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醫學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交融。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對于醫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對于今后醫患關系的改善及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我國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從改變思想認識、重視課程建設及豐富校園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措施。
【關鍵詞】
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1]雖然對人文精神的探討是一項無休止的過程,但筆者認為其主要內涵表達完整即可,無需在字句上作過多的爭論。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醫學實踐領域中的體現,醫學人文精神對于醫學科學不可或缺,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這表明醫學絕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更要體現對患者的關愛、對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醫學以人的生命和健康為服務對象,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最具有人文意蘊的一門學科,其本質是人性化的醫療。”[2]在承認醫學是技術性與人文性的交叉和融合的認識的基礎上,重視和加強對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成為醫學院校的重要使命。“醫學教育不僅需要傳授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3]。
一、醫學人文精神對醫學生的價值
1.促進醫學生完整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作為一個個體,其獨立健全的人格,完整合理的知識結構對于其從事的任何一項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礎價值。醫學院校是專業院校,其大量的課程、實踐實驗、活動都圍繞增加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展開,很容易造成醫學生知識結構的單一性。“人文教育熏陶高潔的人性,練就非凡的靈性。”[4]醫學作為生命科學,對從業者的要求很高,這種要求不僅僅體現在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健全的人格。在醫學院校重視和加強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積累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更應重視促進醫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的形成,培育關愛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愛和公平合理的醫學人文精神。
2.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醫患關系惡化、醫患矛盾突出是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筆者知道化解醫患矛盾遠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有很深刻的體制原因、環境影響及心理因素。有人批評道“在醫學的服務上不是以病人為中心,而是以疾病為中心,見病不見人。”[5]實屬當下醫患關系的真實寫照。醫患關系的基本主體是患者和醫生及醫療單位,基礎是醫生和患者的關系。患者抱怨醫生對自己冷漠、不負責任、開“大處方”掙錢,醫生抱怨患者不通情達理、嗦等。然而醫生如果能抱著“關愛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愛、公平合理”地對待病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就不是很困難的事。醫患關系,醫生處于主動、優勢和關鍵,處理好醫患關系主要在于醫生。所以對醫學生要加強以“愛”為核心的人文教育,這種仁愛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這正是醫學人文精神承載的核心內容。
3.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與進步。現有的醫療行為被稱為單一的生物醫學行為,其唯一目標在于解決生物意義上人的問題,被稱為診療行為。作為病人,其傷口得到愈合、生理功能得到恢復,診療的目的就會實現了,而不會去顧及病人其他。但是病人在疾病或是意外中遭受的創傷卻不僅僅局限于其生理意義上的。汶川地震中獲得救治的傷病員,傷病雖得到了救治,但是他們卻很難走出由于痛失家人的悲傷,很難面對由于家園頃刻崩塌的恐懼,在后來的救治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看來對病人的救治不僅僅是生物生理學意義上的救治,更是心理和社會學意義上的救治。這種疾病治療的模式被稱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由美國恩格爾哈特教授于1977年首次提出。醫學不再僅僅關注生理意義上的救治,而要多角度、綜合性地考慮疾病發生、發展的原因,對疾病本身及疾病發生的原因及其他不良后果進行一并診治。筆者認為,所謂的生物社會醫學就充分反映了醫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本質,科學性解決的是生物意義上的救治,人文性解決的是心理社會意義上的救治。通過對醫學生進行醫學人文精神教育和培訓,培育現代醫學生綜合的醫學人文觀念,將極大有利于這種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發展。
二、當代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
種種調查和研究表明,當代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缺失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且這種缺失呈現出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對生命的尊重不夠。生命是至上和無價的,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和救治,不管他是窮人或是富人。當前老百姓對看病是充滿了畏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不是個案。醫療、教育和住房被有的社會弱勢群體戲稱為“新三座大山”,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當前醫療領域最突出的難題。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對待病人是以治病救人為第一要務,而不是營利或掙錢為第一目的。先交錢再看病,不交錢不給看,錢不夠就停藥體現的不是對生命的尊重,而是對金錢的尊重。醫學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在于教育即將成為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樹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傷的信仰。沒有這種教育成效,醫學生培養是“跛腳的”,醫學生德育是失敗的。如果不從學校開始對其進行敬畏生命教育,等待其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繁重的工作和一些不良影響和誘惑,尊重生命的人文價值精神就很難培育成功。
2.對病人的關心不足。人們形容醫院經常使用“冷冰冰”這樣的詞匯來形容,其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醫院里有很多離開親人無法治愈的病人,更想表達的是醫生對患者冰冷的態度。從醫務工作者的角度來看,看病是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不可能對每一個病人、每時每刻都熱情洋溢、關心有加;另一方面,熱情或是冷冰醫生會認為不會影響到對病情的研判,疾病的治療。殊不知,醫生一個微笑、一份鼓勵帶給病人的不僅僅是和諧的態度,更是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有患者抱怨到:排隊等了十小時,問了我五句話,看了我三眼,就結束了。在美國,一名醫生的經歷值得我們去思考,這名美國醫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務人員對病人的關心不僅僅有利于良好的醫患關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療。關心病人作為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醫務人員把病人不僅僅作為工作對象,也是朋友和家人。關心他人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這種品質的形成需要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長期教育和熏陶。
3.對病人的仁愛欠缺。醫乃仁術,醫生是最富仁慈博愛的職業。沒有哪項職業能像醫學職業這樣具有直接意義和應當充滿仁愛。但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現實中有的醫護人員對患者態度冷漠;在診療中有的醫生喜歡給病人開“大處方”;在診療中有的醫護人員對病人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視而不見,這些都表現出對患者的仁愛欠缺。仁者愛人、仁愛救人的精神要求在疾病的診斷、檢查、治療和護理中關愛病人,堅持病人利益最大化,堅持有利與無害,堅持盡量給病人帶來最小的身體、心理和經濟上的損害和損失。對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教育要著眼于平時、著眼于小事。醫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和實習見習中,要注重培養其關愛同學、幫助室友、關心患者的優良品質,使關愛成為一種習慣。
