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護理對精神分裂癥體質及生活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體質量及生活質量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精神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間收治的符合研究條件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精神分裂癥的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控制體質量增長的針對性綜合護理干預,觀察2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質量、BMI及生活質量水平。結果干預前,2組患者體質量、BMI及SQL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體質量、BMI指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SQL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癥患者體質量的過度增長,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綜合護理干預;體質量;生活質量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精神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9/10萬,該病病程較長,需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agents,APS)維持治療[1]。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會引起藥源性體質量增長,增加了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紊亂、惡性腫瘤的風險,而且還會打擊患者自信心,降低服藥依從性,延緩疾病康復,從而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既往臨床醫務人員未足夠重視患者體質量過度增長對生活質量的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臨床醫務人員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并不斷探索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藥源性體質量過度增長,以減少并發癥,改善生活質量。本文旨在觀察針對精神分裂癥超重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對體質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精神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間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0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服藥后體質量明顯增加,體質量指數(BMI)>25kg/m2,排除有肥胖家族史及其他代謝性疾病患者。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23歲~51歲,平均年齡(33.73±7.62)歲;病程6個月~24個月,平均(13.16±4.96)個月;服用奧氮平11例,利培酮8例,氯氮平6例,齊拉西酮5例。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7歲~52歲,平均年齡(34.36±5.91)歲;病程8個月~22個月,平均(12.96±4.43)個月;服用奧氮平10例,利培酮7例,氯氮平7例,齊拉西酮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1.2.1對照組給予精神分裂癥常規護理,如進行用藥指導、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指導等。1.2.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針對體質量控制的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①心理認知干預。評估患者及家屬對藥源性體質量過度增長的認知,了解患者日常行為習慣,分析患者錯誤思維及不良行為模式產生的原因,采取正向引導、心理疏導等方式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正確的觀念,并以此為指導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持續強化干預,及時解答患者、家屬的疑慮,采取鼓勵、表揚、傾聽等方式消除患者消極情緒,激發患者參與的主動性。動員患者參與集體活動,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和自信心。②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BMI水平、日常活動量計算患者每日適宜熱量,輕、中度女性肥胖患者每日熱量攝入在1400~1800kcal,男性1600~2100kca1[3]。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合理調整膳食結構,以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為主,適量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鼓勵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營養均衡。③運動干預。由工娛護士和康復師帶領,指導、督促患者進行有氧運動,運動項目主要包括做集體有氧操、慢跑、打太極拳等,每次20min~30min,以不感疲勞為宜。運動時,有專門的護士負責記錄患者的運動項目和運動量,根據患者體質量的變化調整運動量。④定期隨訪。通過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體質量控制情況、疾病狀態及生活方式,不斷強化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生活行為的持續實施。
1.3評價指標觀察2組患者入院時及6個月后的體質量、BMI,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SQLS)評價[4],該量表含心理社會量表、動力/精力量表、癥狀/不良反應量表,共30個條目,總分0~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體質量、BMI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體質量、BM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體質量、BMI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2組SQLS評分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心理社會量表、動力/精力量表、癥狀/不良反應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社會量表、動力/精力量表、癥狀/不良反應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2。
3討論
隨著抗精神病藥物在精神分裂癥治療中的大量應用,其所引起的藥源性體質量過度增長問題已引起廣大醫務人員的重視,其原因考慮為抗精神病藥物對組胺H1受體、5-羥色胺2C受體和膽堿能M3受體的影響有關[5]。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藥源性體質量過度增長,增加了其他相關疾病的患病風險,同時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及疾病負擔,降低了生活質量。為此,加強護理干預控制患者體質量過度增長十分關鍵。當患者錯誤地認為抗精神病藥物會不可避免增加體質量,勢必會降低治療依從性,不利于疾病康復和患者早日回歸家庭、社會。因此,早期進行心理認知干預可以改變患者、家屬的錯誤認知,幫助其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提高治療依從性;設立體質量控制目標,有利于提高參與的主動性。抗精神病藥物會普遍增強食欲,導致過多的熱量攝入,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飲食結構、BMI、活動量計算每日所需熱量,并合理分配到三餐中,有利于減少熱量的過度攝入。精神分裂癥的鎮靜治療會導致患者活動量減少,通過指導、督促患者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充分增強脂動員,抑制機體脂肪堆積。長期隨訪可及時了解患者體質量控制情況,針對性調整飲食、運動方案,提高干預的可持續性。通過綜合護理干預,本文觀察組患者體質量、BMI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SQL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改變患者、家屬的認知,提高飲食、運動干預的有效性,從而有效控制患者體質量,改善其生活質量。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癥患者體質量的過度增長,增強患者自信心和服藥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葉郁蔥,馮燕,邱娟紅,等.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體重的影響及護理干預[J].當代醫學,2011,17(7):1-2.
[2]許艷紅,郝蘇怡,張亞東,等.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體質量及臨床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4):21-22.
[3]丁國安,薛士健,梁紹才,等.電針治療精神藥物所致肥胖癥81例療效觀察[J].廣州醫藥,2008,39(1):34.
[4]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音像出版社,2005:137-139.
[5]王紅,于紀澤,張蕓.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心性肥胖發病率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2):48-50.
作者:許媛媛 單位:南通市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