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兒科學與其他醫學課程優化整合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醫學課程的優化整合已成為各大院校課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但是各大院校臨床醫學的橫向整合主要是內科學、外科學的整合,忽略了與兒科學的整合。《兒科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一門課程,有些疾病與內科學、外科學中相應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技術等方面有許多類似、重復的內容,為了更好地優化臨床授課內容和教學進度,兒科學也很有必要與其他基礎、臨床課程進行整合。根據課程的教學大綱,對兒科學貧血章節與內科學貧血章節及試驗診斷學相關內容進行了優化整合的初步探索與實踐,總結分析所取得的經驗和目前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今后繼續開展課程的優化整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兒科學;課程整合;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優化整合;內科學;教育
醫學課程整合是當今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2],目前國內院校紛紛嘗試基礎醫學整合、臨床醫學整合、基礎與臨床醫學的整合等等[3-5]。但是各大院校臨床醫學的橫向整合主要是內科學、外科學的整合,忽略了與兒科學的整合,其實在兒科學的許多系統中,比如造血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等,其中一些疾病跟內科學、外科學等學科無論是臨床表現、診斷技術等還是有許多類似或重復的內容,講解過程中僅需強調兒童特點即可。為了更好地優化臨床授課內容和教學進度,本文通過對血液系統中貧血章節將兒科學與內科學及實驗診斷學相關基礎知識進行嘗試整合,探索一種臨床學科互相整合的新的大課授課模式,以期在下一步臨床各學科進行整合時提供一些參考、經驗。
1課程整合流程
1.1搭建課程整合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課程整合理念,相關教研室(血液科、兒科、實驗診斷學教研室)一起共同討論貧血知識點在各自學科的授課情況,授課學時,討論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和如何銜接,根據各自大綱選擇大課教學內容。
1.2整合課件的制作與改進
按各自教學大綱,將兒科學、內科學貧血需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充分有機整合,并將實驗診斷學相關知識貫穿其中,制作整合課件,在各教研室多次集中試講,進行講解內容的增減或講解方法、課件的改進,最后進行大課講授。
2實施及反饋情況
按照整合的理念,我們在部分學生中開展試點授課并發放問卷調查表149份,收回有效問卷132份。見表1??傮w上,學生認為整合課程的目的不錯,對整合課程的評價是積極的,總體印象較好,比如在整合課程學科間的重復內容減少,既節省課時數、又增加學生對基礎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目的性,使基礎與臨床更加緊密結合,但對整合課程授課教師的滿意度調查方面,滿意度較低,學生普遍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本專業知識講授較為生動、而超專業方面知識講授較機械,有些照本宣科。參與整合課程的教師都認為,真正要做到臨床學科的整合、基礎與臨床的整合就目前管理模式實施起來仍困難重重。
3討論
3.1兒科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整合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我們的疾病學教學體系是以不同的學科專業分類的,如: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眼科學。醫學影像學、實驗診斷學等等,這種體系有利于學生對各專科疾病的深入理解,但是存在明顯的缺陷[6-7]。比如造血系統疾病在兒科學、內科學、實驗診斷教學中都有涉及,重復內容較多,都要從胚胎期造血到生后造血講起,貧血分類、病因、臨床表現、鐵的代謝等大致相同,只是部分內容略有側重,各有特點。如兒童貧血病因大多為營養貧,而成人貧血病因相對較多較復雜。講貧血診斷時要穿插實驗診斷學部分內容,而這部分基礎內容(末梢血及骨髓細胞正常及異常形態、大小等等)學生在三年級即未接觸臨床疾病時就由實驗診斷教研室講解了,當時學生學習的目標性、積極性不是很強烈,之后再經過一年時間后講造血系統疾病時,學生已對當初所學知識大多已遺忘,造成基礎與臨床脫節,學科之間缺乏聯系,基礎課程內容需重復講解等問題[8-10]。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將部分兒科學章節與內科學或外科學的部分章節整合講解,并將相關基礎知識貫穿在臨床課程中,不僅節約了大課授時學數,避免教學中的冗余,而且做到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融合和滲透,有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也使學生對人體各個系統從發育不成熟到成熟的好發疾病有更為全面的整體觀,學生問卷調查也顯示出整合課程的優越性。
3.2實施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3.2.1現有教學管理制度阻礙了課程整合的推廣
整合課程的改革是系統性的工程[11],不同于“翻轉課堂”“PBL教學”等是局限于教學組織形式的小范圍教學改革,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大多是基礎醫學課程、臨床專業課程以及臨床實踐的三段式教學模式[12],而且在基礎和臨床階段各個學科又分別由各自教研室分別安排各個學科的教學計劃,互不溝通與聯系。在實施整合課程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目前管理模式將成為課程整合最大的制約因素,必須打破傳統的課程和教研室的概念,打破院系、專業、學科的壁壘,對組織機構要首先進行科學整合,建立課程負責人制度,才能使課程整合得以全方位的進行[1,7]。
3.2.2課程整合對帶教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課程整合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將各學科之間形成橫向、縱向連接,不能是各門課程之間的簡單“拼接”,而是真正做到優化整合[13],以便于學生對醫學知識的接受和理解,但是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們將內科學、兒科學貧血與實驗診斷學部分知識融合在一起,做成整合課件,授課教師不僅要熟悉、掌握實驗診斷學相關知識,而且要熟悉內科學及兒科學貧血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多學科的知識積累,具備更廣泛的教學能力,能夠跳出本學科教學的局限,將能力延伸至跨學科的、整體的教學[14-15]。這對任課教師形成了一定的壓力,我們的問卷調查也提示授課教師對跨專業知識講授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僅僅是照本宣科。另外課程整合后,這一部分整合內容,應由什么專業教師帶,我們的經驗是整合初期取決于這部分內容各自的占比及難點占比,臨床哪一科目內容占比多、難點多,暫由該科目教師授課,以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比如貧血內容應內科教師帶,因為成人貧血的病因更為復雜,嬰幼兒相對簡單,主要為營養性貧血;再如,先心病部分整合課件,心臟的胚胎期形成與發育過程、常見先心病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先心病的臨床表現等等,主要是兒科內容,兒科教師相對熟悉一些,胸科教研室涉及的僅僅是治療,應由兒科教師帶。總之,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將相關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需要突破本專業學習其他??频闹R,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間聯系[16]。課程整合已在國內外得到逐漸推廣,不僅有效地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局限與不足,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理解也更為深刻,但要做到真正實施,仍需要教學管理部門和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
作者:劉曉莉 李建蘭 郝江麗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