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中醫證候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方法
1.量表設計在前期研究制定的“SARS后股骨頭壞死中醫證候量化表”基礎上[7],結合近年有關股骨頭壞死中醫證候特點的研究文獻,對其中所列取的中醫癥狀、體征、舌象及脈象等進行頻率統計,將出現頻率<5%的相關選項篩去,同時征求專家意見,最終納入篩選后的中醫證候信息共48個,制定成《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中醫證候信息量表》,所有癥狀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按“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進行評分。
2.樣本量的計算本研究制定的《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中醫證候信息量表》共48個變量,依據因子分析一般要求[9]:①樣本量與變量數的比例在5∶1以上;②總樣本含量≥100的要求計算,本研究的樣本量應為240例,實際納入273例,符合要求。
3.資料收集為了保證所收集信息的精確,先由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高年資醫生根據診斷標準對病例進行確診,再由經培訓過的中醫主治醫師以上人員進行中醫癥狀、體征、舌象及脈象的觀察,結果交由兩名研究生填寫證候信息觀察表,所有數據通過雙人雙機建立Excel數據庫,并通過軟件進行校對。
4.統計學方法將所有患者的數據導入SPSS16.0統計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分析,聚類分析采用系統聚類中的R型分析法,對聚類結果中每一類證候群分別進行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時,以特征根>1為提取標準,提取公因子,因子旋轉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提取載荷值>0.5的變量作為該類證候群組成。為區分主次癥,按照提取有效因子信息量50%的標準,提取包含該證候群信息量最多的因子為主癥。
二、結果
1.中醫證候信息頻數分析見表1。將通過篩選收集到的48個中醫證候信息作頻數分析。
2.證候聚類分析
2.1證候聚類分型見表2。對273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的包括中醫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在內的48個中醫證候信息進行變量聚類,參考前期研究基礎[2,10-12]及相關文獻,將這些證候信息聚為3類證候群。
2.2證候分型與ARCO分期的相關性見表3。聚類分析的3種證候分型,與骨壞死早期(Ⅰ、Ⅱ期)、中期(Ⅲ期)、晚期(Ⅳ期)的病例符合率均在90%以上,可知骨壞死的不同分期有著不同的證候特點。
3.對聚類結果進行主成分分析見表4-表6。各證候群經KMOandBartlett球形度檢驗均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提取標準,確定每個證候群中的主、次癥。表4結果顯示,第一類“脾氣虧虛,痰瘀阻絡”型證候群經主成分分析后得到6類因子,按照提取有效因子信息量50%的標準,提取包含該證候群信息量最多的因子1、因子2所包含的變量作為主癥。由此得出該證候群的主癥為:隱痛、頭暈目眩、關節沉重。次癥為:頭重如裹、脘痞不舒、納呆、食后腹脹、胸悶、心悸、便溏、脅肋脹痛、苔滑、苔膩、脈滑。表5結果顯示,第二類“氣虛血瘀,經脈痹阻”型證候群經主成分分析后得到5類因子,按照提取有效因子信息量50%的標準,提取包含該證候群信息量最多的因子1、因子2所包含的變量作為主癥。由此得出該證候群的主癥為:脹痛、固定痛、刺痛、痛處拒按、活動后加重。次癥為:體倦乏力、氣短懶言、自汗、頭痛、面色暗、面色白、苔白、胖舌或齒痕舌、脈沉、脈弦、脈緊。表6結果顯示,第三類“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型證候群經主成分分析后得到7類因子,按照提取有效因子信息量50%的標準,提取包含該證候群信息量最多的因子1、因子2、因子3所包含的變量作為主癥。由此得出該證候群的主癥為:鈍痛、夜間痛甚、屈伸不利、變天加重、痛處喜按、腰膝酸軟、晨僵。次癥為:關節發熱、關節作冷、喜熱惡涼、失眠多夢、面色萎黃、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苔黃、脈細或弱。
