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頸脊髓損傷手術效果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醫藥衛生雜志》2015年第十一期
1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多組資料采用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A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平均增長值明顯高于B、C組,B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平均增長值明顯高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三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后A組患者生活質量各因子得分均明顯低于B、C組,B組患者生活質量各因子得分均明顯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頸脊髓損傷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創傷往往輕微;大多數過伸型頸脊髓損傷患者具有典型的急性脊髓中央綜合征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上常表現為上肢神經功能受累嚴重程度重于下肢,>70.00%患者表現為手指腫脹、活動受限、感覺過敏等,損傷平面以下感覺不同程度受累。患者在受到損傷之前多合并以下病理改變,如發育性頸椎管狹窄、椎體后緣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等。上述原因可單獨存在或并存,導致頸椎管的有效儲備間隙明顯縮小,使脊髓在椎管內移動余地減少或消失。頸部過伸時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增加、黃韌帶皺褶、脊髓增粗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狹窄的椎管內徑進一步縮小,對相應階段的頸脊髓造成二次損傷;另一方面也可能損傷脊髓周圍動脈,造成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損傷。
如果脊髓損傷同時伴明顯骨折脫位,在這種狀況下必然要進行外科干預,復位骨折脫位同時對脊髓進行減壓。但對于沒有明顯骨折脫位的損傷患者是否也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一直存在爭議。大多數學者認為,手術減壓可減輕脊髓水腫,降低脊髓內壓力,改善脊髓血液循環,避免或減輕脊髓的繼發損害,為神經功能恢復創造良好條件。過伸型頸脊髓損傷通過顱骨牽引及營養治療等神經功能多可有不同程度的修復,但效果十分有限,而且如果未去除致壓因素,脊髓仍然會長期受到壓迫,遠期療效也并不理想,最后遺留一定的手部或上肢功能障礙。而恰恰就是這個短暫而有限的神經功能恢復對醫生的判斷力造成了干擾,導致錯失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ASIA殘損分級為B級患者能恢復到C級或D級,常表現為四肢幾塊關鍵肌的肌力增加到3級以上,能帶來上肢功能或步態改善,通過對殘存功能的代償訓練和支具的輔助等使患者建立起新的運動和平衡模式,可大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移動能力。
急性脊髓損傷最終的神經損害是由原發性損害和繼發性損害共同所致。原發性損害發生在損傷的當時,直接暴力產生的后果一般是嚴重的、不可逆的;而繼發性損害是脊髓在損傷發生后持續數小時的發展過程中所導致的。所以,治療關鍵在于防止或減少脊髓的二次損害。由于脊髓灰質較為脆弱,更易發生因血供改變產生的繼發性損傷,因此,早期手術減壓有助于脊髓血供的恢復,從而增加脊髓功能恢復的概率。手術對脊髓明顯受壓和(或)損傷節段脊柱不穩的患者是必需的,因為術中減壓為神經腫脹的消退爭取了空間,脊柱穩定性重建為康復訓練創造了條件。考慮到頸椎管的密閉性,當脊髓處于臨界狀態時任何一種施加于脊髓的應力均有可能導致其損傷,脊髓出現水腫或局部血腫,增加了脊髓內壓力,如果不能進行及時治療,就有可能引發惡性循環,嚴重者可導致脊髓缺血、壞死。有研究發現,當脊髓受到急性損傷時可引起頸脊髓內室管膜細胞大量增殖,提高其內壓。因此,早期進行減壓手術可有效挽救瀕臨缺血、壞死的脊髓組織,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有學者由此提出,發生頸脊髓損傷的患者在3d內進行手術最佳,即使喪失了3d的最佳時機,也應在7d內進行手術。
本研究A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效果和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其他兩組。提示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手術時間越早越好。但機體應激反應最強時間也恰恰是損傷后4~7d,此時進行手術有可能面臨較高風險。如患者機體狀況較差,可將手術時間適當延后,但不宜超過14d。本研究C組患者無論是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還是生活質量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證明手術時間過晚不利于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綜上所述,對頸脊髓損傷患者宜進行早期手術,盡早解除脊髓神經的壓迫,重建穩定的頸椎結構,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張成亮 劉守正 單位:沭陽縣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