者心功能負擔加重、臨床癥狀出現早,促使患者及時診治;相反,體質量正常或過輕患者因病程長,且部分已進入惡液質狀態,藥物耐受性差,預后較差。
(2)本研究中體質量偏高者大多數為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在規范治療下,體質量增加使患者藥物耐受劑量(例如β受體阻滯劑)也相應增加,治療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3)體質量增加伴隨神經內分泌代謝、炎癥反應和能量代謝等方面的改變,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10-11]。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率增快可增加心血管死亡率[12-13]。本研究中,心功能恢復組患者治療前基礎心率偏快,但治療后心率下降明顯,提示藥物治療可使患者交感神經異常興奮得到有效抑制。大劑量β受體阻滯劑的應用,對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重構有明顯的作用,可使CHF患者的預后得到改善。本研究顯示,CHF患者心功能恢復與心力衰竭的病因及β受體阻滯劑劑量明顯相關。另外,體質量增加及基礎心室率較快的CHF患者心功能易于恢復。雖然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尤其是心功能恢復的患者),但結果提示了部分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恢復的潛在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6,31(6):624-632.
[4]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作者:任妍 張鳳如 吳方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