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影像在臨床的應用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人體有著最為精密、最為復雜的構成和功能,而和人相關的疾病,更是紛繁多樣,甚至同一種疾病,就有著數十種不同的分型、分期[1]。在臨床中,醫師常常不能通過簡單的病史、體征和其他實驗室檢查,就直觀準確地判斷出患者疾病的種類和病情。而醫學影像學,通過影像儀器的成像或動態顯現,即可向醫師們展示患者體內的結構及其變化,對疾病的檢出率和診斷準確性的提高貢獻巨大,為患者疾病的治療和醫學的發現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2]。
目前,醫學影像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許多種影像學技術和手段,醫學影像也不再僅僅應用于臨床診斷,有些特殊設備已能針對特殊疾病進行相應的治療,達到控制疾病甚至治愈。臨床中有許多常見的影像學設備,在本次論述中,筆者研究近年來發表的相關文獻,著重將DR(直接數字平板X線成像系統)、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MRI(磁共振成像)、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US(超聲檢查)進行應用綜述。
1醫學影像技術及臨床應用
1.1DRDR,中文名為直接數字平板X線成像系統。DR檢查已成為臨床診斷的主流,并已經逐步取代了以往常用的X射線透視,利用X線在人體內的不同組織中的吸收程度不一,形成不同黑白階度的影像。不同于傳統的X射線,DR的曝光劑量非常小,呈像質量更清晰,并且速度極快,非常有利于臨床大量診斷任務。在臨床上,DR主要應用于胸部、骨骼、血管和胃腸道的檢查。在全國范圍內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占據主導地位。
1.2DSA上世紀70年代后,臨床診斷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X線檢查手段,不僅能準確看出病變的位置、范圍,還可清楚顯示其嚴重程度,但DSA是一種有創性造影檢查,并且使用特殊的造影劑,因此,在腦血管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臨床使用中應注意其適應癥,規避其禁忌癥,規范化操作。在臨床中,經常應用DSA的疾病有:(1)主動脈及其主干的病變(2)累及上、下腔靜脈的疾病,肺靜脈、肺動脈和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診斷,如法洛四聯癥、房間隔缺損等。(3)下肢血管造影,深靜脈血栓等。(4)DSA在診斷腦血管疾病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可以直觀地測量血管阻塞的程度,病變范圍等。
1.3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為橫斷面斷層影像。CT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改變階段。從斷層掃描,經過改良和設計,形成螺旋掃描,之后由單排掃描到多排探測,目前已進行了第三次的技術革新,由單源到雙源。CT的圖像使用CT值進行不同組織的區分,人體組織的CT值范圍為-1000~+1000Hu。組織密度越大,CT值越高,圖像越白。診斷實踐中,CT是影像學最常用的技術,在外傷、骨折、腫瘤診斷中的地位非常高:對于長骨、脊柱、肋骨骨折,椎體病變等,CT檢查具有早期判斷,同時判斷與周圍組織的相對位移的優點;對于占位性病變,CT可以顯示出占位的范圍、累及器官、淋巴結轉移等。對于出血性疾病的診斷,CT也具有顯像對比明顯的特點。近年來,CT增強掃描廣泛應用于臨床,對于血管、肝臟占位病變等顯示清晰,對于腫瘤的進一步治療提供了影像學依據。
1.4MRI核磁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利用磁共振現象,對靜磁場中的人體加以某種頻率的射頻脈沖,使氫質子共振,產生MR信號,經過接收、處理后,得到磁共振圖像。因為使用的是磁共振原理,所以該種顯像方法具有以下優點:(1)無創顯影;(2)具有強大的軟組織分辨能力;(3)多參數成像。在腦功能、脊髓功能成像中,具有強大的應用優勢。MRI在臨床中,主要針對和軟組織有關疾病的診斷,尤其是神經系統最佳的檢查方法。在頭部腫瘤,如腦膠質瘤、髓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鼻咽癌的腫瘤侵襲范圍,與周圍組織黏連關系的判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MRI在診斷肝臟疾病中效果明顯,能夠清晰地顯示出病變位置的具體特點,對于肝臟炎性肉芽腫、囊腫、肝細胞癌、轉移癌的鑒別診斷,意義重大。
1.5PET即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此種影像學診斷手段是利用有放射性元素標記的葡萄糖等顯像劑,當此種物質進入人體后,會根據代謝情況進行不同部位的分布。而惡性腫瘤由于其高代謝的特點,常常會有高濃度的濃聚影,表征其葡萄糖代謝旺盛,可以對病變的活躍程度進行判定,對于后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其靈敏度高,即使疾病只發展在早期,也能進行三維影像,定量分析出來,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進而早期治療的目的。在臨床中,由于PET可以量化判斷某部位的代謝情況,活體顯示分子代謝水平,常常應用于判斷腫瘤良、惡性,惡性腫瘤往往代謝十分旺盛,明顯超過比較值。對于腫瘤化療、放療后效果的評定,也常用PET,觀察治療是否有效,并為進一步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代謝依據。
1.6US即超聲檢查,超聲應為臨床中最常見、最方便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超聲檢查的方法也越來越多樣化。同時不僅可用于診斷,也可應用于配合特殊治療。超聲檢查是利用人體對超聲波的反射,根據不同組織對于超聲波的阻滯作用不一,動態顯示出組織的密度和相鄰關系。對于液態診治非常有效。更是可以進行血流的流速和方向的測定,對于血管性疾病的診斷提供了量化指標。超聲的臨床應用,多為判斷臟器、心血管等的動態指征。診斷腹部器官的超聲,已可以達到與CT、MRI相當的造影技術。在超聲引導下的穿刺活檢或者肝動脈栓塞等應用,更為超聲在臨床的實踐應用添加新的色彩。
2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臨床診斷中,已經有許多具有不同優勢不同特點的影像學手段可供醫師選擇,并且影像學在臨床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不同種類的疾病和檢查目的,應選擇不同的檢查手段,如對于骨科類,首選X射線;對于軟組織,MRI可以達到最佳的效果[3];而對于普查性目標的診斷,超聲則具有方便可靠、快捷而高效的優勢。只有在臨床中通過不斷應用,發現問題,及時技術更新,醫學影像學才能愈加進步,不斷向前。
【參考文獻】
[1]廖瑞真,劉倚河,劉舜輝,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旋股外側動脈穿支皮瓣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8,29(3):206-208.
[2]侯毅斌,王忠富,施裕新,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聯合動態增強在評估肝癌TACE術后病灶殘留及隨訪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108-110.
[3]張倩,陳昱宇.放射性核素顯像對功能性胃腸病的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8,29(3):212-214.
作者:白長青 單位:海拉爾鐵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