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胃鏡治療上消化道異物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年第十三期
1資料與方法
1.1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臨床常規治療,觀察組采用胃鏡進行治療。即術前醫生應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了解吞入異物時間,明確吞入異物的數量、形態及性質等信息。行胸部及腹部X線片、CT檢查,確定吞入異物的大小及與臨近臟器的關系。術前服用胃鏡潤滑膠漿10mL,以松弛咽喉部。患者取左側臥位,行胃鏡常規檢查,觀察消化道是否已出現損傷,待發現異物后,停止進境。分析異物所在位置及特點,制定有效的取出方案,并選擇合適的取出器械,以避免對上消化道造成損傷。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
1.2療效評定方法對臨床療效加以評定,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等3個標準,顯效是指順利清除異物,患者已無異物感,上消化道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有效是指順利清除異物,上消化道仍存在功能障礙,需采用相應措施加以治療。無效是指未清除異物,患者仍存在異物感,甚至癥狀有所加重[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顯效16(50.00%)例,有效15(46.88%)例,無效1(3.12%)例,總有效率為96.88%。對照組顯效12(37.50%)例,有效14(43.75%)例,無效6(18.75%)例,總有效率為81.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26%,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78%。經過比較,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上消化道異物屬于臨床十分常見的急診急癥,多發于高齡人群。本組64例患者中,年齡≥60歲者共計29例,所占比例為45.32%。高齡人群多因在進食過程中,誤服魚骨和義齒等,導致在上消化道形成梗阻。加之其消化功能減弱,因此異物難以由體內排出。此外,小兒的上消化道異物發生率也較高,多為誤服硬幣或玩具等所導致。
針對上消化道異物的治療,常規治療手段難以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如行外科手術,則患者將承受較大的痛苦,且存在一定風險,易出現并發癥。伴隨內鏡設備及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胃鏡治療上消化道異物得以日益普及。本組研究發現胃鏡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88%,且總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僅為6.26%。
需值得注意的是,在行胃鏡治療過程中,醫生需于術前對患者病情加以充分評估,并詳細詢問病史,以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此外,對于吞入異物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多存在精神緊張現象,如患者不配合,則易導致治療失敗。因此,醫生應于治療前,有效緩解患者壓力,必要時應用相應的鎮靜藥物。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應依據異物的種類及形狀,有效選擇取出器械。如針對玻璃球、果殼等圓形異物,應選擇籃形取石器。對于鑰匙、發夾等長條形異物,宜使用圈套器。只有選擇正確的取出器械和治療方案,才能確保治療效果,并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
作者:張昌林 單位:安順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