4.對資源的分配不公。我國醫學科學在建國后特別是1978年以后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城鄉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對醫院等醫療機構的投入不斷加大,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公立醫院的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民營醫院得到了大力發展,醫生的收入獲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的醫療資源仍然是不足和稀缺的,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當前的醫療資源分配存在的問題是分配不公平,是一種平均分配和單一購買分配機制。不同的病情,所需要的醫療資源的程度是不同的,平均分配醫療資源的結果是幾乎所有的病人全部涌向大醫院。從患者角度來看,有的病情不需要到大醫院,真正需要的患者因為優質資源稀缺又難以獲得;從醫院角度來看,大醫院門庭若市,醫務人員長期超負荷運轉,小醫院門庭冷落、無人問津。醫療資源的分配從醫學的本質出發就注定了醫學應以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基準,醫療資源的配置公平合理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
三、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
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政府體制機制的原因,有社會、學校和學生自己的原因。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應當著眼于四個方面的努力。
1.在思想上重視醫療人文精神的培育。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舉并重,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在于學校、教師和學生主觀上要認識到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醫學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只有主觀上重視,客觀上才會采取措施去加強,否則就會陷入主觀上不重視,客觀上重視的矛盾境遇。就學校而言,應加強對人文社科科研經費投入,在學科建設課程中優先考慮人文學科和課程,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文社科教師,并加強對其培養培訓,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就教師而言,不能認為自己任教的學科是邊緣學科、自己是“邊緣人”就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注重對人文社會知識的學習、積累和研究,注重人文精神傳播、關注好的教學方法的使用;就學生而言,要端正學習態度,糾正錯誤的學習思想認識,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突出、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鞏固的“專才”和“全才”。
2.在人文課程中培養醫學人文精神。要重視醫學院校醫學人文課程建設,醫學院校要克服重視專業課輕視公共課,重視醫學自然類課程輕視人文課程的偏激思想,更不能認為開設人文課程就是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醫學院校醫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任務較重,這本身就是醫學院校的一個特點,很多醫學院校本著為學生“減負”的動機,人文類課程能不開的就不開,能壓縮課時的就壓縮課時,客觀上給學生造成了人文類課程可有可無的錯覺,嚴重影響了人文類課程的形象。重視和加強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和規范醫學院校人文類課程建設,發揮其培育醫學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構建醫學院校培育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課程體系。一是嚴格執行教學計劃,規范開設人文類必修課,如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醫學心理學、醫古文等。對于這些課程要保證師資力量、課時安排、教學條件等方面不受輕視和擠壓。二是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精選好人文類選修課,如藝術類、人際溝通等。構建一個門類齊備、結構合理、科學論證、學生喜歡的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醫學人文教育,這是首要和基礎。
3.在醫藥學課程中滲透醫學人文精神。“全員意味著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在醫學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師的任務,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責任。”[6]醫學院校是專業院校,其課程教學、實驗實踐都密切圍繞醫學的主題和中心,因而醫學生學習的課程也主要是專業課即醫藥類課程。但不能認為醫藥類課程與人文精神的培育毫無關聯,醫藥類課程與人文類教育內容截然分開。實際上,醫藥學課程教學內容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內容。如中醫學中關于醫家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精神內容,又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誓言。相對于人文課程有關人文精神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而言,專業課中的醫學人文精神滲透教育更加潛移默化,更易于為學生接受和信仰,因而效果更好。醫學專業課中的醫學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對醫學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擔起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的“授業”任務,更要完成醫學人文精神培育的“傳道”任務。醫藥專業課教師要本著高度負責的責任感,認真備課、勤于思考、注意挖掘、把握方法、有機結合,才能完成科學知識和技能、人文知識和精神傳承的雙重任務。
4.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熏陶醫學人文精神。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和發展歷程的“胎記”,是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教育的載體和途徑。一是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基礎逐步凝練出醫學核心價值觀,并以此為靈魂精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內容來加強醫學生人文精神教育。二是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有利于培育醫學人文精神的愛心活動。如青年志愿者活動、義務獻血活動、義務支教活動、“三下鄉”活動,使我們的醫學生在活動中接受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人文精神熏陶,使我們的醫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成長。三是抓住契機,開展好節日活動。青年大學生熱衷于節日活動,要善于利用大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好節日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活動。引導大學生逐漸重視中國傳統節日,利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對醫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反對崇洋媚外,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人文教育活動。當前,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缺失嚴重,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培育迫在眉睫;今后,醫學人文精神教育任重道遠。相信在政府、學校、社會和我們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將會取得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戴艷軍,王衛,房宏君.時代精神的濫觴: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50-53.
[2]孫宏亮,姜蘭姝.青年醫生培養中加強醫學人文精神教育的意義及措施[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6):797-799.
[3]嚴鈺峰,王見之,張慧琴,等.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3,(12)89-92.
[4]夏雨晴.醫學專業研究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及其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5]周耀華,蔣曉俊.培養以愛為核心的醫學人文精神[J].南方醫學教育,2010,(4):6-8.
[6]姜蘭姝,孫宏亮,宮福清.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培育時效性解析[J].醫學與哲學,2014,(6):51-54.
作者:濮燕屏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