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現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進一步提升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的有效性、精準性和適用性,實現民族“鄉村振興”戰略。本文從“誰開發、開發什么產品、怎樣開發、賣給誰、存在問題、產品更新”六個方面對國內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的文章進行匯總分析,研究表明應在現有研究基礎上更新研究視角、豐富研究方法、延伸研究內容、拓寬研究資源和技術,促使研究效果全面提升。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產品開發
民族村寨旅游就是以少數民族村寨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體驗異質文化,追求淳樸潔凈,滿足求新、求異和求知需求的一項旅游活動,它是鄉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的結合[1]。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逐漸成為后現代社會人們安放心靈的選擇,并將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一、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研究現狀分析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輸入“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這個主題,共檢索到31篇期刊論文,29篇碩士論文,7篇博士論文,1篇國際會議論文。在對期刊論文題目和所撰寫內容分析后,有17篇是對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進行研究的文章。從研究地域統計分析,研究貴州的有11篇,占65%;湖南2篇,占12%;廣西2篇,占12%;云南1篇,占6%。從研究者的統計分析,大多為民族院校教師或學生。從論文的發表時間統計分析,2006年1篇,占6%;2007年1篇,占6%;2008年2篇,占12%;2009年1篇,占6%;2011年3篇,占17%;2012年1篇,占6%;2015年1篇,占6%;2016年6篇,占35%;2017年1篇,占6%。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讀,發現目前學術界針對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的研究已經積累了一些成果,其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主體、目標、原則、模式方面,也有些是針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產品設計、營銷方面的研究。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貴州,其中四川省基本沒有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案例研究、問題研究為主。
二、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研究文獻分析
在研究中以旅游產品開發的生產環節為線索,從“誰開發、開發什么產品、怎樣開發、賣給誰、存在問題、產品更新”六個方面對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關于開發主體的研究。針對“誰開發”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政府、村寨社區居民、企業、村寨社區精英、游客等開發主體的利益訴求及效度分析(李天翼,2016)[2],少數民族村寨社區參與旅游開發水平衡量問題(陳志永,梁濤,吳亞平,2011)[3],少數民族村寨主體選擇及利益制衡機制(陳志永,2011)[4],對開發主體的研究基本確定了開發可能會涉及的主體,但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各開發主體的利益和相互間的制衡機制,參與主體的選擇,主體參與方式等方面[2]。關于不同主體的行為特點、心理需求、參與動機和參與方式的研究較少。
(二)關于開發內容的研究。針對“開發什么產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特色村寨打造(周效東,2016)[5]、文化類旅游產品開發(余登利,冉景丞,劉紹飛,彭灼德,2012)[6]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產品開發(賀丹,2009)[7],但對民族村寨的鄉村資源、農業資源、自然資源、健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較少,對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缺乏全面的認識。
(三)關于開發方式的研究。針對“怎樣開發”的研究,主要涉及開發目標、開發原則(羅永常,2006)[8],產品定位(余登利,冉景丞,劉紹飛,彭灼德,2012)[6],體驗性產品設計(羅永常,2011)[9],開發模式(曹端波,2008)[10],其中開發方式的研究涉及產品深度開發(羅永常,2006)[8],保護性開發(彭惠軍,黃翅勤,陳胤好,2016)[11],整合資源開發(劉婷,2015)[12],根據旅游者需求、興趣開發產品(賀丹,2009)[7],進行目的地形象整體構建(崔艷萍,2016)[13],用營銷理念指導旅游產品開發(黃守峰,2017)[14],建立產品品牌(白雪琴,黃煒,王雅倩,胡巧英,2016)[15],用生態的理念指導旅游產品的開發(梁玉華,2007)[16]。目前針對研究方法的研究以散點式研究為主,缺乏成體系的研究。
