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色紡梳理牽伸產品開發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色紡梳理技術
針對上述色紡原料選配特征,色紡梳理是不能簡單套用本色紡棉或化纖的工藝方法和器材選配規則的。為了便于探討,我們針對梳棉器材工藝選配,以常見的三類典型色紡產品為例進行分析:①純棉或純棉為主的產品;②滌棉混紡產品;③粘膠或粘棉混紡產品。
1.1純棉或純棉為主的產品對于純棉或純棉為主的產品,主要討論原料中含色纖維比重較大的產品類型。此類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原料是棉纖維,是要經過兩次梳理的。第一次的梳理對象主要是未經染色的原棉,梳理后一般稱為棉網(即撕碎的棉條);棉網經染色之后作為原料還會再經第二次梳理。兩次梳理的目的(參考文獻1),一是為了清除一次梳理無法清除的細小棉結形成的有害色結、色點;二是減少混色過程的清梳落棉,棉網作為混色原料(落棉率低)可避免因各組份原料的落棉比無法控制而導致的色比失控。第一次梳理器材工藝選配舉例見表1。說明:第一次梳理的棉纖維原料雖與本色紡無差異,但隨后還會再經第二次梳理,因此第一次梳理以“輕柔梳理、有效除雜”為工藝原則,梳棉機不必配用附加分梳元件、不必強分梳;刺輥針布采取小工作角,有利于減少纖維損傷和纖維釋放。第二次梳理器材工藝選配舉例見表2。以上只是討論了含色纖維比重比較大的產品,而對于含色纖維比重較小的產品,可采用混色梳與本色梳先分后合的工藝路線(A、B條工藝),即先將色纖維與部分本色纖維混色梳理成混色棉條(A條),同時將其余的本色棉做成本色棉條(B條),然后再將混色棉條與本色棉條經并條工序合并處理(A條+B條),采用這種先分后合的工藝路線時,其中的混色棉條梳理工藝類同于已討論的色纖維比重比較大的產品梳理工藝,另一本色棉條梳理工藝則等同于本色紡。
1.2滌棉混紡產品滌棉混紡類產品滌與棉的混比大都比較接近,如T/C65/35,C/T50/50等。梳理對象主體為異性混合纖維,有色滌、染色棉、本色滌和本色棉的混合物,其中的棉纖維大都采用棉網。梳理器材工藝選配舉例見表3。2.3粘膠或粘棉混紡產品粘膠或粘棉混紡類產品梳理的主體原料為異性混合纖維,如有色粘膠、染色棉、本色粘膠和本色棉的混合物,其中的棉纖維大都采用棉網。梳理器材工藝選配舉例見表4。
2色紡牽伸膠輥技術
2.1存在問題
因為色紡原料選配的特殊性,如果不采取個性化的技術措施,則在紡紗過程中膠輥很容易出現纏繞花、部分纖維脫離膠輥控制、膠輥表面很快老化變硬等。靜電繞是染色棉纖維膠輥繞花的常見現象(不同于本色棉纖維的粘繞)。因為經過染色的棉纖維中含有的可導電成分減少,雖有修復性的助劑類物質介入,然而纖維的性能仍不能完全恢復使其抗靜電性能下降。紡紗過程容易因纖維與纖維、纖維與膠輥之間摩擦擠壓而產生靜電,靜電產生的干擾力誘發纖維運動狀態改變,這是造成膠輥繞花的主要原因。染色纖維中染料等成分的化學性能是復雜的,不同顏色的染料化學性能不同,這對紡紗膠輥應用中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這些成分在膠輥對纖維的擠壓摩擦作用下會從纖維中部分釋放出來,一是有些物質因摩擦升溫產生粘連性,導致膠輥表面產生纖維粘繞;二是有些物質對膠輥表面產生化學破壞作用,使膠輥表面快速老化變硬;三是色紡品種改變時,先前滯留在膠輥表面的異色染料成分還會對后來的品種產生異色污染。染色纖維間的抱合力小,有些色纖維容易隨風飄逸,這也使膠輥對纖維控制帶來困難,不僅容易產生膠輥繞花,還會出現纖維飄逸脫離須條主體的情況,這將導致須條截面中的色比發生變化,最終成紗產生色差、布面色起橫,嚴重時還會對成紗的號數、重不勻產生不利影響。
2.2技術措施
2.2.1膠輥選型
2.2.1.1膠輥品牌選擇對于色紡,不是最貴的膠輥就一定最適合色紡。染色纖維可紡性差,紡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生活好做、膠輥不繞花、須條纖維受控不脫散;成紗條干并不是首要指標,色紡紗號也不會太細。因此,一般是不必選用高檔的進口膠輥,以國產品牌為宜。我們曾經做過對比,相比一些進口膠輥,無錫二橡膠的WRC-965膠輥價廉物美。
2.2.1.2膠輥硬度的選擇相比本色純棉紡,純棉色紡用膠輥硬度可以略硬:一是因為色紡膠輥可紡性和壽命是更重要的;二是因為色紡要面對多品種、小批量、常翻改的市場需求,工藝力求簡單統一,品種翻改前后要盡可能不改變工藝或少調整工藝,以減少翻改帶來的產量損失。為了保證同一工藝能適應多種性狀的纖維,膠輥加壓量是要偏重掌握的,選用硬度偏高的膠輥也是配合加壓工藝的需要。