三、討論
中醫證候是對疾病過程中病理狀態的綜合描述,包括諸如中醫癥狀、舌象、脈象、體質、體征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信息,如何從中發現其內在的規律,是證候研究中的技術難點[13]。通過應用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統計方法可以實現證候的降維,有利于疾病證候分類中主、次癥(征)及特征性表現的提取,有利于發現疾病調查群體中各類證候的癥狀、體征的組合及變化規律等[14]。本研究頻數分析顯示,頻數>80%的證候均為刺痛、固定痛、關節沉重、痛處拒按等局部證候,臨床中給患者帶來痛苦的也主要為疼痛、功能障礙等局部癥狀。但當頻數<80%時,開始出現了苔滑膩、喜熱惡涼、胖舌、潮熱盜汗等全身證候,并且在頻數>50%的區間中,11個證候中有8個為全身證候,這提示臨床治療中全身證候重要性。這些結果與前期研究中提出根據全身證候及兼夾證歸類分型,全身與局部并重的觀點相一致[15]。
根據局部證候與全身證候相結合、專家共識、前期研究等相關因素,將證候聚為3類,第一類脾氣虧虛、痰瘀阻絡型,疾病初期,脾為先天之本、主運化,運化無力則水濕難以布散而生痰濕,出現脘痞不舒、納呆、食后腹脹等癥,四肢缺乏充養則關節沉重;脾又主升清,脾氣虛則水谷精微難以輸于心肺、頭目,出現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胸悶等癥。第二類氣虛血瘀、經脈痹阻型,疾病治療不及時,氣虛加重致血行不暢,難以濡養全身各部出現體倦乏力、面色白等癥,氣虛使腠理不密、營陰不守出現自汗,長期氣血、痰瘀運行不暢而瘀阻于髖部經脈,致局部不通則痛,出現疼痛、痛處拒按等癥。第三類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型,疾病晚期,氣血長期不足,真陰虧耗,血不能養心寧神而生內熱出現失眠多夢、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癥,因肝在體合筋、腎主骨生髓,股骨頭局部長期缺乏氣血濡養,致局部筋肉拘攣萎縮,出現疼痛、關節屈伸不利、腰膝酸軟等癥。本研究分類體現出了該病本虛標實的特點[11],并符合本課題組前期提出的“脾虛生痰,由痰致瘀,因瘀致痹”的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病機學說[12]。通過前瞻和回顧性的研究,充分說明了采用該分型方法對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進行遣方用藥的有效性[16-17]。將聚類所得證候分型與ACRO分期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疾病早期(Ⅰ、Ⅱ期)以脾氣虧虛、痰瘀阻絡為主,中期(Ⅲ期)以氣虛血瘀、經脈痹阻為主,后期(Ⅳ期)以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為主,這與本課題組前期提出的早、中、晚三期,氣滯血瘀、痰瘀阻絡、經脈痹阻、肝腎虧虛四型辨證思路相吻合[12]。
從證候分型中可反映出該病早期以筋骨、脾為主,中期以筋骨、脾、腎為主,晚期以筋骨、肝、腎為主。痰(濕)、血瘀(氣滯)、陰虛、氣虛為本病的主要證素;各分型中痰(濕)、血瘀(氣滯)是貫穿于疾病全過程的病機關鍵,這與前期本課題組對股骨頭證素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將各類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各分類中貢獻度最大的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均為局部證候,并且用于提取主癥的信息也均為局部證候,在單因子中全身證候的貢獻度卻相對偏小,不過其累計貢獻度也占到了總貢獻度的一半,雖作為次癥被提取,但在中醫診療疾病時,與次癥的證候特點相結合,才可更為準確地進行辨證施治。因此,雖然對該病劃分了主次的癥狀,但在辨證論治過程中,且不可忽視次癥,而違背了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現代統計方法并未完全解決證型判定的主觀性問題,近年來,中醫證候客觀化已受到廣泛的關注[18],更多的中醫現代診療技術應用,對于建立更為客觀化、標準化的股骨頭壞死證候診斷標準將更有幫助。
作者:魯超馬凰富張兵李龑陳月峰陳衛衡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