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質量改進在護理管理的適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根據持續質量改進步驟要求,在對以往產前區護理安全隱患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產前區護理基礎標準、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本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整改落實”的原則,逐步完善護理質量管理制度,建立三級護理質控網,實施雙線層級管理模式。
1.1.1完善護理質量管理制度以護理分層管理為基礎,將原來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查房制度、不良事件報告制度、危重患者搶救制度、會診制度等七個制度進行擴展,新增患者知情制度、醫囑護囑制度、護理文書書寫制度、護理文書管理制度。
1.1.2建立三級護理質控網以一線護士組成一級護理質量管理網絡,強化護士是質量管理的主體,注重質控過程常規化和制度化;以護理組長、護士長分別組成二級、三級護理質量管理網絡,通過護理業務查房、會診達到幫助指導護士養成持續護理質量改進的目的,重點控制質控關鍵環節;護理部重點建立前瞻性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1.1.3實施雙線層級管理模式護士長將16名護士按工作崗位和技術等級進行雙層管理,把16名護士分為4個護理小組,每組設組長、高級責任護士、責任護士、初級責任護士各1名,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同時根據護士技術等級分為高級責任護士、責任護士、初級責任護士三個層級,執行專科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考核標準,實施全面護理質量效果評價。
1.1.4關注重點對象和重點內容婦產科產前區的重點對象有新收孕婦、術前孕婦、高危孕婦,應密切關注其病情變化,了解并滿足其需求,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保持護理工作的連續性,提高專科護理質量。
1.2觀察指標
采用我院自制的評分量表,比較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前后患者滿意度、護理質量、護理缺陷發生情況。
1.3評價標準參照孫紅等文獻資料,護理質量主要由分級護理、規范化服務、護理書寫、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率;參照林艷紅文獻資料,護理缺陷包括醫源性皮膚損傷、高危藥物外滲、患者意外跌倒、送孕婦至產房時機不準確等。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持續質量改進實施前后孕產婦滿意度比較(表1)
2.2持續質量改進實施前后護理質量比較(表2)
3討論
美國衛生保健組織鑒定聯合委員會(JCAHO)給持續質量改進的定義是:實現一個新水準動作的程序,而且質量是超前水平的。持續質量改進必須遵循過程改進、持續性改進、預防性改進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前瞻性管理,將終末監控行為轉變為系統安全監控和前瞻性干預,同時將終末式的監控行為改變為一線護士提供指導、指引、培訓的一種服務行為,通過對高危因素、護理風險的預測和評估,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目的。本
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后,護士分級護理、規范服務、護理書寫、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護理質量明顯提高,醫源性損傷、患者意外跌倒、高危藥物外滲、送孕婦到產房時機不準確發生率明顯降低。持續質量改進以分層級護理制度為基礎,在三級質控管理網絡的前提下,注重一線護士主體作用,同時實施崗位責任和技術等級的雙層級管理模式,規范了護士責任范圍及隸屬關系,充分調動了護士工作積極性,增強了其主動服務意識,“我的責任護士”、“我的孕婦”,責任護士的相對固定,使患者時時感到有人管,安全感更強,護患關系有明顯改善。通過對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前后患者滿意度調查,持續質量改進后孕產婦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何幼慶通過持續質量改進管理在產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實踐,也得出持續質量改進管理能夠有效融洽護患關系,降低婦產科安全隱患的結論。
進一步分析發現,持續質量改進管理模式在強化一線責任護士主體作用的同時,也注重將終末式的監控行為深化為一線護士提供指導、指引、培訓多元化服務,通過護理流程及護理環節中指引作用,給年輕護士營造學習與提高的外在壓力與內在動力,成為年輕護士快速成長的助推器,尤其是高級護士的引領作用,更是加快了她們成長的速度。同時,由于建立了更加合理的護理效果評估體系以及相對專屬的護理范圍,一方面滿足了孕產婦的護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緩解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綜上所述,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能夠通過對護理風險、高危因素的預警和評估,輔以對一線護士的指導、指引、培訓服務,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缺陷率,化解護患糾紛,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作者:朱妙儀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