2.2.2膠輥制作處理由于染色纖維可紡性差,染料等化學成分對膠輥表面破壞作用較強,因此,膠輥表面的涂料處理方法至關重要。相比紡本色純棉紡,膠輥涂料要偏濃掌握,采用二次涂料法(參考文獻2):第一次用A、B組份比例較大的稀涂料封底,第二次再使用A、B組份比例較小的濃涂料形成保護層,以起到抗靜電、耐磨、防老化的作用。即使是免處理膠輥,一般也是要進行表面涂料處理的。免處理膠輥上車運行后能逐漸形成再生膜,但這一自動生成的保護層不足以解決色棉紡紗時的靜電等問題,染料等化學成分對膠輥表面的危害作用在再生膜產生的過程中已經發生了;因此,免處理膠輥色紡前還是要進行涂料處理,根據實際情況,可采用稀涂料一次處理或兩次處理。
2.2.3膠輥使用管理因為染色纖維對膠輥表面的侵蝕作用,膠輥的制作更換周期要適當縮短。異色品種翻改時,若有異色污染風險,既使不到周期的膠輥也需調換;但可以只做簡單保養,待有適合品種時再返用。因并條膠輥回轉速度高,適紡性問題比較突出,更需采用個性化管理方式:一是對于特殊品種,膠輥可按需適時調換,不可固定膠輥更換周期;二是對于個別易發熱膠輥,并條操作工可結合巡回清潔工作,采取牽伸前后膠輥對換的方法來冷卻、緩沖膠輥發熱引起的繞花問題;三是要制作多種備用膠輥,以便不同品種選用。
2.2.4相關配套
2.2.4.1品種安排品種安排要盡可能將色彩相近的品種在同一臺機器上接做,避免因防范異色污染而頻繁調換膠輥,以減少翻改工作量。
2.2.4.2紡紗工藝除膠輥壓力偏大掌握以加強對纖維的控制外,適當降低車速是必要的:一為減少摩擦升溫引發的靜電現象;二為緩解升溫導致色纖維中染料助劑類物質粘化侵蝕等負面影響;三為避免并條高速時牽伸區紡紗通道產生的氣流、紊流,減少色纖維因氣流影響產生飄逸脫離棉條主體的機會。降速是人們不希望的,但色紡時常會適度降速,因為高速引發的各種問題帶來的產、質量風險,比適度降速的損失大。3.2.4.3環境配合因為棉纖維中的蠟、脂、膠、蛋白質、糖分類物質在染色過程中被去除或減少,膠輥因濕度引起粘繞的機會下降,所以,可適當加大車間相對濕度(參考文獻3),如細紗車間的相對濕度可比本色紡高5~10個百分點。這樣的相對濕度環境帶來的好處是:①減少靜電產生的膠輥繞花;②色纖維間的抱合力增加,纖維飄逸情況減少,有助于膠輥對纖維的控制。
2.2.4.4吸風系統粗、細紗牽伸吸風系統的力度可適當加強,以減少零散纖維在膠輥表面的飄落積存而誘發纏繞花;并條吸風系統的吸點配置和風速控制要合理(參考文獻4),對于牽伸膠輥上方采用吸風式清潔方式的并條機,尤其要防范吸風配置不當問題,如果風壓風速偏高,是有可能吸走部分色纖維而引發色偏或色差、甚至產生號偏或重不勻。
3色紡差異化產品開發與器材
3.1段彩紗段彩紗是色紡新產品開發的成功案例,用段彩紗做成的時尚服飾深受人們青睞,其生產技術核心在細紗工序(參考文獻5、6),主要是后區變牽伸和雙粗紗條喂入。其特征是:粗紗條一主一輔;主條連續運動、輔條間斷運動;主條由膠圈牽伸控制、輔條為簡單牽伸控制,前區定牽伸、后區變牽伸。段彩紗技術在不斷發展延伸,如在2014年上海國際紡機展上,日本豐田公司展出的新型段彩紡紗機有了新變化:粗紗條雙喂不分主輔;三羅拉配兩個半寬膠圈,中鐵輥為左右臺階式,前中和前后羅拉分別組成兩個膠圈牽伸區,分別控制兩根粗紗條;雙牽伸區均可變牽伸;集聚紡技術介入,雙負壓吸風槽準確控制左右須條。這是通過器材、專件的變化,帶來段彩紗技術的發展延伸的案例。
3.2絲雨紗、絲彩紗將彩色紗與棉條一并喂入并條機,在并條牽伸區中,彩色紗被牽切成斷續狀分布在棉網中,與棉網復合,之后經粗紗、細紗進一步復合,最終形成的紗線織物布面有“彩色絲雨”般的花紋。這一產品的技術關鍵(參考文獻7、8)是對棉條牽伸的同時實現對彩紗的牽切;但對膠輥選型制作、牽伸加壓工藝配置有特殊要求。以上兩個色紡差異化產品開發案例,說明色紡差異化產品開發離不開器材配套,沒有適配的紡紗器材,將無法開發差異化產品;換言之,色紡差異化產品開發需要更多更好的器材和相對應的技術方案。
4結語
色紡作為紡織業的新興分支具有諸多優勢,但色紡不能簡單套用普通本色紡紗的工藝方法和器材選配原則,研究色紡技術對于中國紡紗企業而言具有現實意義。對于色紡以有色纖維、棉網為原料及棉與化纖混合投料的原料選配方法和多品種小批量等特征要求,梳理纖維應遵循相適應的梳理工藝原則;牽伸纖維要從膠輥選型、制作等多方位采取措施,以避免或減輕膠輥適紡性差、易老化等問題;色紡差異化產品開發離不開器材、技術配套的專件。
作者:桂亞夫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