(四)關于產品受眾的研究。旅游產品的重要受眾是旅游者,旅游產品的價值和意義只有通過旅游者的消費才能實現。因此“買給誰”就成了開發和生產民族村寨旅游產品的核心問題,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賀丹在《民族文化村寨旅游開發建設對策探討———以貴州省為例》的研究中提到在開發旅游時要注意旅游消費者需求和興趣[7],目前關于民族村寨旅游消費者群體的劃分、心理分析、行為分析、消費習慣分析、產品滿意度分析、消費需求分析、消費需求發展趨勢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較分散,不成體系。
(五)關于問題的研究。針對“存在問題”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針對開發中已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然后提出解決辦法和方案,但針對問題的研究存在置后性,缺乏前瞻性。羅永常在《關于貴州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幾個問題》的研究中認為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主要問題是沒有形成完善的旅游產品體系,旅游產品層次低,旅游產品大多停留在觀光旅游層面,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形式老化,創新不足,缺乏參與性強、文化體驗性強的旅游項目,缺乏以細分客源為目標的產品。提出了深層次開發民族村寨旅游產品的開發策略[8]。陳志永,梁濤,吳亞平在《關于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幾個問題》的研究中針對社區參與旅游開發水平衡量問題,提出了在界定參與主體和充分考慮參與規模的基礎上,讓社區居民滲透到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各個層面,達到參與深度和廣度的有效協調和統一。針對開發中的利益主體問題,提出了通過合理安排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與角色,構建利益約束機制和行為監督機制,實現和諧互促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秩序。針對開發模式選擇與模式研究問題,提出了各地應根據少數民族村寨特征和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適應當地民俗(族)文化有效保護和良性互動的有效模式[3]。李麗在《龍勝縣民俗旅游產品開發雷同性問題及對策探討》的研究中,針對民俗旅游產品雷同性問題,分析了成因,并提出了在思想上要轉變觀念,把握市場;審思民俗文化內涵,開發本土民俗旅游產品;改革機制,激發旅游經營者開發新產品的動力;突出產品特色和個性,采取差異化戰略[17]。
(六)關于產品升級的研究。針對“產品更新”的研究,主要“新常態”為研究背景,對開發方式和思維模式進行研究(崔艷萍,2016)[13],深度開發原有產品,完善輔助配套產品(白雪琴,黃煒,王雅倩,胡巧英,2016)[15],目前提升性研究較少。隨著時展,信息技術更新,城鄉一體進程加快,在共享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抓住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生產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民族村寨旅游產品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三、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研究展望
民族村寨旅游產品是后現代社會人們緩解壓力、享受生活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也是國家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民族村寨旅游是國內旅游發展新的增長點,針對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進行研究是非常有益的。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在數量和范圍上存在局限性,研究的視角較傳統和狹窄,沒有依托全域旅游、鄉村振興、健康旅游等視角進行研究,有限的視角將不利于民族村寨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整個產業的發展。基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分析,為保持民族村寨旅游業持續不斷的發展,在未來的研究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更新研究視角。從不同的學科領域,運用全新的觀點、視角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因為旅游業是一個涉及面很寬的產業,而民族村寨旅游所涉及的范圍和關系更加復雜,因此用單一的視角來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產品開發是有失偏頗和不全面的。這將不利于民族村寨旅游產業發展。在研究中可以站在需求端的角度分析產品開發,站在供給側的角度分析產品的使用價值;站在不同細分市場,進行開發方式和策略研究。第二,豐富研究方法。民族村寨旅游是一個多維度的事物,運用多種方法研究同一個問題將有助于全面了解問題的本質,推動民族村寨旅游業的全面有序發展。第三,延伸研究內容。在研究中以人性為研究對象,對消費者不斷更新的旅游需求進行研究;以規則為研究對象,對政策、制度、標準、保障體系進行研究;以危機為研究對象,對產品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機進行研究,以保持產品開發的有效性和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第四,拓寬研究資源和技術。在研究中運用“大數據”提供的豐富資源,運用新的科學技術、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使研究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開發出對旅游者有益的產品。
作者:彭宗蘭 單位:四川民族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